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戰線》>>2018年·第11期

構建多元立體高效的國際傳播話語體系

——第二十八屆中國新聞獎國際傳播獎獲獎作品探析

陳開和
2019年03月26日09:41 | 來源:人民網-新聞戰線
小字號
原標題:構建多元立體高效的國際傳播話語體系

  總體上看,國際傳播類作品在傳播主體多元化、作品主題和傳播渠道多樣性等方面有明顯進步,在傳播內容制作和呈現方面有不少創新舉措。有的引入知名外國主持人,有的與國外知名媒體聯合制作,這些都有助於克服作品的跨文化障礙,增強作品的國際傳播力和影響力。

  第二十八屆中國新聞獎評選結果已經揭曉,這是我國新聞界一年一度的盛事。筆者有幸參與了此次中國新聞獎“國際傳播獎”的定評工作,評審過程中感受到我國國際傳播領域正在形成多渠道、多層次的國際傳播話語體系,國際傳播作品的傳播力、影響力正在上升,同時也存在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

  國際傳播獎的特色及本屆參評作品概況

  中國新聞獎自1991年設立以來,具體的獎項設置與時俱進,隨著現實環境的變化而不斷完善。國際傳播獎項的設立相對較晚,在2010年第二十屆中國新聞獎評選中,才首次特設了國際傳播獎項,在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台、中國國際廣播電台、中國日報、中國新聞社6家中央媒體的新聞作品中嘗試性地評選出11件“國際傳播”獎作品,其中一等獎2件,二等獎4件,三等獎5件。到2011年的第二十一屆中國新聞獎評選,開始正式增設“國際傳播獎”,總設獎數額為40件,8年來保持穩定,不分媒體和體裁,其中一等獎6件,二等獎12件,三等獎22件。

  國際傳播獎項是向中央單獨提起申請並獲批的獎項。根據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印發的相關通知,增設國際傳播獎項,旨在激勵優秀新聞工作者為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貢獻聰明才智,推動我國國際傳播能力的發展,為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提供強有力的輿論支持。

  具體來看,國際傳播獎項的參評作品,是“中國媒體的對外報道以及有效影響了國際輿論的新聞作品,包括以國際傳播為研究對象的新聞論文” 。 國際傳播作品的評選標准是,“要求作品突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核心利益,體現我國外交政策精神,傳播中華文化,展示改革開放成就,特別是在涉華重要輿論競爭中,增強中國聲音,表達中國立場,有效影響國際輿論,為我提供有利地位和輿論支持﹔盡力適應境外受眾視角、欣賞習慣和社會習俗,針對性、時效性和吸引力、親和力較強,傳播效果較好﹔注重作品落地(轉載、引用)率。”①

  作為經中央批准常設的全國優秀新聞作品最高獎,中國新聞獎每個獎項的評審都十分嚴格。本次國際傳播獎申報作品共有112件,經過公示、初評和審核階段的層層把關,有27件作品被撤銷參評資格,最后參加定評的有85件作品,比上一屆多了13件。在定評階段,根據評選辦法和評選細則規定的標准和程序,經過國際傳播組評審小組會議和中國新聞獎定評委員會全體會議先后多輪的集體評議和無記名投票,最終選出了國際傳播獎獲獎作品40件,其中一等獎6件,二等獎12件,三等獎22件。

  針對國際傳播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從本屆獲獎作品情況可以看到,在國際傳播領域,我國各類媒體從多角度展現真實的中國,以我為主加強中外人文交流,多元、立體、高效的國際傳播話語體系建設正在取得新的進展。

  國際傳播通常被認為是中央媒體或外宣媒體的工作職責,因此,與中央媒體相比,地方媒體的國際傳播作品相對較少,獲獎作品數量也少,這是一個現實情況。但近年來情況正在逐漸改變。在今年的國際傳播獎評選中,中央媒體的優勢地位依然明顯,但地方新聞單位的獲獎數量明顯上升,在全部40件獲獎作品中,中央媒體21件,地方媒體19件,總量趨於平衡。

