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戰線》>>2018年·第11期

主流媒體圖片新聞的生產變革

尤曉源
2019年03月26日15:07 | 來源:人民網-新聞戰線
小字號
原標題:主流媒體圖片新聞的生產變革

  文字、圖片、視頻的個性化融合讓主流媒體更具傳播優勢。本文以新華日報視覺中心的圖片新聞生產為例,探討了在融媒背景下,主流媒體圖片新聞的生產流程、生產方式和生產機制的深刻變化。

  媒介融合 主流媒體 圖片新聞 生產變革

  傳統紙媒重視文字內容的生產,圖片新聞一般隻作為文字內容的補充。融媒時代,主流媒體的新聞內容生產面臨變革。作為一種視覺符號,圖片新聞以其簡潔、高效、直觀、表意等特征越來越成為主流媒體爭奪受眾的重要內容支撐。與此同時,為適應融媒時代,主流媒體圖片新聞的生產流程、生產機制、生產方式也隨之發生了巨大變化。

  圖片生產由記者中心制轉向編輯中心制

  傳統媒體時代,主流媒體的圖片新聞以專職攝影記者為中心。這種制度的缺點在於,記者中心制限制了圖片新聞的總體設計以及編輯思想的形成。記者中心制本質上是記者高於編輯,圖片新聞的主動權掌握在記者手中。圖片編輯隻為紙媒版面服務,從攝影記者的來稿中選擇合適的內容簽發到相應欄目的版面,后期制作也基本由美編完成。圖片編輯的職能較為單一,對圖片新聞進行版面設計存在一定困難。新聞圖片報道因為依賴集團內的攝影記者和少數通訊員的供稿,圖片新聞生產單一化,在數量和題材上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圖片新聞的單一化已經無法滿足媒介融合下的受眾需求,移動媒介時代受眾的新聞接收方式是視覺化的,圖片新聞不再是文字新聞的補充,反而成為新聞的“主角”。主流媒體的圖片新聞生產出現了大量缺口。在報業集團內,報紙、網站、移動新聞客戶端以及官方微信、微博等不同媒介需根據各自傳播方式的不同進行圖片加工,發揮各自優勢,有針對性地通過圖片新聞將信息傳播給特定受眾。與此同時,在媒體集團中,因為擁有多家報紙,各自為政的攝影記者的工作很多時候是重復的、低效的。這時候,就需要一個大型的“圖片編輯中心”將媒體的影像生產部門融合,從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2014年底,新華報業傳媒集團啟用技術先進、基於大數據的中央廚房系統,具備了現代化的新聞生產加工能力,也使得集團媒體融合擁有了強大的信息處理基礎平台。2015年3月初,集團全面整合了旗下新華日報、揚子晚報、南京晨報、江南時報等各媒體的攝影資源及圖像採編力量,正式成立視覺傳媒中心,圖像採集、加工、傳播有了全新的平台。2015年5月8日,視覺傳媒中心創建的“視覺江蘇網”正式上線,力爭打造江蘇規模最大的現代化一流視覺產品數據庫,構建一個開放式全新圖像採集傳播體系,向省內外各類用戶提供線上線下、桌面移動等多渠道多終端的視覺產品和延伸服務。

  視覺江蘇網發展了一支200多人的注冊攝影師隊伍,平均每天上線新聞圖片200∼500張。如今,網站注冊攝影師已發展到3500多人,遍及江蘇的13個地級市、21個縣級市。平均每天來稿1000張,最多可達1500∼2000張,一改以往新聞圖片時常“稿荒”的局面。目前,視覺江蘇網入網新聞圖片和資料圖片總量已近200萬張。

  圖片編輯的策劃作用凸顯

  圖片編輯中心制與記者中心制最大的不同,是圖片編輯的主動性得到提高,策劃能力得了凸顯。編輯擁有了對記者的“指揮權”,同時,通過一系列的策劃,也成功調動了攝影記者的積極性,攝影記者不用被動等待文字記者的“召喚”,而是走上了“去文字化”或“少文字化”的新聞報道路子,圖片新聞真正得以“獨立”,成為融合新聞的重要組成部分。

  “融合新聞”通過全方位的技術運用,在所有形態的媒介基礎上整合新聞資源,建立新的工作流程。採編管理不再是不同媒介各自為政,而是跨媒介的團隊合作,也是對多種媒介新聞生產流程的整合和重組。現在,報業和廣電的全媒體化傾向已經有了較明顯的體現。

  新華報業傳媒集團視覺中心成立3年多來,組織、策劃了眾多影像大賽。有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的“回望歷史 家國天下——抗戰主題公益海報大賽”、以砥礪奮進的五年為主題的“喜迎十九大全景看江蘇”系列視覺作品大賽、為推進“書香江蘇”建設,反映江蘇豐富濃郁的文化底蘊而舉辦的江蘇省“點贊最美閱讀空間”攝影大賽、反映江蘇改革開放的偉大歷程和輝煌成就的“見証改革開放40年,越來越美好的生活”經典照片征集評選活動﹔有面向廣大攝影愛好者的“生活中的幽默”手機攝影大賽、“洋鏡頭·新視野 聚焦美好江蘇”——在江蘇外國人攝影大賽、“上久楷·宋錦杯”江蘇省第二屆絲綢行業攝影(微視頻)大賽、江蘇省“金斯達杯·發現身邊好人”全媒體影像大賽等專題影像大賽……各類賽事的圖片報道清新、朴素,真實、感人,一改傳統主流媒體生硬的形象,以一種更活潑、更接地氣的方式進入讀者中間,更易為讀者接受。從立足官方到關注民生,進一步豐富、拓寬了圖片報道內容,為主流媒體提升影響力、公信力作出了重要貢獻。

