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體矩陣中紙媒的著力點
——以《大河報》的報道為例
來源:《新聞愛好者》2019年2月
【摘要】適應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發展的趨勢,各新聞單位都在努力打造符合自身實際、具有自身特點的全媒體矩陣。作為全媒體矩陣的一個構成部分,紙媒如何避己所短揚己之長為自己定位,紙媒的努力方向和著力點在哪裡?筆者結合實際案例,從獨家、獨到,深入、深刻,整合、聚合,延伸、延展,辟謠、止謠,互動、互補六個方面,分析探討了《大河報》在這方面所做的努力和探索。
【關鍵詞】全媒體矩陣﹔紙媒﹔新媒體﹔著力點﹔第二落點
“互聯網+”時代,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必須融合發展才有出路。近年來,作為全國知名都市類主流媒體的《大河報》,適應移動互聯網迅猛發展的趨勢,結合自身實際和目標受眾需求,不懈探索媒體融合發展之路,已基本形成“一紙兩微三端”加多個合作平台的全媒體矩陣。“一紙”是指《大河報》這份紙媒,“兩微”是指大河報微博賬號、大河報微信公眾號,“三端”是指大河客戶端、豫直播、大河財立方,多個合作平台是指與今日頭條、百度、騰訊等國內有影響力的新聞資訊類APP合作的頭條號、百家號、企鵝號等。
“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要遵循新聞傳播規律和新興媒體發展規律,強化互聯網思維,堅持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優勢互補、一體發展。”(2014年8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上的講話)那麼,在融合發展的過程中,紙媒如何發揮自身優勢,發揮互補作用,才能與矩陣中的其他成員“一體發展”呢?換句話說,作為全媒體矩陣中的一員,紙媒的著力點在哪裡?
筆者作為《大河報》全媒體矩陣的構建和基本形成的親歷者和參與者,以及《大河報》紙媒適應融合發展在內容定位、採編流程再造方面的親歷者和參與者,以筆者值班的期間(2018年10月22日至11月3日)《大河報》策劃、組織、編發的部分報道為例,論述、分析一下融合發展背景下紙媒的著力點。
一、紙媒重新定位,必須探尋不同於以往的著力點
紙媒曾經有一個相當長的輝煌時期,在長期實踐中形成了較為穩定且公認的價值判斷標准、編輯思路和運作模式。但這一切隨著互聯網的新聞網站、移動客戶端等新媒體的出現而徹底改變了。紙媒須重新定位和調整著力點,做到有針對性、可行性,能揚長避短並先對紙媒、新媒體各自的劣勢和優勢作出基本判斷。
(1)新媒體的一大優勢是速度,紙媒的一大優勢是深度。紙媒是“每日新聞”,新媒體是“每秒新聞”。與新媒體相比,紙媒受介質特性所限,幾無時效性可言。紙媒不應再把與新媒體爭搶時效作為重點,必須要在尋找新聞的“第二落點”上下功夫,做短時間內新媒體上看不到的有深度、有思想、有觀點的東西。
(2)新媒體的信息海量而公信力不足,紙媒容量有限但權威性很強。在新媒體上,隻有你想不到,沒有你找不到的信息。可信息海量化也有弱點,那就是魚龍混雜,泥沙俱下,往往令人目不暇接,無所適從。智能手機的方便快捷,更使人人成為信息的發布者和傳播者,人人都可以在新媒體上表達思想、發表意見,新媒體也因此缺乏權威性、公信力,甚至虛假信息漫天飛。紙媒生產團隊的先天基因,可以很好地彌補新媒體這方面的不足,使發布的信息權威、可信。