  中央媒體國際傳播作品的優勢和特色

  中央主流媒體在國際傳播上的優勢之一,是通過對國內重大新聞題材的報道和評論,讓國際社會准確了解和感受我國大政方針。今年的一等獎作品中,新華社的長篇人物通訊《習近平:新時代的領路人》通過扎實的採訪,以豐富生動的細節,講述新時代中國領袖的執政理念和生活故事,以富有感染力的新聞作品傳播了總書記的遠見卓識和親民為民的領袖風范。文章播發之后,被紐約時報、衛報、聯合早報和路透社等海內外兩千多家媒體大篇幅採用。另一個一等獎作品,來自中國新聞社的《“十九大十九問”系列報道》,則是精心策劃,以“問”為題,選取海外受眾最為關切的新聞點,在十九大召開前后近一個月的時間內,分解式地推出19篇兼具新聞性、知識性和歷史感的千字小綜述,涵蓋了黨的歷史、制度、程序、規定等較全面的內容,文風簡約、平實,被海外華文媒體平台和境外社交媒體廣泛採用,實現了黨的制度和立場在海外的有效傳播。

  中央主流媒體在國際傳播上的優勢之二,是對涉及我國國家形象和核心利益的熱點問題及時發聲,表明立場,駁斥國外某些勢力的刻意歪曲詆毀,澄清事實真相,爭取國際輿論主導權。這在今年的評獎結果上也有明顯體現。光明日報評論文章《誰搶走了美國人的飯碗》寫於特朗普當選總統之后、正式就任之前,針對其競選期間的一系列貿易保護主義言論,以有力的事實,指出這種保護主義政策背后的邏輯誤區。中國日報的社論《美國海軍威脅亞洲航行安全》,則敏銳地抓住美國軍艦與商船在新加坡以東海域發生碰撞這一新聞事件,將其與多次同類事故聯系起來,指出事件背后的實質原因及其對區域安全與穩定造成的危害,境外媒體轉引近3000次。這兩篇評論都能及時捕捉新聞事實,深入挖掘單個新聞事件背后的深刻原因,觀點、論述鮮明有力,在國際輿論場發出了清晰的中國聲音,很好地體現了國際傳播“時度效”的要求,受到了評委的一致肯定,獲得了一等獎。

  地方媒體的國際傳播角色更趨重要

  作為一個國際地位正在快速上升的大國,中國需要不斷拓寬國際傳播的主體和渠道,國家也正在加大對地方媒體的國際傳播投入。來自地方媒體的優秀作品成為今年國際傳播獎的一個突出亮點。上海廣播電視總台的電視紀錄片《中國面臨的挑戰3》,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結構全篇,用大量現場採訪的新聞素材,說明新發展理念的要義,也指出每一個發展理念面臨的問題和挑戰。江蘇廣播電視總台的系列報道《你不知道的中國》(第三季),歷時一年精心制作,以國際視角展示了我國中部、東北、東部、西北、東南、西南等六個不同地區在科技、文化、旅游、環保、扶貧攻堅等方面的進展,立體呈現了一個發展變化中的真實中國,在英國及東南亞重要電視頻道正式播出,影響上億海外受眾。來自上海和江蘇的這兩個一等獎作品表明,在國際傳播領域,地方媒體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主體,有條件的地方媒體完全可以超越地域局限,站在國家立場上講述生動的中國故事。

