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戰線》>>2018年·第10期

城市電視台重塑城市意象探析

孫 健 羅衛光
2019年03月19日15:27 | 來源:人民網-新聞戰線
小字號
原標題:城市電視台重塑城市意象探析

  對本土城市意象的重塑能力是城市電視台核心競爭力之一。在主流意識形態、消費主義、新聞價值標准、用戶使用與滿足心理等因素的交叉影響下,借助蒙太奇手法,城市電視台對海量存在的城市意象進行選擇與重組。城市精神是城市意象之魂,城市台可在日常節目編排、節目包裝、主題性新聞報道等方面進行城市精神的涵化與強化。

  城市電視台 城市意象 文化 敘事 地方感

  電視媒體不斷進行著空間的投送,重塑了城市的地理格局,一些性質迥異甚至彼此沖突的元素在電視屏幕這一方小小空間中並置,它們既是現實的,又是想象的。作為地方性媒體,城市電視台在呈現城市的環境地理的同時,還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記錄城市變遷,反映城市人的生存狀態,播出的節目內容就是一部流動的城市發展史,其本土化的存在被多數市民在潛意識中認可為“我們的媒體”。城市電視台播出的節目內容和電視塔等物質性外觀本身成為一座城市的意象。

  城市意象的選擇與重組

  城市意象是指人們對城市環境的認知所形成的記憶與意義,是居民頭腦中經過想象可以回憶出來的,它是觀察者與城市環境之間雙向互動的結果。①一座城市,除了自在之物外,一切人化的事物都被賦予了人類的情感因素,在生成那一刻開始,即被意象化了。城市意象包括物質性元素和非物質性元素。在被影像語言符號化之前,城市意象是一個碎片化的海量存在。借助蒙太奇的語法規則,在主流意識形態、消費主義、新聞價值標准、用戶使用與滿足心理等因素的交叉影響下,電視媒體對其進行選擇與重組,隱匿、削弱某些元素,放大某些元素,最終形成一個簡化且升華了的城市意象。

  城市電視台是官方構筑城市政治地理的有效工具

  城市的地點、位置、景觀等意象具有象征著權力分配的政治隱喻功能。比如圍牆,原本為劃分物理空間的建筑物,但“侯門深似海”的古語說明了圍牆在權力疆域中的劃界作用。2016年,長沙市委市政府號召各級各部門率先“拆牆透綠”,通過《長沙新聞》進行報道后,既呼應了當地2015年發起的“大拆違”行動及“三年造綠”計劃,也詮釋了城市管理者正在努力拆除為官者與市民之間的心牆。“湘江古鎮群的故事”系列報道,走進長沙湘江北段望城區境內沿江兩岸的喬口、銅官、新康、書堂、靖港等一批特色古鎮,尋覓文化記憶﹔“雲端看長沙”全媒體大直播,6路記者、兩組航拍奔赴長沙“九龍倉”國金中心、梅溪湖金茂廣場等5處現代地標建筑,展示了朝氣蓬勃的現代都市形象。在城市電視台的節目生產中,當地意識形態主管部門依照宣傳價值標准進行總把關,決定開放哪些空間,關閉哪些空間,促使媒體發揮建構知識體系、形成社會規范、反映社會價值、塑造社會共識與合法性等意識形態建構功能。

  城市意象是城市媒體與消費文化共謀的產物

  一座經濟發達的現代城市,也是傳媒匯聚之都。比如香港曾有“五台山”,英國倫敦曾有“艦隊街”。在城市媒體對城市意象的塑造中,各類經濟實體尤其是廣告商扮演著間接把關人角色。在利益共謀的驅使下,城市被打造成消費天堂,大型購物商場、商業街、酒店、KTV、酒吧、美食街、洗腳城、游樂場等消費場所在各類影視作品中成為一座城市的文化符號。

  一些以某座城市為故事發生地的影視劇,將故事的意象永久性植入人們對這座城市的記憶之中,成為當地發展旅游業的一大賣點。比如,電影《廬山戀》將浪漫賦予廬山,《城南舊事》將純美溫馨賦予老北京。另一方面,文藝作品虛構的意象往往演變成為現實生活中的人造景點,比如《紅樓夢》中的大觀園、在世界知名城市紛紛落地的迪斯尼樂園等。受新媒體沖擊等多重因素影響,在廣告收入普遍不景氣的情況下,各地城市電視台紛紛組建活動部,通過舉辦各類經濟文化活動制造都市奇觀,從而吸引受眾,帶動各種消費,達到創收的目的。