(3)信息文本的專業性、原創性是紙媒的優勢,這是新媒體無法比擬的。目前的新媒體中,非專業新聞機構的新媒體佔了很大的比重,尤其是微信群、朋友圈、微博賬號、微信公眾號之類的自媒體,多數文本質量不高,抄襲嚴重,且多為碎片化信息,主要缺陷是缺乏必要的核實和調查,內容粗糙膚淺,以偏概全,觀點偏激,多情緒化表達而理性不足等。這些,基於長期專業化操作的紙媒不但很容易就可避免,還可把自己的優勢充分展現出來。
二、探尋紙媒的著力點,應該著重從以下方面入手
(1)盡可能做到獨家、獨到。新媒體信息傳播的突出特征就是隨時隨地,無處不在。在這一背景下,紙媒再去追求線索的獨家已經不切實際了。這裡所說的獨家、獨到,主要是指內容的獨家、視角的獨到。香港著名作家金庸(查良鏞)以武俠小說享譽華人世界,他的去世關注度自然很高。有關金庸的生平、成就乃至逸聞趣事,網上隨處可見,比比皆是。紙媒再像以前那樣綜合各方面資料,剪剪貼貼,做大而全的以規模取勝的全景式報道,完全沒有必要。《大河報》決定不求面面俱到,盡量朝發表的稿件唯一、傳遞的信息獨家、切入的視角獨到的方向上走。由對金庸生平事跡有較深入了解的一位文化記者,依據自己的觀察理解寫一篇述評﹔請金庸2001年河南行、曾經陪伴他三天的一位副社長寫一篇追憶文章﹔由報社編採人員中的三位“金庸迷”,各寫一篇關於金庸的文化評論。最終,三方面內容以多個版的篇幅,冠以“俠聖絕唱”的專題欄頭推出。這組報道就報道的內容、切入的視角、版面的視覺效果而言,是當日全國紙媒中的獨一份,也是網上繁雜的海量信息中檢索不到的,充分彰顯了《大河報》作為全國知名紙媒所具有的文化品位和精品意識。(相關報道詳見《大河報》2018年10月31日1版,3~5版)
(2)力求深入、深刻。報紙應該朝深度紙、思想紙、觀點紙的目標努力,探索自身獨特的“打開”方式,這是近年來紙媒工作者中較有代表性的看法。《大河報》也一直在這方面進行著嘗試。每年到深秋時節,都會有大批候鳥經由中原遠遷到南方。攝影愛好者將大雁翱翔藍天、盤旋黃河上空、落腳河灘之上的美圖在朋友圈、微信群等新媒體平台瘋傳。但候鳥的遷徙軌跡、遷徙規律是怎樣的?為何要越過中原南遷衡陽等地?為何一些候鳥近年駐留在黃河灘越冬不向南飛了?河南省是如何創建、守護適宜候鳥在黃河灘越冬的生態環境的?這些,網上或者無相關信息,或者有也是一些零星的碎片化信息。《大河報》為此策劃了“鴻雁起大河”系列報道,三天時間用5個版的篇幅,圖文並茂地關注了這一候鳥遷徙、駐留現象,深入地解讀、回答了上述問題,並趁勢與河南省林業廳聯合,共同發起了“為候鳥保駕護航”行動,號召更多的社會愛心人士參與進來,為候鳥遷徙、駐留營造一個安全、舒適的環境。在此,《大河報》專業化採編團隊的優勢有了用武之地,紙媒深度紙、思想紙、觀點紙的優勢也較好地發揮出來。(相關報道詳見《大河報》2018年10月26日1版、6版、7版,27日8版,30日18版)
(3)做好新聞相關信息的整合、聚合。無論是採寫還是編輯環節,紙媒對新聞事件各類相關信息的整合、聚合都很重要,因為對其邏輯關系進行專業化的梳理、分析,能有效拓展紙媒受眾看待問題、認識問題的深度和廣度。這是信息碎片化、分散化的新媒體所無法企及的。2018年10月是河南省見義勇為基金會成立20周年。紀念大會上透露了一些信息:基金會成立以來,先后表彰了見義勇為先進個人905人,被稱為“好人法”的《河南省見義勇為人員獎勵和保障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將發布實施。