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戰線》>>2018年·第12期

証券時報探索媒體融合發展的經驗與思考

何 偉
2019年03月28日13:58 | 來源:人民網-新聞戰線
小字號
原標題:証券時報探索媒體融合發展的經驗與思考

  証券時報自2015年開始實施的媒體融合,不停地按快進鍵,使內容的生產方式、傳播方式、影響力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一些標志性的數據顯示,証券時報已經從傳統紙媒轉型為數字媒體矩陣。証券時報的探索表明,媒體融合不僅僅是介質的融合,還是體制機制的融合,更是心靈和文化的融合。

  2015年,証券時報正式啟動旨在實現媒體融合的全媒體戰略。雖然起步較晚,但由於一開始就明確了市場導向,實行了全面融合,所以跑得比其他同行要快些。近兩年,在人民日報社的領導和安排部署下,証券時報已初現財經傳媒集團的雛形,新媒體矩陣的協同效應正在逐步顯現。

  經過近4年的探索,目前無論是從數字媒體稿件佔比、用戶數量增長、社會傳播力和影響力、獨立子品牌的運營,還是從採編隊伍的轉型、全媒體一體化機制等各方面來看,証券時報都取得了轉折性的改變,已轉型為數字媒體。全媒體戰略的實施,使証券時報的綜合影響力遠遠超越了紙媒時代。

  作為傳統媒體人,在經歷了近4年艱難曲折的探索后,驀然回首,我們已是數字媒體人了。

  數字媒體稿件佔比、用戶規模、傳播力明顯提升

  証券時報內容傳播力和品牌影響力的重心已經從紙媒轉為數字媒體。

  原創稿件劇增,數字媒體稿件佔比上升

  實施全媒體戰略以后,証券時報原創稿件數量呈翻番式增長:從2014年約2萬篇到2017年的12萬篇,增速驚人。與此同時,數字媒體發稿數量佔比顯著上升,從2014年的尚未起步到2015年的85%,再上升到2017年的92%。數字媒體已經成為証券時報內容發布和傳播的主要平台。

  各大數字媒體平台用戶規模均高速增長

  2015年全媒體戰略實施當年,証券時報7個微信公眾號的粉絲數量就積累到了69萬。經過3年多的不斷拓展,到2018年10月,7個微信公眾號總粉絲數已達393萬,較2015年底增長了5倍多。其中僅券商中國一個號粉絲數量就高達240萬。

  証券時報網APP於2015年底推出,截至2018年11月,下載量29萬,日活量超過3萬。e公司APP推出兩年多來,下載量超過10萬。

  2015年底,証券時報新浪微博粉絲數為49萬,到2018年11月,增長到146萬。

  10萬+爆款文章高速增長,社會影響力倍增

  2015年以來,証券時報各微信公眾號10萬+稿件數量逐年快速增長。2015年僅有13篇,2016年變成34篇,2017年增長到55篇,到2018年僅前 10個月就已達到199篇。証券時報各數字媒體平台還在頭條號、百家號等平台上均設有推廣號,有的推廣號或微博上的文章閱讀量或點贊數上百萬,留言上千條。這樣的傳播力和影響力是紙媒時代所無法比擬的。証券時報內容傳播力和品牌影響力的重心已經從紙媒轉移到數字媒體。

  以市場為導向,打造獨立子品牌,試水經營變現

  目前,証券時報已形成“報、網、端、微”全媒體全介質方陣,形成了54個由數字媒體終端和平台組成的新媒體方陣。其中行業內影響較大的有券商中國、証券時報網、中國基金報、e公司、全景網、數據寶等平台。尤其是券商中國,不但是証券時報內的大號,也是財經類新媒體的大號。3年多來,券商中國粉絲數量由最初的4000多增加到現在的240萬,累計閱讀量接近兩億,新榜排名躋身全國財經類微信公眾號前6名,成為監管部門、金融機構、上市公司、投資者和媒體同行重點關注的原創財經大號。

