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9年·第3期

當代都市題材電視劇女性形象的審美症結

蘇也菲
2019年04月09日10:09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要: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與社會生活的巨大變化,當代電視劇的審美體現出越來越多的的現代性與后現代性。改革開放以來的都市題材電視劇在這樣一種歷史話語與審美實踐相交融的契機下顯得格外引人注目。通過都市情感劇中類型化、個性化的女性形象的審美表象,提出審美趣味陳舊、男權視野下審美觀念、人物塑造與影像風格的“塑料”審美品質這三類審美症結,並對以上審美症結做出消費社會語境下的文化分析。

關鍵詞:當代電視劇﹔都市題材﹔女性形象﹔審美症結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9)03-0000-02

人對現實的審美關系是完整的感性形象的和思想情感的關系,是人在現實中精神確証的關系,換言之,這是通過感知現實現象具體可感的形象,人在現實中的思想情感的確証。[footnoteRef:0]作為大眾藝術形式,電視劇的所呈現出的美學特征必然具有與其所處社會環境所倡導的審美范疇、審美理想、觀眾的審美趣味、創作者的審美觀念更加緊密的聯系。女性作為都市題材電視劇的接受主體,女性形象的塑造以及審美症結體現著審美主體、審美客體在交流中的互動與錯置,在某種程度上女性個體與群體的生存境遇反映了當代中國社會變遷過程中存在的社會現象與問題。

一、審美表象

回顧改革開放以來對現實主義復歸的改革題材、傷痕敘事的電視劇中涌現出的女性形象,從《雪野》中命運坎坷的農村女性對愛情的執著追求到《搭積木》中面臨都市人的情感困惑﹔從《赤橙黃綠青藍紫》中性別意識朦朧的勞動女性,到都市景觀中職業女女性群像的《公關小姐》,圍繞女性的情感、家庭以及社會角色等多個側面進行敘事,顯現出這一時期都市題材電視劇中都市空間不斷凸顯,女性主體意識的不斷增強。但對女性形象的塑造還停留在相對單調平面的社會統一審美,女性形象類型化、女性價值觀年及心理特征還不夠明顯。如果說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電視熒屏中的女性形象是改革思潮這一主流意識形態的軟著陸,那麼進入90年代,隨著消費時代的來臨,電視劇作為大眾文化產品追求商業價值最大化,強有力地塑造出以滿足傳統男性審美的女性形象。新世紀的都市題材電視劇受到政治體制、社會經濟、文化思潮的影響更為廣泛,女性形象表現為多樣性、異質性以及不確定性。

二、審美症結之所在

首先,都市題材電視劇的整體審美趣味陳舊。近年的IP劇掀起了以女性為中心的創作風潮,從古裝穿越、仙劍奇俠到現實題材。都市題材中不乏“現象級”熱播劇,如近年的《歡樂頌》Ⅰ、Ⅱ、《我的前半生》、《杜拉拉升職記》、《漂亮的李慧珍》無一例外都打著“大女主戲”的旗號。目前,“大女主”在學界尚未有明確的定義,大女主俠義的概念由古裝偶像劇的IP洶涌而來,而廣義的大女主創作在世界范圍內確立自身模式。“大女主戲”就是整部劇以女主角為絕對第一主角,劇情圍繞女主角的成長經歷展開,女主角在多名男性角色助力下走向人生巔峰的劇作。[footnoteRef:1]這是一種符合當代社會發展、觀眾審美期待並充當女性情感與精神撫慰的一種創作模式,對於惡俗的情節套路、過度戲劇化的生活細節、模式化的人物關系、“瑪麗蘇”般不合邏輯又充滿自戀的人物設定以及脫離生活的空間場景台詞都無法傳達出真正的女性主義,從這個角度看來,當下的“大女主戲”是女性精神與觀眾的審美期待、市場妥協糅合的共同體。對女性形象的塑造更應強調都市空間中特有的職場生活和自我發展、隨社會發展而變化的社交方式和人際關系、生活情感和女性成長,女性形象無論是單身還是已婚,是妻子還是母親,是為愛付出還是堅持自我,都要更加明確女性的主體性,完善都市題材劇下的類型創作。避免表現不同領域、不同社會議題的都市劇最終都淪為套路的言情。