按以前的處理辦法,此類事件在報紙上刊發一個綜合性消息即可。但是,該消息當天已被省內各新聞客戶端、微博賬號、微信公眾號推送,第二天的報紙再發這一消息,已經沒有多大意義。《大河報》一方面安排新媒體平台及時推送相關消息,一方面布置從3個方面落實紙媒稿件:一是仔細梳理紀念大會內容,重點提取《條例》中受眾關心的規定、政策﹔二是匯集近日“出彩河南人”的報道線索,採寫稿件集中刊發,概括總結材料中層出不窮的河南好人好事﹔三是報道近年來本報與阿裡巴巴“天天正能量”公益項目的合作成果,向讀者介紹本報為公益、慈善事業所做的工作。次日,《大河報》以頭版頭題導讀、內版5個版的篇幅推出了這組報道。尤其是濟源市愛心粥服務中心志願者、周口陪伴摔傷女孩的愛心大姐、商丘幫突發疾病老人擦拭嘔吐物的女士及拾金不昧的外賣小哥、新鄭人性化執法的民警、漯河機智制服劫持人質歹徒的特警等人物,以一個個生動感人的故事,反映出互幫互助、見義勇為在中原大地已經蔚成風氣。紀念活動離普通市民有點遠,總結材料也相對抽象乏味。《大河報》以此為由頭,對分散的同類報道選題進行整合、聚合,增強了報道的故事性、可讀性,有效弘揚了社會正能量,突顯了都市類紙媒的特色。(相關報道詳見《大河報》2018年10月30日1、4、9、10、12、13版)
(4)做受眾需要的延伸、延展。延伸、延展的作用:一是能使遠方發生的新聞“落地”,增強受眾貼近性﹔二是可以亮明自己的觀點,便於受眾明辨是非﹔三是可以鏈接國內外可資借鑒的做法,為業者改進工作提供借鑒。2018年11月2日,重慶市萬州公交車墜江事故調查處置部門公布調查結果,因關注度高,各級各類新媒體都及時推送了相關消息。紙媒再做,“第二落點”在哪裡?《大河報》除摘要刊發了新華社的消息外,還以本報評論員的名義發表了一則時評,從法律授權維護公共交通安全的角度提出建議,闡述了《大河報》對此問題的看法。同時,實地探訪鄭州市公交車的交通安全狀況,反饋鄭州市民對本地公交車建立健全安全防護措施的意見。配合上述報道,還梳理、摘編了國外公交車的一些安全防護措施,國外對公交車上尋舋鬧事的處置辦法,國內懲戒公交車鬧事乘客的案例等。如此處理,依托主要公共新聞延伸、延展出的相關報道成了次日紙媒的重點,既體現了紙媒的獨家、獨到,與新媒體的差異,又有貼近性、引導性、服務性,更符合第二天紙媒受眾的閱讀期待。(相關報道詳見《大河報》2018年11月3日1、2、3版)
(5)發揮辟謠、止謠功能。新媒體信息傳播的即時性、便利性和傳播者道德、文化素養的差異,必然導致大量網絡謠言的產生。傳統主流媒體都有一支專業素質極高的新聞採編隊伍,具備全面深入的採訪調查、核實辨別能力,加上紙媒長期形成的權威性、公信力,使之必然成為網絡辟謠、止謠的主陣地。2017年的“毒水壺”傳言,《大河報》在全國媒體中率先介入進行深入調查,連續一個月從方方面面進行跟蹤報道,先后刊發報道20多篇,終於使真相水落石出,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影響,中宣部新聞閱評專文予以表揚,成為紙媒辟謠、止謠的優秀案例。2018年10月下旬,《孩子休克被送醫后身亡 法醫解剖發現竟因一碗豆漿》的文章在許多微信群、朋友圈、微信公眾號上轉發,在消費者中造成恐慌。《大河報》記者通過對河南省人民醫院、河南省兒童醫院、鄭州市中醫院等多家醫療單位多位專家的採訪,証實網文所言既非事實,也無任何科學依據,醫療臨床也未發現此類案例,於是寫了一篇題為《喝了未煮熟的豆漿,有生命之憂?》的報道發在《大河報》上,及時擊破網上謠傳,制止了謠言的繼續傳播,順便普及了一下安全研磨、食用豆漿的生活常識,是一篇產生了很好社會效果的民生報道。(相關報道詳見《大河報》2018年10月26日10版)
