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戰線》>>2018年·第12期

場景、關系與算法:媒體融合創新的三重維度

劉新傳
2019年03月28日14:13 | 來源:人民網-新聞戰線
小字號
原標題:場景、關系與算法:媒體融合創新的三重維度

  基於場景、關系、算法的移動化、社交化、智能化扑面而來,5G網絡亦即將投入商用,要在新的生態條件下進行媒體融合的科學創新和實踐探索,需清晰把握場景、關系、算法的內在生成邏輯和路徑。連接的變革、情感與信息的互動、人機的結合都是對其規律的深刻洞察與思考。

  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高度重視傳播手段建設和創新,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這是總書記在新時代對黨的宣傳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務、新方向。在2018年8月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同志進一步提出:“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是全黨特別是宣傳思想戰線必須擔負起的一個戰略任務”。因此,在互聯網飛速發展的新生態條件下,媒體融合創新成為重要的探索路徑。本次論壇以“証券時報媒體融合發展”為主題進行專家研討,正是新聞傳播領域落實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主動迎接全媒體生態格局挑戰的重要體現。

  面對互聯網5G時代的新挑戰,隨著媒體融合的新發展、全媒體生態格局的新變化,深刻理解媒體融合創新的內在生成邏輯與傳播規律,是進一步探索創新的重要維度,本文重點從場景、關系和算法的視角進行闡釋。

  場景:連接的變革

  根據CNNIC2018年6月的統計,中國網民8.02億,手機網民7.88億,中國已經成為手機使用的全球第一大國,這意味著我們已從去中心化的網絡世界進入到移動網絡傳播時代,而基於場景的移動傳播“不僅是一種媒介形態,更是一種信息場域和媒介生態,共同構成了網絡傳播的新語境”①。在新的場景和生態中,信息的分發時間從定點轉向隨時,信息的分發空間從固定區域轉向任何地方,單一的新聞信息、專業資訊已經轉向多元的情感社交和日常生活。因此,移動傳播時代的媒介融合本質是基於場景的信息服務。以往主流媒體是以專業的內容取勝,如今專業化的內容必須通過場景的爭奪才能得以傳播和反饋,否則將被信息洪流所吞沒。

  Robert等人在《Age of Context》中提出,移動設備、社交媒體、大數據、傳感器和定位系統作為場景時代的五種主要技術力量推動社會變革。技術驅動的變革為商業互聯網公司的探索提供了基礎,因此,他們通過上述五種技術力量在市場中爭奪的是不同的場景,求得生存並發展壯大,如微信和支付寶的競爭是支付場景的較量,OFO和Mobike爭奪的是單車出行場景的體驗。隨著單一場景的爭奪,逐步升級到平台階段,即希望通過平台滿足移動網民對多元場景的需求。微信從日常聊天、消費支付拓展到理財、生活繳費、城市出行、美團外賣、酒店住宿、京東優選等情感社交、生活娛樂、工作出行的主要場景,平台的發展包含現實的物理空間,也有心理和行為的期待、依賴。

  媒體融合在發展升級的過程中需要充分認知媒介生態的場景化變革,將優質的信息內容在新的時間與空間、社交情感、日常生活的場景中進行科學有效的傳播。人民日報主管主辦的全國性財經証券類日報証券時報從1993年創刊至今的25年發展中,也在從傳統媒體向媒體融合創新的路徑進行轉變。2008年《証券時報》創立網站並開始探索全媒體戰略,完成從報紙為重心轉向以數字媒體為重心。同時,証券時報形成了擁有7個網站、11個微博、29個微信公眾號、7個新聞客戶端,共54個數字平台的新媒體矩陣,覆蓋用戶數超過1300萬。其中,“券商中國”通過獨家行業報道、及時金融政策解讀、熱點事件跟進、專業行業數據分析等優勢“吸粉”240萬,“10萬+”報道超過270篇。盡管融合創新的發展中取得不錯的成績,但是若能更多關注移動化場景網民的需求,其優質、專業、准確的財經內容將會獲得更高效的傳播,從而從金融的獨特視角進一步提升我國金融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關系:情感與信息的互動

  互聯網時代,我們面對的不僅是場景轉換的變革,信息的流動方式與傳播模式也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從基於權威媒介中心向外擴散的“噴泉型”走向基於全社會個體關系的“網狀型”。前互聯網時代,大眾媒體通過大規模的信息生產與強大的信息分發能力成為社會信息的權威集散地,通過中心向外延展來完成信息流動和對社會的信息管理,這是強化媒體中心而弱化人際連接的模式,但是網絡時代截然相反,它的信息流動方式是依靠全社會的人際關系網絡完成信息分發、反饋與互動。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原有媒體中心的權威,強化了人與人連接的關系網絡,即從“點到面”轉換為“點到點”的傳播,因此“關系”成為網絡傳播的重要要素,媒體融合創新需要通過“關系”傳播的有效連接來提升信息傳播的“四力”。