  券商中國定位精准,深耕垂直細分領域,以專業和深度報道提升品牌影響力,以品牌影響力擴展市場,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增長。其經濟效益增長主要依靠三個方面:一是根據影響力的不斷提升,粉絲量級的不斷增長,提升廣告投放價格﹔二是增加廣告投放位和廣告投放形式,比如冠名、貼圖等吸引客戶﹔三是由評選活動帶動廣告宣傳。今年APP評選投票人次達到3800萬,行業影響巨大,市值不菲。

  此外,e公司的商業前景也具有較大空間。e公司APP致力於打造國內上市公司資訊第一平台,日均發稿300多條,覆蓋用戶60余萬。憑借証券時報多年積累的上市公司資源,該平台打造了上市公司直播及“資本圈”兩個重點欄目。截至目前,已完成上市公司線上直播超過400場﹔“資本圈”也有近700家上市公司、1000人次的上市公司高管實名入駐。

  既有爆款報道,又有用戶﹔既有影響力,又有變現能力﹔既開花,又結果,是証券時報旗下數字媒體平台發展的顯著特點。立足市場,服務市場,以市場價值為標准,是衡量數字媒體成敗的准繩。

  建成適應數字媒體運行規范的採編隊伍,有效開展全方位表現、全體裁呈現、全介質傳播的集團軍式報道

  証券時報的全媒體戰略帶來了採編重心的變化,從過去的以報紙、夜班加工為重心轉向以數字媒體5+2、白+黑發稿為重心。發稿優先順序調整為網站、新聞客戶端、微博微信和報紙,報紙從原先的核心內容平台及首發平台變為四大平台之一。

  這一轉變使得記者、編輯不再圍著有限的報紙版面轉,而是隨時向數字媒體平台供稿,發稿節奏大大加快,發稿量也大大增加。一般性的消息以快訊形式在網站、微博、APP及時發布,微信和報紙稿件專注於重大熱點、深度、獨家和評論,更強調策劃,實現了各媒體形態的合理分工和差異化競爭。採編重心的變化還使記者的個人能力得到了快速提升,採編隊伍煥發出新的活力。如每年的兩會新聞,拼搶都異常激烈,証券時報稿件的發布主戰場就是移動端,記者除了迅速發回文字稿外,還要拍攝視頻,甚至直接在人民大會堂部長通道進行現場視頻報道。不少記者提筆能寫、對鏡能說,已經適應了媒體融合時代的作戰方式。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報社編委會圍繞資本市場改革開放這條主線,年初就統籌策劃,先后推出了“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在行動”“壯闊東方潮 改革奮楫時”“改革開放40周年特刊”等大型系列或專題報道。其中,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系列報道以資本市場優秀上市公司作為切入點,全年採訪了100家優秀上市公司。這組報道由報社主要領導親自帶隊,採編高管全體出動,所屬中國基金報、國際金融報、新財富、全景網等集體參與。稿件形成后,在報紙、微信、微博、網站等多個渠道,分別以文字、視頻、照片和圖表等多種形式全方位發布。截至11月下旬,已發布84期,每期報道在時報系新媒體平台上的直接閱讀數都有數十萬,有些則超過百萬,其中格力電器閱讀量更高達400多萬。預計全年全網閱讀量不低於1個億,得到了企業、証監會和同行的好評,形成了証券時報品牌影響力沖擊波。

  建立適應新媒體發展的一體化機制

  2015年實施媒體融合以來,証券時報經過對組織結構、採編流程、考核方式、採編手段等不斷調整和改進,構建了適應新媒體發展的一體化機制。

  組織結構方面,將原先分開運行的網站和報紙採編部門打通,建立新聞、公司、機構、數據四大內容中心,各中心既負責報紙相應版面的內容制作,也負責相應的網站頻道、微信公眾號以及APP的運營。

  採編流程方面,依托全媒體平台,統一稿件入口,統一審核,統一出口,強化全媒體指揮中心策劃把關功能,變兩班倒為早班、白班、晚班三班制,實現全天候傳播,節假日報紙休刊,但包括網站、微信、APP在內的新媒體仍照常推送內容。