  目前,我國地方媒體國際傳播作品的更大優勢,是充分發揮各自的地緣優勢和區域文化特色,在我國的周邊傳播中精准發力。二等獎作品《主播走基層·見証新景象》是四川康巴藏語衛視頻道的系列報道。在報道中,主播與當地百姓同吃同住,深入田間地頭,以親身見聞和感受,直觀地講述當地政府帶領群眾脫貧攻堅的生動故事。由於該衛視頻道已在尼泊爾實現整體落地,節目內容在尼泊爾同步播出,得到旅尼藏胞的好評。吉林朝鮮文報刊發的系列報道《悠悠圖們江綿綿百年悲歡——下馬來姜寶今老奶奶一家的故事》,從2016年圖們江北岸村庄下馬來遭遇洪災講起,以姜寶今老奶奶一家百年來的遷移、定居、奮斗史,講述中國朝鮮族的歷史與生活,在細節和對比中呈現了黨和政府的富民政策給老百姓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報道刊出后,韓聯社等境外媒體轉發、採用。此外,深圳廣播電影電視集團制作的電視專題片《大灣》、內蒙古廣播電視台慶祝自治區成立70周年的系列節目《守望相助七十載 幸福內蒙古》、中國日報網刊發的《變革中的中國:熊貓故鄉走向世界》等獲獎作品,都很好地發揮了各自在地域、語言、人文等方面的特色和優勢。

  深入挖掘中外交流合作的生動故事

  深化對外開放,促進和而不同、兼收並蓄的文明交流,是我國的基本國策。改革開放以來,各層次的中外交往日益擴大,其間包含著大量值得深入挖掘的生動故事,這是講好中國故事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本屆國際傳播類多篇獲獎作品的共同主題。

  “一帶一路”上的中外友好故事,是需要深入挖掘的新聞富礦。網絡專題《守藝中華·泉州波斯故事》用文字、圖片、視頻、H5等多種形式,全方位介紹泉州的歷史文化、絲路遺存、傳統技藝以及生活在當地的伊朗人的生活故事,講述中國與伊朗之間由海上絲綢之路開啟的友好往來故事,歷史與現實交融。《2017絲綢之路品牌萬裡行》是由陝西衛視聯合絲路國際衛視聯盟的其他台推出的一個大型活動,並與沿線國家電視台一同對活動進行聯合報道,既有動態的新聞消息,也有重要人物的深度訪談等,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一帶一路”建設圖景。

  中國人在國外參與當地建設、外國人在中國發揮自己聰明才智互利共贏的故事,在本屆國際傳播類獲獎作品中數量較多。文字作品《諾獎得主尤努斯精准扶貧到河南》、電視作品《我的鐵路我的夢》《“洋河長”的山水夢》《“設計之都”武漢的贊比亞服裝設計師》等是此類作品的代表,他們通過形象生動的人物和細節,講述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攜手創造更加美好生活的點滴故事,新聞性強,產生了良好的傳播效果。

  國際傳播類作品評選需進一步完善

  總體上看,本屆新聞獎國際傳播類作品在傳播主體多元化、作品主題和傳播渠道多樣性等方面有明顯進步,在傳播內容制作和呈現方面有不少創新舉措。有的引入知名的外國主持人,有的與國外知名媒體聯合制作,這些都有助於克服作品講述中國故事的跨文化障礙,有助於增強作品的國際傳播力和影響力。

  同時,在評選標准和參評作品的總體質量方面,國際傳播類作品的評選也還存在需要進一步完善的地方。根據現有的評選規定,國際傳播類作品,既包括“中國媒體的對外報道”,也包括“有效影響了國際輿論的新聞作品”。在當前的傳播環境下,對外報道和對內報道的界限有模糊化的趨勢,國內事務的報道和國際新聞的對內報道都可能“有效影響國際輿論”,究竟哪些作品算“國際傳播作品”,還需要進一步明確。從實際參評作品看,多數是傳統意義上的對外報道作品,因此,有評委呼吁設立專門的國際新聞獎項。此外,一些涉及我國港澳台事務的新聞作品,是不宜參選國際傳播類獎項的。

  此外,在中國新聞獎的評選中,國際傳播作品在功能、定位等方面有其特殊性,但仍然是屬於新聞獎的一部分,應該是新聞作品,是以新聞作品的方式講述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因此,注重“新聞性”和跨文化特色是國際傳播類參評作品的應有特性。在這些方面,媒體單位和參選作品還需要付出更大努力。

  (作者系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第二十八屆中國新聞獎、第十五屆長江韜奮獎評委)

  注釋:

  ①參見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印發的《中國新聞獎、長江韜奮獎評選辦法(2018年度)》。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