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都挺好》為何成功:智商佔據高地 態度鋒利如刃

俞露
2019年03月22日06:51 | 來源:北京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都挺好?怎麼可能!

  電視劇《都挺好》正在熱播,由劇中原生家庭引發的重男輕女、啃老、贍養老人等現實話題,持續引發公眾的討論。關於該劇本身的爭論也持續升溫,到底是“現實主義”還是“網絡爽文”,同時,該劇的原著作者小說家阿耐也浮出水面,從《歡樂頌》《大江大河》到《都挺好》,這個游離於主流文壇之外的作家為什麼能持續產生爆款……

  在我看來,《都挺好》的成功,隻因:智商佔據高地,態度鋒利如刃。

  故事講的不過是蘇家三兄妹及其小家庭,圍繞成為鰥夫的父親的贍養之爭,但卻仿佛潮水退去,露出了中國家庭嶙峋的真相。

  而該劇與其說是獨樹一幟,不如說是撥亂反正。

  在“家庭劇”被心明眼亮的群眾冠以“家庭恐怖倫理劇”之前,從趙寶剛的《過把癮》開始,中國家庭劇一向悲歡俱足,水准在線。而自從過渡到鍋灶爐台、婆媳妯娌,就仿佛泥足深陷,觀眾群體也開始趨同——高度重疊於春節催婚人口。

  或如《紅樓夢》裡寶玉說,姑娘年輕時是珍珠,年紀大了就發黃成了死魚眼珠,所謂國產家庭劇,更常見是一堆成色不同的魚眼珠的搏斗。家庭國劇就此成為街坊話題索引,中老年婦女情商指南,可謂劇界“廣場舞”。

  但平凡不等於庸俗,並且從來不等於——《都挺好》此番表現,顯得深諳此道。

  播出過半,該劇評論兩立:要麼是大呼人間已足夠不值得,不要再用劇情來蹂躪添堵﹔要麼是義憤填膺,意欲“集資暴打蘇氏父子”。但並不妨礙八成以上豆瓣網友放下身段,打出8.3高分。

  “正午”並非視該劇為守成之作,倒是一上來就殺伐決斷,拋出其核心母題:中國式原生家庭及其受害者生存指南。

  原生家庭與平庸之惡

  “原生家庭”成為公號界的流行語不過是近一兩年的事。

  隨心理學的推廣,五六年前,這個詞才被引入中國。初見者對它每每都有醍醐灌頂之感,隨著《都挺好》等劇的熱播,這一概念正呈現自一二線向下、自年輕群體向上的普及之勢。

  “原生家庭”指的是成年人獨立之前,以與父母關系為核心的成長環境。它既是一個邊界概念,也是每個人自我認識的一道分水嶺。

  由於文化浸染,在我們的既往觀念裡,家庭和親友都是約定俗成的抽象印象,主要是一些等式:譬如媽媽必等於溫柔慈祥,爸爸必等於剛毅嚴格,兄弟手足必等於相互幫扶,所謂家,基本是一本糊涂賬,同時也必等於“家和萬事興”。

  可惜沒人能把美好的願望當現實活,《都挺好》裡蘇明玉的原生家庭,就是替大家來露餡的。

  看清蘇家,隻需看清蘇母——蘇家的首席編劇。

  蘇母出身於重男輕女家庭,長大后嫁給資質平平的蘇大強,氣不過也照樣能過,再嫌棄也不妨礙生兒育女,同時得以另一種如願以償:丈夫負責做奴仆,大兒子負責爭面子,二兒子負責當寵物,小女兒負責成為她發泄憤懣、報復命運的出口。

  大兒子讀書肯賣房,小兒子要錢願節衣縮食,在家世優越的媳婦面前,蘇母更是一個苦心孤詣、溫存綿柔的婆婆。言而總之,她絕對算標致的“含辛茹苦”。隻不過,對兒子有多甘願,對女兒就有多冷酷,足以毀滅一個人一生的招數,她都無師自通,行雲流水。