  城市意象的重塑是新聞選擇的結果

  對於電視工作者來說,對城市的想象更多建立在其職業素養之上。他們對城市意象的選擇與重組首先要遵守宣傳價值標准、新聞價值標准及本台的編輯方針等業務准則。一座城市的活力與魅力,正借助連續不斷的新聞影像熱熱鬧鬧地呈現給受眾,然而屏幕中的城市地理永遠是省略與放大的地理。

  傳統的城市中心地帶仍然是吸納優勢資源最多的區域,自然也是媒介呈現最多的區域。而城中村、城鄉結合部、地下防空洞等所謂城市的“灰色地帶”則較少受到關注。生活在這些地帶的人群也成為城市意象中的他者,比如外來務工人員、拆遷戶、城郊失地農民、失業者等。

  城市意象為市民提供詩意棲居的精神家園

  城市化進程打破了以血緣、地緣為紐帶的傳統生產關系,人們因社會分工而聚合,生存環境、社會關系、謀生手段發生了質變,許多人因此失去了家園感和方向標。服務本土的城市電視台,有義務利用影像化傳播的優勢,為人們塑造輪廓清晰的城市意象,幫助人們留住“鄉愁”,傳承美好,指明方向,在潛意識中將這座城市視為“我們的家園”。

  目前許多城市電視台紛紛開辦“這裡是××”節目,借助現場直播、連線、航拍、嘉賓訪談等多種形式全方位展現本土城市風土人情和滄桑巨變。長沙電視台繼“直播長沙”之后,於2016年改版推出《這裡是長沙》板塊。西安廣播電視台2014年推出的大型文化類節目《這裡是西安》,以新鮮視角講述西安的前世今生。讓人人都為實現自己的城市夢想而詩意地生活,是城市意象的最高境界。

  城市精神的發掘與提煉

  城市精神是城市意象之魂,高度反映城市社會氛圍,鮮明體現出一座城市的特色。城市電視台日常的新聞宣傳、文化教育、娛樂、廣告等內容須凸顯特定的城市精神,喚醒城市公民潛意識中的歸屬感和自豪感,以城市精神引領城市意象的建構。

  城市電視台的日常節目編排要彰顯城市精神

  城市台的優勢在於它是被本土市民認可的“我們的媒體”,承載了本土市民的寄望與想象。因此,城市台的節目編排要深挖本土的歷史人文,展現城市的滄桑巨變,謳歌城市的時代精神。

  在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之際,長沙電視台新聞頻道的節目編排打出了一記漂亮的本土化組合拳。頻道在海量的紀念長征勝利選題中,將目光定格在身邊:講長沙人參與長征的故事。還推出大型系列報道《少奇長征地方志》,追尋偉人足跡,喚起塵封的紅色記憶。另外,播出紅色史詩劇《長征》,觀眾在藝術的熏陶中,感受紅軍大無畏的英雄氣概,獲取滿滿的正能量。頻道微信公眾號《長沙觀察》精細策劃推送的“長征路上的長沙將士”,史料翔實厚重,圖文並茂,將“霸得蠻、吃得苦、耐得煩”的長沙人精神特質體現得淋漓盡致。

  通過節目包裝進行城市精神的涵化

  城市形象宣傳片從視覺識別上培養和強化人們對這座城市的記憶。比如《多彩貴州》《魅力青島》等推介景點、招徠游客的旅游宣傳片﹔《長沙就是一個美麗的舞台》《成都,一座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等招商引資的商業推介片﹔《新北京,新奧運》《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等申辦大型活動的宣傳片﹔《千年羊城·南國明珠》等紀錄式的城市形象資料片。

  城市台如能將自身的形象宣傳與城市精神融為一體,進行常態化的呈現,將取得一舉兩得的效果。城市台本身作為城市意象的一部分,其形象包裝應凸顯城市精神。在台標、標准色、宣傳語、畫面、音樂、節奏等方面圍繞城市精神設計自己的形象識別系統,讓受眾在耳濡目染中產生認同感。

  借助主題性新聞報道強化城市精神的宣傳

  城市精神是這座城市的元話語,主題報道的主題、人、事、物及場景的選擇都必須能夠喚起人們對城市精神的記憶,激發人們對城市精神的時代性闡釋。

  從事主題報道的記者應當熟知城市的歷史人文,對城市各條戰線所取得的顯著成績了然於胸,在此基礎上選擇具有時代感、可視性和感染力的典型人物和事例,發掘其內在的新聞價值使之服務於主題,而不是淺層次的觀點加例子。

