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前沿問題,恪守研究規范
研究院發布的媒體融合報告,推薦微博、微信,謝謝
【2018中國媒體融合傳播指數報告發布】人民網研究院今日發布2018中國媒體融合傳播指數報告。該報告建構了媒體融合傳播指數指標體系,對我國284份報紙、298個廣播頻率、34家電視台的融合傳播力進行評估。
——第二十八屆中國新聞獎新聞論文獲獎作品述評
新聞論文體現了新聞工作者對行業發展、業務實踐和理論思考的探索成果,是新聞工作者理論水平和創新能力的彰顯。除了“政治導向與業務導向相統一”的共性以外,本屆新聞論文獲獎作品主要有以下特點:一是敏感地抓住了新聞業的前沿問題﹔二是恪守了學術論文的理性客觀原則﹔三是具有突出的、多層次的創新性。
第二十八屆中國新聞獎評選中,共有72篇論文參與了新聞論文獎項的現場評審,最終20篇論文脫穎而出,分獲新聞論文獎項的一、二、三等獎。新聞論文獎項的評選反映出了新聞工作者對於新聞業的思考與探索,對於中國新聞事業的發展與創新具有重要的意義。這些優秀的新聞論文都具有哪些共性?一篇好的新聞論文應該具備哪些要素?作為評委,筆者對獲獎論文進行了梳理和檢視,嘗試回答以上兩個問題,以供參考。
聚焦新聞工作前沿問題
中國的新聞事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一部分,肩負著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與任務。新聞論文是新聞工作者立足實踐升華於理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勇於探索的成果,也是推進我國新聞事業不斷發展和創新的驅動力之一。正是承載著這樣的歷史責任,新聞工作者面對新時期新聞事業的新現象、新問題,不斷嘗試從理論上進行多視角、多維度的探索。很多優秀論文將研究的目標指向了當前新聞工作的重點、熱點、難點話題。
獲獎論文《構建話語共同體 提升輿論引導力》瞄准當下輿論工作的多樣問題和復雜態勢,面對“兩微一端”為代表的新媒體給網絡輿論環境帶來的沖擊與挑戰,提出“構建新聞話語共同體”的概念,認為新聞話語共同體是集聚人心、凝聚共識、匯聚力量的動態輿論環境,就新媒體環境下如何有效引導輿論這一前沿問題,從宏觀角度提出了新穎的觀點。
為了提升國家形象、提升國際傳播力,習近平總書記一直非常重視我國的國際傳播工作。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總書記多次對國際傳播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和戰略部署。國際傳播是“舉旗幟”和“展形象”的主要路徑和方式。獲獎論文《中國國際傳播的盲區與突破》一文就探討了國際傳播這一重大主題。該文作者清醒地看到,盡管我國國際傳播工作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是世界輿論“西強我弱”的格局仍然未被打破。在國際話語權的爭奪過程中,傳播信息的信源供給亟待破題,需要內容建設和新媒體環境下的渠道建設齊頭並進,借助新媒體搭建新的解釋框架和邏輯,在多個方向上發力突破,建構國際傳播的新局面。
參評的新聞論文中,很多都敏銳地捕捉到了當下新聞工作和傳媒行業的新動向,並做了具有一定前瞻性的分析。比如獲獎論文《推動新聞輿論工作更好地擔負起時代使命》《從“相加”到“相融”》《探尋傳統媒體轉型發展的“智庫化道路”》《破解中國學術話語的傳播困境》等,均是秉持正確的導向、著眼新聞事業前沿問題的佳作。
符合學術論文的基本規范
新聞論文是新聞工作者探索研究的成果體現,是創新智慧的凝結和升華。學術論文理應具有一定的研究性,理應體現我國新聞工作者的最高學術水平。本次獲獎論文體現出較高的學術規范性,為新聞工作者提升理論高度、加強探索創新樹立了很好的典范。
獲獎論文《國家領導人海外社交媒體報道效果評估與優化思考》,以對外傳播中的報道效果為研究對象,通過收集報道樣本、統計分析數據、報道內容分析等方法,對海外社交媒體國家領導人報道的傳播效果進行了分析,並在此基礎上總結規律、提出建議。為中國媒體提升國際傳播效果提供了非常實在、可信的有益參考。
一篇優秀的研究論文既可以提供決策參考和理論依據,也可以為新聞工作啟迪智慧、匡扶實踐,為新聞和傳播行業的穩定發展夯實理論基礎。因此,無論研究的對象和問題多麼復雜、帶有多麼強烈的感情色彩,研究和論述的過程必須是理性的、客觀的、有理有據的。