  網絡傳播時代的關系不同於此前的陌生人之間的信息傳遞,而是熟人之間,陌生人與熟人之間的連接,基於用戶為中心的網絡主要分為強連接和弱連接。在這個新型的連接渠道網絡中,“強連接”主要是基於親情等緊密關系形成的傳播渠道,在社會的互動過程中,主要通過“情感”支持完成關系的建構﹔“弱連接”主要是基於熟人與陌生人、陌生人與陌生人之間形成的傳播渠道,主要通過“信息”支持(如信息的分享等),完成關系的維系。這兩種鏈接在移動網絡傳播生態中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因為每一個個體都是信息的重要節點,尤其是其中的關鍵意見領袖(KOL),其情感動員和社會信息分享的聚能、擴散速度能力極強。在這個共同的社會網絡中,一個點與更多的節點相連,形成了傳播的脈絡,可以說,連接即是傳播。同時,網民連接起來的網絡也形成公共空間,在這個空間中因連接起來(networked)個體網民的參與而變得有社會意義,因參與其信息網絡,網民之間形成互動過程,因而出現傳播的效果(如信息分享、情感支持、共同行動等)。學理研究的終結分析、點到面的線性傳播都是大眾傳播的模式。然而,在新的網絡模式裡,探究線上線下的社會網絡、傳播渠道、互動過程是研究的重要內容,例如,公眾用微信建立互相連接的社區、群組、圈子,進行日常信息分享、溝通感情,都是在一個特定的現實社會網絡中(隻有小區的居民可以加入微信圈子,非居民就不得而入)。因此,媒體融合創新的信息流動方式需要改變以往的路徑依賴,轉換到基於關系網絡的傳播路徑中,唯此優質的信息內容才能在互聯網的生態中快速傳播、互動,達到預期的效果。証券時報在媒體融合創新中,從媒體自身的頂層設計思考,建立金融信息傳播體系的媒體矩陣,在關系互動和接力式信息分發中產生了合力。

  算法:人機的結合

  媒體融合創新還面對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算法的挑戰與機遇。隨著今日頭條等聚合類平台的快速發展,基於算法生產內容(AGC,Algorithm-Generated Content)的方式已經成為網絡生態下重要的信息生產和用戶使用的方式。在大數據、雲計算、智能化的發展趨勢中,以用戶為中心的算法時代已經到來。因此,傳統的發行量、收視率、抽樣統計在面對全媒體新的生態條件下已經難以適應,而是需要圍繞用戶建立數據庫,並且根據用戶行為進行數據分析,根據用戶需求進行信息產品的生產和推送。在信息推送中,信息生產、傳播、營銷已經一體化、流程化和自動化,在矩陣的多平台終端上互聯互通,在理念、內容、形式等多方面進行協同創新(精品內容+多微多端+線上線下+位置服務……),因此媒介融合創新的核心是以業態為重點的不斷創新。

  証券時報也在積極探索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算法在金融信息領域的應用:2016年6月推出股市數據機器人,成為國內第一家把機器人寫作植入到移動端的新媒體,每月人工智能生產深度數據信息超過3000條﹔2017年,上線國內第一款股市數據類工具型小程序——“數據寶工具箱”。“數據寶工具箱”自上線以來,月均訪問次數為22萬次,獨立用戶總數超過13萬﹔新推出的雪球最近一年的閱讀量破億,在企鵝號和一點號財經影響力榜單上排在前列。目前數據寶機器人研發達150余類,涉及市場交易、上市公司財務體系、籌碼變動、機構動向、融資融券、股東動向等類別。在媒體融合創新方面,不單單是信息內容生產后借助AGC完成接力式的傳播,而是具有頂層設計的一體化解決方案,這樣就很好地保留了用戶數據,積累了重要的用戶消費習慣,從而增強黏性與持續創新的資源。

  然而,AGC在帶來巨大生產力釋放的過程中,也存在諸多隱憂。此類平台信息的生產與傳播不再以傳統的新聞價值作為重要的把關標准,而是以用戶需求(偏好、興趣、情感等)作為重要標尺進行信息推薦,通過用戶在互聯網的行為對其進行計算、畫像,但這種計算存在用戶偶然性使用與真正需求之間的矛盾。美國學者Sunstein針對此類信息生產提出“Information Cocoons”(信息繭室)的概念:以“Daily Me(我的日報)”的形式進行信息選擇、推薦和傳播,人們傾向於接受相似的意見而排除相反的信息,長期處於虛擬的共同體將容易導致群體極化的行為。機器算法的方式會進一步強化此類信息的繭室效應,即隻接受自己選擇和與自己觀點相似的信息。因此,技術驅動的內在邏輯,需要與人本主義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服務信息化時代人們對信息的需求,才是科學、有效、持續創新力的體現。

  本文系作者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大數據時代自媒體風險感知與矛盾化解研究”(15CGL063)階段性成果。(作者系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家戰略傳播研究院學術部主任)

  注釋:

  ①劉新傳等:《語境、演進、范式:網絡研究的想象力》,《新聞大學》2018年第6期。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