  蘇母告訴我們:弱者翻身,往往翻出的不是感同身受,而是變本加厲。

  一言蔽之,當年受到的苦,今天要在更弱者的身上找回來——在社會叢林裡找不到,就自己建一個家庭叢林,找不到更弱的,就生一個。

  總有些人,認為自己的不快樂,要以其他人的更不快樂來買單。而他們一旦通過生育無條件獲得權力,那母子或者父子關系,就是孩子們人生悲劇的第一幕。

  而蘇家的原生家庭格局,就是因應著“找別人清算自己不快樂”的蘇母存在的,比如其丈夫蘇大強。

  常有相互厭棄的夫婦,看不見彼此其實是天作之合。作為網友要“集資暴打”的頭號,蘇大強在妻子過世后,表現出的自私、蠻橫,和之前的窩囊、軟弱,看著乍變,其實屬於審時度勢,耳聰目明——

  他和妻子沒什麼本質上的不同,不同的只是他缺乏點勇氣,在夫妻的權力博弈間敗下陣來,因此選了“軟柿子”人設罷了。女兒被妻子欺凌,他能裝聾作啞求自保,一旦翻身農奴做主人,佔起子女的便宜來,一樣狠辣果決、麻木無情。

  蘇家夫妻膝下承歡:長子蘇明哲,証明的是斯坦福也不能救智商,把書讀爛也讀不出一顆肉長的心。孝子牌坊要緊,哪管妻子女兒洪水滔天﹔次子蘇明成,貼身圈養,斷奶后現原形。雖尚有三分恃寵生驕的耿直不裝,但那顆冰清玉潔隨時找人背鍋的“自尊心”,確是小心輕放易碎品。

  袍子不用華美,底下也照樣都是虱子。一眾網友大呼心塞,隻因蘇家兩代讓人看盡平庸之惡。隻不過,人有時反感的不是天體的皇帝,而是童言無忌,說了真話。

  這句真話就是:不少家庭,都是以愛之名,行權力之實。

  家乃是權力的法外之地,所謂外剛內柔。而許多家長,正好顛倒——隻因權力視力最佳,最能分辨誰好惹,誰不能。

  至於愛,蘇母愛誰?她自己就頭號缺愛,只是在用“愛”家人的方式,拐個彎來愛自己。蘇家父子,愛誰?甚至蘇明玉,又有多少能力去愛誰?

  本質上,蘇家人,定速巡航,慣性行駛,頂多算相互牽制,誰愛誰,那是題外話。

  反正愛是很困難的事,之所以看起來多,只是被我們濫用了而已。

  愛還是天書奇譚,掏心掏肺,才能將將學會。而學會了,還搞不好是一根軟肋,在權力原則下固若金湯的一家之主,潛意識裡想的是,動什麼別動感情。

  《都挺好》就是卡列班的鏡子,照出許多家庭的愛無能。

  但日子還得過,結果就是你騙我我騙你然后分頭行動各自騙自己,不料出了個心口合一的蘇明玉,什麼叫日子還得過,不過了又怎麼樣,又不會死,讓大哥“太失望了”。

  大哥是真痴還是假傻?隻不過本來以為一輩子也就演下來了,結果戲法正變得熱鬧,蘇明玉跑上去,揭開大袍子,滿滿水汪汪的金魚缸。合上,再變,尷尬了。

  權力是愛的強力除草劑,有它的地方,愛就速朽。其實不止蘇明玉,大哥、二哥以及小家庭,都是受害者。

  蘇母打牌時興奮過度,猝死牌桌。終其一生,都無悔過之心,想想倒真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她拋得煩惱去,蘇家人繼續面對問題。

  當血緣不再能名正言順地連接一切,也就不能再施展它的淫威。那麼,我們到底為什麼要在一起?