其次,目前的創作大多數仍是男權視野下的女性形象。劇中的女性形象與女性觀眾無論在劇中生活還是實際生活中都很大程度上實現了看與被看的轉變、消費與被消費的轉移。她們中的一部分有足夠的金錢、時間追求時尚、高級的物質生活,強化通過外在消費實現自我認同,弱化其內在主體性根源,導致一部分女性形象仍舊活在男性的凝視之下,曾經以消極被動的方式迎合男性目光,而今卻是將男性的凝視內化成自我的主體意識,女性角色的變化也只是被簡單的描述成商品消費者,其身份確認和價值觀念很少被討論。雖然都市題材電視劇中出現過具有女性主義色彩的形象,但仍帶有父權制的烙印,延襲既有的電視劇制作、流通、傳播過程中的符號系統因之生成傳統的敘事慣例與快感。另一方面,對老年女性形象的刻板塑造,沉溺於婆婆媽媽的家庭斗爭中不能自拔,破壞夫妻關系、家庭和諧上極盡能事。這種扁形人物矮化了藝術創作更矮化了生活。

最后,人物形象的塑料質感,充滿對都市中產階層的想象與諂媚。有一些都市題材電視劇的美學追求與影像風格要麼“用力過猛”、要麼“擰巴糾結”,隻要是都市題材的主人公就要穿梭與高樓林立中,從事的職業大多為光鮮亮麗的企業白領,即便劇中人物生活落魄依舊要生活在一塵不染的非生活化居所,高調明亮的畫面毫無瑕疵,同時也失去了市井氣息和不同都市應有的獨特影像質感。定型城鄉二元對立在時政報道中呈現出“在場的缺席”,城市與鄉村的精神生活仍存在巨大的斷裂,發達城市中的中產階層與三四線城市中的小鎮青年有著“想象的能指般”的差距。現實生活中的貧富差距加大、階層劃分嚴重與都市題材電視劇中所建立的中產生活形成鮮明對比,但正因為這樣的原因,才需要都市題材電視劇一面解決中產日常焦慮、一面制造大眾的夢幻圖景。隨之而來是都市題材電視劇中的的社會議題廣泛,既有醫療、教育等宏觀層面以及具體化,也有房奴、合租、二胎等家庭生活構成的社會生活圖鑒。一旦回歸現實生活、想象落空,要面臨與正視的是巨大的精神空虛,從而推動都市題材電視劇的創作內心越空虛表象越浮華。

三、審美症結之原因

M.H.艾布拉姆斯其代表作《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中提出以“鏡”與“燈”為意象指出西方四種文藝理論類型,並指出文學由作者、世界、讀者、作品四要素構成。這一說法成為世界范圍內文學藝術中公認的作品分析方法。轉向我國都市題材電視劇中女性形象審美症結所在,也可以在這四要素的框架下進行思考。尤其當代都市劇中所表現的故事情節和女性形象隨著社會生活方式、主導意識形態的變化而變化。后現代主義理論家德波、鮑德裡亞及布爾迪厄在研究仿真或擬向、消費社會以及中產階級格調等問題時,都強調了日常生活和大眾文化與主流價值觀的錯綜復雜的關系。我國逐漸進入消費社會、景觀社會,隨著視覺文化的興起,都市題材電視劇中女性形象的構建從社會改革新風尚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下的個人奮斗、從新千年專注於家庭、社會和諧發展的平民敘事到近年傾向於外在景觀實現內在身份的認同的社會參與。其中女性形象是不斷向外延展的,同時也是不斷立體化的。尤其針對女性觀眾創作的所謂“大女主”劇,一方面彌合了現實與想象,一方面都市劇中女性角色成功帶動“她經濟”,形成女性形象二次消費。性別敘事為商業的吸金利器,觀眾的審美趣味、審美品位在電視劇產品中無形地被建立起來。

四、結語

審美價值觀念更多應該是在人的審美活動中起著尺度的作用,對於現實中的文化象、審美現象進行衡量、批判、評價,從而引領當代的審美活動,向著更高境界、更能體現當代人的本質力量的方向發展。[footnoteRef:2]進入后工業社會,資本和信息的流動、聲畫與符號的流動導致社會分化,圈層文化形成。以西方個人為核心的消費主義中產階級生活方式與價值觀在全球化語境下傳播,女性作為都市題材電視劇的表現對象與接受主體,對女性形象的審美至關重要。對女性形象的審美涉及藝術創作更關乎社會發展,但追求性別平等、女性獨立、精神自由、人文主義應成為成為塑造女性形象的總體要求。

參考文獻:

[1]吳菁.消費文化時代的性別想象[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8.

[2]彭文祥.凝視鏡像——現代性視閾中的影視劇理論與批評[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3.

[3]華昊.社會轉型時期電視劇中的女性意識嬗變[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4.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