兩會記者手記:我們都在努力奔跑 我們都是追夢人
圖為徐蕾在海客兩會視點採訪前留影。
圖為劉少華採訪前在人民大會堂留影。
圖為劉峣在湖北代表團媒體開放日活動上為海客視頻拍攝短視頻。
圖為張盼(右)採訪全國政協副主席、香港特區前行政長官梁振英。
圖為張一琪在湖南團媒體開放日上拍攝全國人大代表發言。
圖為葉曉楠(右)採訪全國政協副主席鄭建邦。
圖為申孟哲(左)採訪全國人大代表、傳化集團董事長徐冠巨。
圖為邱海峰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記者會上提問。
圖為劉發為(右)在駐地採訪全國政協委員李雲才。
圖為賈平凡(左)採訪中國駐希臘大使章啟月后合影。
融記者“忘我”境界
本報記者 徐 蕾
在天安門廣場附近的長安街上,一個女記者在狂風中保持一個站姿,不停撥打、接聽電話,發送微信……任狂風肆虐,女記者巍然不動,達到了一種“忘我”的境界。
這個女記者就是我。當發完最后一個語音微信時,看看手機,才發現自己保持這樣的狀態40多分鐘了。就在之前,我同時接收到了《海客兩會視點》三個待採訪嘉賓的最新聯系情況,有臨時換場地的,有要走程序發函的,有溝通採訪提綱的……要同時回復三方,並迅速根據不同情況即刻安排后方調整、對接。我的大腦在迅速飛轉,手指在飛快配合,生怕一點兒差池就會讓思路停頓,錯發微信或者漏掉某個細節,那就真要上演“風中凌亂”了。時間緊,要求高,從採訪嘉賓的聯系到拍攝到報網互動,再到版面安排等方方面面,海外版和海外網的領導和同事們都特別給力。
沒有不變的“套路”
本報記者 劉少華
這是我連續第四年在一線報道兩會。按理說,該經歷的“套路”都經歷過了,誰想到每年兩會對記者來說都有新的考驗。
融媒體時代不折不扣的到來了,沒有一個記者可以置身事外。今年,人民日報上會記者人手一個“小圓餅”——科大訊飛聽見M1。這是錄音筆,兩三分鐘內能將音頻轉化成文字的智能設備,大大節省了整理文字的繁瑣時間。3月5日,人民大會堂裡,能看到各大媒體記者的裝備都有所升級,甚至有人像“八爪魚”,一個肩扛設備上八九台攝制、拍照機器。人民日報海外版的記者們,手機裡都下載了“海客視頻”,編輯記者群裡,出現最多的不再是文字新聞,而是一段又一段短視頻……於我而言,最習慣、最喜歡文字,也不得不硬著頭皮上。變化是永不止息,兩會像一個年年准時到來的考場,不斷提出新的命題。
感受“務實”的力量
本報記者 劉 峣
今年的兩會採訪中,“務實”是我最深切的感受。務實是不避困難、不忘初心。來自四川大涼山的吉克石烏代表說,雖然完成了脫貧任務,她還是惦記著為孩子們改善幼教環境﹔來自藥企的丁列明代表說,盡管抗癌藥價格降下來了,但國產創新藥還得更自強些。
務實是低調做事、成就大業。火星探測計劃首席科學家萬衛星代表說,中國的火星探測不比時間,比的是探索發現和科研突破﹔中國首枚冬奧會金牌得主楊揚委員說,希望從服務運動員的細節做起,為世界呈現精彩的北京冬奧會。通過融媒的傳播,兩會以更立體和更豐富的面貌呈現在世界面前。我也通過文字、短視頻等方式,成為這一盛會的見証者和傳播者。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年,需要更多人務實擔當。
收獲“彩蛋”真幸運
本報記者 張 盼
在全國兩會報道收官之際,我非常幸運地採訪了全國政協副主席、香港特區前行政長官梁振英。有同事說,這有點像《海客兩會視點》節目的“彩蛋”。幸運得來不易,多虧我所在的港澳台部專業部門的支持。
這是我第一次坐上主播台,採訪對象還是梁振英先生。前輩告訴過我,採訪拼內力,現場靠真誠。好在准備充分,梁振英先生的講述更是干貨十足,理性和感性兼具,能充分激發人的思考,讓話題有縱深和拓展。之前雖准備了簡單的採訪提綱,但更多時間是即興發揮。梁振英先生侃侃而談,能穩穩地接住任何問題,既有著眼宏觀大局的講述,又有人情味和煙火氣十足的分享。聽他講全國政協工作、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立意高遠又生動可觸,讓人收獲頗豐。
爭奪短視頻“藍海”
本報記者 張一琪
今年的兩會,可以說是短視頻的“天下”。各家媒體都在爭奪短視頻這片新“藍海”。我也湊了湊熱鬧,用手機錄制短視頻,即時上傳“海客”!