  更深刻,是否就更快樂?未必,但更自由,更值得,一定。

  這麼想想,該劇倒真有些悲壯。因為都挺好,是不可能的——網上正一邊倒地反對搗糨糊的“大團圓”結局。

  人生苦短,去偽存真吧。

  蘇明玉們的受害者生存指南

  這並不是部純粹的女性主義劇,因為蘇明玉的原生家庭受害者指南,普遍適用。

  指南一,是認。

  但“認”卻不是本能首選。

  因為面對不公,“受害者”心態才是最具誘惑力的殼,隻不過代價是拿自己這條命去給別人的錯誤買單。至於選擇妥協,就等於選擇繼承,意味著她就是下一個蘇母。

  蘇明玉能活成自帶糧草和地圖的一支隊伍,前提是從被迫讀師范后就對家庭不抱幻想。更重要的是,她願意為獨立買單。

  經濟獨立,精神獨立,都不容易,並且常常相輔相成。

  而獨立的起點,是直面慘淡的人生。

  認,最難。但蘇明玉在這個字眼上既沒浪費時間,也盡量少地浪費感情。

  加害者不會提供出路,否則他就不會加害你。蘇明玉看清真相,並且用行動表示繼續熱愛生活:剔骨削肉,蓮藕再塑。換來的,一是實打實的鈔票傍身,二是渾身上下活成自己。

  凡是過去,皆為序章。很多人之所以一輩子不認,是還指望對生活撒嬌。

  之所以能認,三分在於不戀棧的智慧,七分在於願戰斗的勇氣。

  蘇明玉不是反抗者,更無需上升到女權。她只是很早就看清人必須自己給自己買單。同時看清,原生家庭的單,不該她買。

  既不要買錯單,也不要不買單。這個道理,男女無差別的。

  指南二,以直報怨。

  以德報怨,則何以報德?

  以德報怨鼓勵的從來不是做好人,而是大家去做偽君子。

  蘇明玉以直報怨。她在蘇母面前為自己仗義執言,在蘇家父子的輪番道德綁架下,不自亂陣腳,該懟懟,能撕撕。另一邊,誰對她好心裡最分明,對上司老蒙,以德報德,忠貞不貳。

  面子和裡子之間,“國產家庭恐怖倫理劇”從來眼睛不眨選面子,一言不合就打落牙齒往肚裡吞,蘇明玉雲淡風輕,選裡子。

  和合二仙,得之幸也,但若要委曲求全,求來的早已不是二仙。

  對蘇明玉這一人物邏輯自洽的肯定,也造成了網上對后續她過多卷入家事,以及對各種洗白苗頭的不滿。因為她明明早已在狠辣的成人世界,跑成了一頭善良的狼。

  善良的狼,比善良的兔子要強。前者更接近善良的真相——力量。

  在搗糨糊哲學裡,我們經常分不清懦弱和善良的區別,其實很簡單,懦弱只是看上去善良的自私。

  反觀大哥蘇明哲,做出一整套忍辱負重的技術動作,不過是和蘇父一起欺負弟妹,這種期期艾艾、內心暗爽,看似以德報怨,其實是對公道二字最不負責。

  隻讓子女當孝子賢孫,不叫父母當佳母慈父。無源之水,哪裡見過。

  中國式原生家庭,受害者甚重,弱勢群體從來都是子女,但為子女們定制的緊箍咒反倒最多——這何嘗不是普遍意義上的權力法則?

  尋找理由總是容易,理解苦衷也並不難,只是改變不了傷害的事實。不如九字真言:我理解,但是我不接受。

  就像蘇明玉,不需懲惡揚善,隻需實事求是,以直報怨。

  至於皆大歡喜,本是空穴來風,恐怕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挺好,不可能。

  隻因社會處於集體主義向個人主義的轉型階段,而集體這個概念,並非抽象,就像“家”一樣,它由一個個鮮活具體的人組成。

  照我看,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並不矛盾,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文字游戲,都繞不開那個“人”。

  每個人都把自己過好,集體沒有不好的道理。

  而天下對父母最孝順的事,也是把自己在一個人的意義上活好。因為家的本質,就是希望你活得盡量幸福的射線起點,因為家人的本質,就是最深切地盼著你活得像人的人。

  如果都不是,那還真的是“家”?

  如果都不是,家人和陌生人又有什麼區別?

  如果都不是,對天下許許多多的蘇明玉來說,何處是家?

  “此心安處。”

  唯有如此,也本來如此——終極指南。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