一等獎獲獎論文《理性對待西方涉華輿論》的研究對象是一個容易引起公眾激動的問題——西方涉華輿論。由於近年來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西方媒體的涉華輿論泥沙俱下,與國內的民眾情緒形成了復雜的互動。該文作者提出,一個大國對待國際輿論應該抱有成熟的心態,無論批評還是表揚,都要理性對待。該文選題具有很強的針對性,論述也非常客觀,有理有據,娓娓道來,體現了冷靜的思考和分析過程。對於“熱”問題進行“冷”思考,是做好新聞宣傳工作的基礎。
學術論文是一種特殊的文體,需要有特殊的內在邏輯為支撐框架,有邏輯嚴密結構完整的論述過程,還需豐富的具體的論據(案例、數據、文獻等)支撐其觀點。宜言之有物,忌想當然和“假大空”。因此論文的語言應是嚴謹客觀、理性克制、嚴格基於論據的。學術論文與普通的議論文有相似之處,而特殊之處在於不以褒貶揚抑為基准,也不以價值判斷為旨歸。因此,學術論文的寫法既不同於新聞評論也不同於演講稿,更要區別於學習體會和文件轉述。
具有突出的、多層次的創新性
以互聯網新媒體技術為代表的各種新技術在傳媒行業不斷應用,互聯網新媒體推動著整個傳媒行業的轉型,在新時代背景下新聞工作新問題、新現象、新思想不斷涌現。這些都進入了新聞工作者的研究視野,成為新聞研究絕好的素材和對象。
近年來,在新的社會環境和傳媒格局下,傳統媒體如何轉型、媒體融合如何進行備受關注。《基於區塊鏈技術的媒體融合路徑探索》就是這樣一篇緊跟傳媒技術領域前沿的優秀論文。作者在充分調研傳統媒體實際、總結轉型經驗與多年理論基點的基礎上,提出了“媒體區塊鏈”的轉型思路以及媒體區塊鏈平台建設方案,為媒體深度融合提供了全新視角。
學術研究的指向是創新。一篇好的研究論文,創新乃是題中應有之義。《重大國際性會議在地化輿論引導策略研究》和《國家領導人海外社交媒體報道效果評估與優化思考》就分別使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前者以“2017年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為個案,對重大國際性會議這種特殊公共事件中的輿論引導問題進行了探討﹔后者則使用了統計和內容分析等量化研究方法,對社交媒體的傳播效果進行了有效評估。
研究上的創新可以體現在多個方面:研究對象新、研究視角新、研究方法新、研究觀點新等。面向新聞傳媒行業原有的對象,運用新視角、發掘新材料、得出新觀點,同樣是一種創新。《“青記”發展史》就對中國記協的濫觴進行了新的考究,並通過大量的文獻搜集和實地查訪,獲得了豐富、翔實的第一手資料,從而得出了關於“青記”歷史地位和發展歷程的新的論証和總結。這種對於歷史的重新發掘、嚴密考証和縝密梳理,對於新聞史和新聞事業的發展具有較高的價值和意義。
此外,本次參評論文主題多樣、內容豐富、領域廣泛,這顯示出我國新聞工作者研究視野的開闊和研究過程的深入。國家領導人形象塑造、媒體融合路徑探索、社交媒體的效果評估、公共外交中的媒體作用、國際傳播影響力的提升、機器寫作新技術的應用等,新鮮、多樣的研究話題,彰顯出新聞研究的成績。
但是,我們也要看到本次參評新聞論文中存在的不足和問題。比如部分論文空洞無物,論據匱乏,論述過程不完整。有的論文與其說是在研究問題,不如說是在空喊口號或者是在重復領導的講話。一些論文的學術規范性還有待提升。有的作者不能清楚地區分論文寫作和新聞寫作、評論寫作的異同。個別論文甚至存在拼湊、抄襲現象。
沒有理論指導的業務是盲目的,沒有反思和總結的實踐是退步的,沒有創新和探索的行業是無法持久的。新聞研究是我國新聞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聞論文也是新時期我國新聞事業發展的重要成果。優秀的新聞論文體現的是我國新聞工作者面向工作、面向行業、面向未來的理論創新、反思探索。這些作品和成果既彰顯我國新聞工作者理論水平,也為傳媒行業健康發展、新聞工作有效開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參考。
(作者系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新媒體研究所所長,第二十八屆中國新聞獎、第十五屆長江韜奮獎評委)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