  考核手段方面,將原來的報紙和新媒體雙軌考核並為一軌,採編人員統一定崗定編,報紙和新媒體產品納入統一考核,計分標准統一,崗位考核基准統一,考核結果公開透明。稿件和版面每天計分,編委辦負責對所有新聞產品進行點評,好作品實行周評、月評、年評三重評選制度。好作品的類別也在原先單一報紙好作品的基礎上,增加了好快訊、數字媒體影響力好作品、好設計、好視頻、好內參等品種,涵蓋了所有平台的產品。

  值得一提的是,媒體融合讓我們實現了採編手段的多樣化,大數據、可視化、游戲互動等多種傳播手段一齊上陣,新聞、資訊的表現形式就更加精彩紛呈。比如証券時報APP,支持數十個資訊欄目的自由訂閱和設置,內容從單一的新聞列表呈現,到逐步增加了組圖、視頻、直播、專題、長圖、H5、語音讀報等多樣化的呈現形式。未來,隨著技術手段的提升,表現形式還會更加豐富。

  需要指出的是,証券時報數字轉型,得益於兩個先天優勢,一是依靠人民日報數字媒體發展的優勢,近水樓台借鑒其成功經驗,這種跟跑讓我們少走了彎路﹔二是立足深圳的市場優勢,增強了轉型的務實態度,控制了轉型的成本和風險。

  置身媒體變革的浪潮,近4年的跋涉與求索,我們的體會有苦又甜,有經驗也有教訓,這裡願與同行分享。

  轉型是一場沒有終點的馬拉鬆,寧可把傳統媒體轉型的挑戰想得充分些

  從上個世紀互聯網進入中國開始,傳統媒體就開始了轉型之路,至今已經20余年。回顧傳統媒體轉型,結果是三多三少:想法多,辦法少﹔喊得多,干得少﹔教訓多,成效少。

  我們把新媒體想簡單了:曾以為隻要堅守內容為王,傳統媒體就會立於不敗之地,后來發現,渠道和介質的確很重要﹔我們把媒體轉型想簡單了:曾以為傳統媒體轉型,新媒體可以拯救報業,隻要把內容搬遷到網絡或手機上,就完成新媒體轉型了,后來發現,盈利模式很重要﹔我們把媒體融合想簡單了:曾以為報網融合,隻要把業務流程重新調整就可以了,后來發現,人才和機制很重要。

  事實上,介質的融合只是表象,深度的媒體融合應該是體制、機制的全面融合,這是一個非常艱難的過程,傳統媒體要有革自己命的決心和勇氣,才能實現真正的轉型。

  跟著用戶的需求轉,跟著市場的腳步走,腳踏實地不圖虛名

  十多年來,新媒體的形態、介質不斷發生變化,傳統媒體人總是跟在新技術后面追,剛熟悉一個新的介質、形態,又冒出一個更新的顛覆了之前的平台,而傳統媒體疲於奔命地追趕,實際上我們隻能做我們能做的事、有效的事。不是什麼都能干好,什麼都能學來,而是有條件要求。報道方式變計劃為策劃,媒體的對象變受眾為用戶,經營方式變營業為營銷。轉型不是轉行,創新不是闖禍,餡餅要拿,陷阱要防。總之,跟著用戶的需求轉,跟著市場的腳步走。

  明天的地位取決於今天的作為,傳統媒體人沒有黃昏

  媒體融合有三個層次:介質的融合,體制機制的融合,文化的融合。我們辦的不是報紙,而是媒體。媒介是有壽命的,新聞是永生的。我國傳統報業的數字化轉型探索了20年,今天依然在路上。這條轉型之路,我們還不能說已經找到了很明晰的目標和模式。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証券時報的轉型還任重道遠。但是我們越來越清楚:淘汰我們的,不是行業對手,也不是新媒體,而是自己無所作為、束手待斃,明天的地位取決於今天的作為。

  風好正是揚帆時,不待揚鞭自奮蹄。

  (作者系証券時報社社長、總編輯)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