為此,我還准備了一個雲台,用雲台錄短視頻。我的雲台第一次亮相是在湖南團開放日,當我拿著雲台四處拍攝視頻時,引起了很多關注。湖南團中的一位人大代表詢問我這是什麼?並問我從哪裡可以買到。很多現場記者都拿手機拍我,我有點兒成為焦點。而利用雲台,我可以全方位錄制,東南西北、上下左右,雲台成了我的延長“手臂”。在錄的過程中,我也感到視頻作品萬萬不能缺乏主題和創意。這也說明,融媒體時代,技術掌握了之后,更加需要創意,好的創意才能傳播得更好。
第一次“客串”主持
本報記者 葉曉楠
從2003年開始到現在,我已經是連續第17次上兩會了,我的體會是,兩會的融媒體之路越走越寬。我最初上會,都是拿個採訪本,走哪記到哪,寫稿子還要回報社寫。現在,隨著融媒體技術的飛速發展,資訊都可以以秒達的速度“飛回”后方。
作為從來沒有錄過視頻的新手,剛開始的確有些不適應,但是稍微調整准備之后,當我對著鏡頭說出“人民日報海外版、海外網的網友大家好”這句話時,我的心忽然靜了下來,心中升起了一種全新的體驗,在那一刻,我感到,我不僅是在對著鏡頭說話,更是在對著千千萬萬的觀眾說話,他們和我在一起。全媒體時代,新聞記者的舞台有多大,或許,隻有自己努力去嘗試,努力去挑戰才會知道。
“輕騎兵”節奏真快
本報記者 申孟哲
今年兩會,俠客島微信公號再一次展現融媒體的創新實踐。人民日報海外版的兩會特刊,每天有“俠客島·兩會觀察”固定板塊﹔聯合人民視頻《解決了嗎?》節目,請島叔出鏡,跟觀眾聊民生﹔策劃了6期“中國經濟大家談”視頻欄目,採訪一線企業家代表委員,就中國經濟、民營企業、制造業轉型、核心技術等話題提出見解。
兩會是一場硬仗。作為海外版記者,我要給夜班要聞、特刊供稿﹔作為俠客島內容負責人,還要負責出鏡、採訪、后期腳本等工作。我的工作節奏經常是前腳剛從大會堂聽會出來,后腳就要跑到駐地,與等在那裡的視頻拍攝同事開始一位企業家專訪,之后不停頓地錄音轉文字、修腳本、做視頻。但這也是融媒體人的常態——工作節奏快了,內容質量不能落下﹔捕捉重大新聞之外,也要從用戶的角度考慮,多挖掘用戶可能感興趣的話題和內容。
“搶提問”增點擊量
本報記者 邱海峰
在3月6日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記者會上,我在現場圍繞吸引外資這一話題進行了提問,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寧吉喆對此作出了回答。“我國繼續成為跨國投資的熱土”、“今年出五招促進吸引外資”成為這一“問與答”的熱詞。在媒體融合的大背景下,很快進行了多渠道的融合傳播,累計10余萬的微信閱讀和視頻點擊量,實現了高效傳播。
搶抓提問機會的同時,我積極參與新聞短視頻的內容生產與傳播。會場內,記者們忙著架起“長槍短炮”、進行現場直播和採訪、發改委相關負責人進入會場、記者會問答過程等場景,均通過我的鏡頭呈現在了觀眾眼前。簡短、快捷、高效,是我參與新聞短視頻內容生產與傳播的切身感受。
“人筆合一”新實踐
本報記者 劉發為
第一次參加全國兩會的新聞報道,我便感受到濃濃的媒體融合的氛圍。跟以往不同的是,傳統意義上的文字記者除了堅守文字報道的陣地之外,也紛紛拿起手中的“黑科技”產品,全方位、多角度地報道兩會。
在高強度的工作之下,我也試著加入了媒體融合的實踐之中,採訪委員時,桌上放著錄音筆,記錄採訪對象所言,右手拿著鋼筆,摘錄對話中的精彩部分,左手拿著手機,隨時准備錄一段饒有趣味的小視頻。雖然最開始也會手忙腳亂,也會筋疲力盡,但是卻打開了新聞報道的另一種可能。媒體融合之下,記者手中的“筆”可以是攝像機,也可以是手機,它是記者可以用來全方位採寫新聞的工具的總稱。在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的新時代要求下,我們更應該讓這支“筆”與記者“人筆合一”。
這樣成為“融媒人”
本報記者 賈平凡
3月2日,北京春寒料峭,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就要開幕了。內心超級緊張,因為今天一天要和5位即將列席全國政協會議的海外僑胞面對面訪談,和往常不同,這次的訪談將被錄制成視頻。這意味著:我要當出鏡記者!
我到一樓演播廳,看到視頻部的同事,已經把機位都擺好了。訪談一個接著一個地完成,剛開始對鏡頭的陌生感讓人有些無所適從,緊張和局促的狀態在鏡頭面前暴露無遺。慢慢地,在同事的不斷鼓勵和指導下,我慢慢放下緊張,嘗試像朋友一樣和鏡頭“對話”,感覺輕鬆自如了不少,鏡頭也誠實記錄下了我“故作輕鬆”的微笑。不管怎樣,我完成了從“紙媒人”向“融媒人”轉變的初次“試水”。兩會是中國年度政治盛會,作為記者,我很珍惜可以見証和參與其中的機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