  城市故事的本土化敘述

  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本土文化傳播才是城市電視台安身立命之本。隻有契合本土文化心理,感受時代脈搏,同時又能激蕩當代受眾心靈的傳播才能攻城略地。

  建立城市文化“基因庫”

  積澱在城市歷史傳說、風土人情、文化心理中的元話語,是城市敘事的母題。比如“家國合一”“實事求是”“心憂天下”“天人合一”“集體主義”“崇德厚義”等文化母題。一部本土電視劇、一部紀錄片、一個娛樂節目甚至一段民生新聞,都可立足於這些母題進行城市敘事。可聘請文化界人士對本土文化母題進行全面梳理,對承載城市意象的人、物、事進行重點追蹤,建立本土文化的影像檔案。在此基礎上,進行節目分類研發,推出塑造城市意象的精品力作。

  注重節目制作的場景化

  社區是城市的細胞,直接決定了城市普羅大眾的生活質量,也是“家園感”的直接來源。社區文化、社區人、社區環境、社區生活、社區活動都是城市敘事的鮮活題材。現代電視藝術中,許多題材取自社區生活瑣事。此外,高級會所、酒吧、KTV、美食街、老字號、觀光帶、步行街、公園乃至地鐵等各類場所都在不斷上演各種故事。以特定場景為背景針對特定群體進行節目研發,更能適應分眾化時代不同收視群體的收視需求。

  化宏大敘事為微敘事,以人為本做節目

  城市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變遷最終體現為人的變遷。與宏大敘事相比,個體命運的變遷更能引起受眾的共鳴。長沙被稱為“山水洲城”,然而,是長沙人賦予這山這水這城以靈魂。長沙電視台新聞頻道推出的大型人文紀錄片《瀏水聽春》榮獲第十一屆“中國紀錄片國際片選會”創優評析人文類二等獎。該片前后3篇分別以“暖意·生活”“向上·生命”“蓬勃·生機”為題,於精致精美中展現瀏陽河自然天賜之美,於凡人故事中展現瀏陽河風土人情之美,於歷史鉤沉中展現瀏陽河敢為人先之美。

  發掘本土文化人士,培養本土文化的形象代言人

  本土文化人士是本土文化的集中傳承者和意見領袖,他們身上體現了鮮明的城市個性,投射著市民的本土情懷,是城市意象中一個個鮮活可親的符號。在長沙電視台的各類節目中,發起長沙雕塑文化藝術節的雕塑家雷宜鋅,方言文化代表周衛星、大兵等,美食文化的活化石等各行各業的文化傳承者紛紛亮相。2016年,借助長沙文創十大工匠“金手指”傳人評選活動,從古老的棕編、湘繡、菊花石等“長沙三絕”到現代時尚的動漫,一批批能工巧匠走上電視熒屏,憑借其不凡技藝展現“印象長沙”。

  利用方言塑造鮮明的地方特色

  方言不僅僅是一種地方口音,更是承載了地方歷史文化的活化石。方言反映了當地風土人情,體現出本土居民獨特的個性,最能讓人產生身份認同與歸屬感。與紙質媒體相比,電視在開發方言節目方面具有先天優勢。除了主流的時政新聞及影視劇必須按國家規定使用普通話之外,城市台的小品種節目如民生新聞、脫口秀、喜劇類綜藝節目、相聲小品甚至天氣預報、路況信息等等都可開發成方言節目。

  結 論

  隨著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城市的空間界限逐漸消融,城市傳播的同質化現象更加明顯。但每座城市都是獨特的,城市電視台在城市空間的重組、城市精神的提煉和城市敘事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一座城市要有自己的文化自信,而城市台有責任通過對城市意象的再創造,強化這種自信。城市台也有必要確立自己獨立的文化品格和終極追求,重新審視這座城市,推出更多“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精品力作,塑造難以磨滅的城市意象。

  本文為湖南省社科基金項目“新媒體環境下黨媒主流話語體系重構與表達創新研究”和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媒介融合背景下城市電視台的轉型升級研究” 成果之一

  (作者孫健系長沙電視台新聞中心主任編輯﹔羅衛光系湖南第一師范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

  注釋:

  ①顧朝林、宋國臣:《北京城市意象空間及構成要素研究》,《地理學報》2001年第1期。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