(6)與新媒體平台互動、互補。不同傳播平台各有其長處和短板,紙媒和各類新媒體也不例外。不同傳播平台隻有通過互動、互補形成立體化傳播,才能達到理想效果。2018年10月22日,鄭州一市民致電《大河報》記者,反映其侄子的人工耳蝸在一超市門口玩耍時丟失,家人心急如焚,希望《大河報》能幫助找回。記者當晚將此信息發至大河客戶端后,網友紛紛將此信息轉發至自己的微信群、朋友圈。為進一步擴大在不同受眾群中的傳播范圍,23日的報紙也刊發了這則消息。23日下午,人工耳蝸找到了。事情雖小,但這個暖心事卻成為鄭州市民關注的熱點,至23日晚,該新聞僅在大河客戶端的閱讀量就達290多萬人次,評論達1100多條。這件暖心事的背后,站著一群充滿愛心且為此付諸行動的人,傳遞著滿滿的正能量,紙媒必須要報。但報紙送到受眾手裡時,事情已經過去一天多了,從何處下手呢?最終,報紙選擇了完整還原人工耳蝸尋獲經過,從專業視角糾正體外機另配還需開顱、支付昂貴醫療費的錯誤說法,延伸報道河南省相關部門、團體對耳聾兒童及其他聽障人士的免費聽力篩查、免費救助政策等。報紙的這組報道全面、深入、准確,相關內容關聯到位,有效彌補了客戶端等新媒體平台信息零碎分散、准確度欠缺的不足。該報道經大河客戶端等新媒體平台再次編輯推送后,又很好地起到了二次傳播的效果。(相關報道詳見《大河報》2018年10月23日8版,10月23日3、4、5版)
三、融合發展是根本,差異化、分眾化是關鍵
就技術革新的角度而言,新媒體代表的是先進生產力,紙媒代表的是落后生產力。從理論上說,落后的生產力是要被淘汰的。業內許多人也不乏這樣的認識。紙媒會消亡嗎?在紙媒依然活著,而且為繼續活下去不懈地摸索新活法的時候,妄下結論為時尚早。
但是,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發展的趨勢已經讓人看到,紙媒根本不可能自外於新媒體獨立生存。紙媒與新媒體必然要“從‘你是你、我是我’變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進而變成‘你就是我、我就是你’”(2016年2月19日,習近平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最終融合成一個有機整體。
應該指出的是,融合發展並不是要無視不同傳播平台的差異化、分眾化。恰恰相反,不同的傳播平台,無論是紙媒還是新媒體,都要依據自身的特點和優長,對新聞報道的內容、形式進行差異化、分眾化處理,以吸引黏合自己的目標受眾。以大河報全媒體矩陣的幾個代表性傳播平台為例,紙媒主要鎖定偏愛傳統信息傳播介質,信息獲取上偏愛深度、思想和觀點的人群﹔大河客戶端主要鎖定工作繁忙、時空變換頻繁、主要利用零碎時間獲取社會動態信息、生活服務信息的人群﹔豫直播則主要鎖定不太喜歡文本閱讀,偏好以具象、直觀、有動感的流媒體方式獲取信息的人群。當然,因各類傳播平台之間有互動性、互補性,受眾獲取信息的方式也呈多樣性、兼容性,各平台的受眾有很多是交叉的。
全媒體矩陣中不同的傳播平台,既要能各自彰顯個性,有效鎖定自己的目標受眾,又要能融為一體形成合力,隻有這樣,才能達到立體化傳播的最佳效果。
(作者單位:大河報社)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