  圖片生產向眾包方向轉化

  眾包是網絡新技術發展的產物之一,依靠群體的智慧從而突破傳統個體的限制,更加注重“去中心化”。眾包在一定程度上是“互聯網”以及“協作”的代名詞。在當今媒介融合環境下,僅僅依靠主流媒體有限的人力進行圖片新聞的創作顯然無法滿足受眾的需求。所謂媒介融合,其中一個重要概念便是媒介之間的相互合作。面對“人人都是記者,人人都是攝影師”的大背景,主流媒體圖片新聞編輯需要“放下架子”,以眾包合作的方式,提高圖片新聞生產的數量和質量。媒介融合的出現催生了圖片生產的協作,即主流媒體圖片生產的眾包化。

  為了更好地體現網絡時代全媒體視覺傳播的特性與價值,2017年1月,由新華傳媒集團全媒體視覺中心開創的全省第一個即時編發、滾動發布的《江蘇24小時》新聞圖片欄目正式誕生了。新聞圖片來稿即時滾動更新,在不同時空展現新江蘇的新面貌和新變化,這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需要調動非常多的“業余攝影師”的積極性。在眾包模式中,圖片新聞的生產由PGC(專業生產內容)往UGC(用戶生產內容)過渡。例如,2017年10月18日黨的十九大召開,視覺江蘇網向全省征集各地收看收聽十九大開幕會實況轉播的新聞圖片,當天共收到注冊攝影師197組近2000張圖片。當天的《江蘇24小時》專題《神州盡歡看盛會 十九大開幕鼓舞全省干群》,共編發全省各地簽約攝影師37組55張新聞圖片。

  《江蘇24小時》欄目是以滾動、即時發布新聞圖片為主,每天還有1∼2個短視頻。在圖片的編輯中,攝影師的來稿既可以獨立編發,也可以將同一主題內容的圖片以小專題的形式組合編發,還可以發多圖形式的圖片故事,甚至是同一事件的連續報道……視覺報道多元化,打造了視覺傳播的新形式。

  例如,2017年11月13日啟東幼年座頭鯨擱淺事件,當天的《江蘇24小時》發布了《啟東:鯨魚擱淺邊防官兵救護助其游回大海》的圖片新聞﹔14日,連續報道幼年座頭鯨再次擱淺啟東海灘獲救﹔15日跟進后續報道“三現啟東海灘的鯨魚寶寶已死亡”。連續3天發布,並配發了2條視頻,將這個新聞即時、完整地以影像的形式傳播,體現了欄目的優勢。

  當然,“人人都是攝影師”並不意味著要降低圖片網站的圖片質量。在不斷擴大的注冊攝影師隊伍中,除了一部分供職於媒體的專業攝影師,大部分是攝影愛好者,有的連最基本的“新聞五要素”都茫然無知,對於業余攝影師的培訓和篩選也就顯得非常重要,培養具有職業記者素質的攝影師隊伍也成為圖片編輯的新職能。在視覺江蘇網的注冊攝影師中有個最突出的實例:在《江蘇24小時》欄目創立之初就注冊的一位南通女攝影師,之前只是喜歡拍人像,本職是經營面包店的。最初投稿的時候,其作品幾乎不講究構圖,文字說明不僅表述不詳還錯字連篇。經過編輯的多次指導,也憑著對攝影的執著,她堅持不懈投稿,一年多時間裡,她成了欄目的“常客”,圖片也多次上了新華日報版面,現在又在嘗試航拍、視頻拍攝……

  隨著欄目內容的不斷完善,《江蘇24小時》在省內各市縣已體現出獨有的影響力,產生了顯著的社會效果,也吸引了更多的攝影師注冊。

  由於主流媒體以及其他單個媒介的資源配置限制,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圖片新聞生產眾包,也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媒介之間的資源共享,實現了圖片新聞價值的提升,尤其對主流媒體而言,圖片的眾包化發展更是實現圖片新聞“接地氣”的重要保障。同時,眾包改善了圖片的生產模式,更能讓受眾參與到圖片的創作中,自然而然受到喜愛,圖片內容也更易傳播,也更好地發揮了主流媒體的引領和引導作用。

  小 結

  媒介融合環境下,主流媒體圖片新聞生產開始了巨大變革,圖片生產從記者中心制轉變為編輯中心制,圖片編輯的策劃意識、策劃角色得以加強,圖片新聞生產出現了眾包化,PGC和UGC共同發力,使得新華日報視覺中心的圖片新聞生產更為豐富。在此基礎上,由圖片新聞轉向圖片與短視頻報道的結合,是視覺內容生產的新思路。通過一系列生產流程變革,主流媒體的圖片新聞在專業性、豐富性、及時性、參與性、公信力等方面,都更勝一籌,可以說奪回了主流媒體的“主場位置”,也更好地提升了主流媒體的引導力。

  (作者單位:新華報業傳媒集團全媒體視覺中心)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