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有聲書到廣播劇 誰在爭奪你的耳朵
“大頭大頭,下雨不愁。人家有傘,你有大頭”是音頻節目《大頭侃人》每期的開篇語。《大頭侃人》專講這個時代的商人,從賈躍亭、雷軍、柳傳志講到羅永浩、董明珠、馬雲。節目在蜻蜓FM上線后,至今已推出124期,總播放量達1.2億,完美踏上音頻經濟的潮流。時下,網絡音頻正改變著無數人的生活。尼爾森網聯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當前中國網絡收聽規模已達6.61億,網絡音頻內容接觸率達47.55%,八成以上網民將收聽網絡音頻作為主要的休閑娛樂方式。
從有聲書到廣播劇,音頻平台正加快行業布局。這能否延展音頻的觸達率,進而撬動整個行業?
音頻成為獲取知識的途徑
在到處爭奪注意力的互聯網時代,音頻因其“伴隨性優勢”而受青睞。行車途中、上下班路上等碎片化時間段,成為音頻滲透的端口。可以看到,嘈雜的地鐵車廂裡,行色匆匆的人們不忘戴上耳機,耳邊響起的琅琅書聲,代表著知識型社會的你追我趕。“聽音頻,主要是為了獲取知識。”會計師張瓊說,“一堂不長的英語課、十幾分鐘的主播說書,回程路上就能聽完,都是年輕人的‘充電’方式。”
“知識型節目”成為各大網絡音頻平台的主打內容之一。國內首家在線音頻平台蜻蜓FM成立於2011年,已聚合超過1200萬小時的有聲內容,平台有聲書數量過萬本。在“文化必聽”板塊,平台上線了《馬未都文化大觀》《蔣勛人文經典合集》、蔣方舟《一生之書》等由文化名人主講的音頻節目。“行業大咖本身即IP,這些節目人文屬性非常強,加上名人效應與權威性,聽眾願意付費收聽。”蜻蜓FM公關總監黃靜將高曉鬆的音頻節目《矮大緊指北》視為標志性事件,“播放量1.6億,音樂人變成比較主流的知識人。”而在喜馬拉雅FM上,《曉說2018》《讀者》《歷史趣談》等人文歷史類節目同樣頗受歡迎。
《大頭侃人》每天的訪問量近百萬,主播於大頭有了不少“甜蜜的煩惱”:后台會有熱心聽友糾正他的普通話發音,或是指出講述中的知識錯誤。“與傳統電台相比,網絡音頻節目自由度更大,從聲音的辨識度來講,就像聽鄰居在聊天。”這位曾當過記者,如今下海創業的主講者,內心一直有個主播夢,“網絡音頻帶來技術賦能,但一個好的節目,必須要有料、有趣、有干貨,讓聽眾能獲得足夠的信息。”
聲音表達更貼近人的內心
在北京的冠聲文化錄音棚,配音演員顧然正忙於有聲書《斗羅大陸》的錄制,這是“唐家三少”的知名網絡小說。在知識型音頻節目外,以網絡小說為主的有聲書異軍突起,迅速佔領龐大的消費市場。在蜻蜓FM上,有聲書是平台付費音頻中復購率最高的一個類別,達到80%﹔有聲小說“收聽之王”《盜墓筆記》累計播放量超過60億,有聲書人均日收聽時長超過3小時。對喜馬拉雅FM而言,有聲書部分也為平台貢獻了超過一半的流量,收聽時長佔比超過60%。
“網文重劇情,連貫性強,信息密度相對比傳統出版物低,更適合音頻收聽。”蜻蜓FM副總裁吳曉晶說,目前有聲書制作也從隻“求量”的粗放型轉向精細化發展,在單播、雙播外,產生了超級廣播劇、多人有聲劇等不同的節目形態。冠聲文化市場總監翟薇淇表示:“有聲書內容質量不斷提升,音頻平台、有聲書錄制團隊會根據小說內容進行不同的創作。”
即將於4月上線的有聲書《斗羅大陸》,便以多人有聲劇的形式呈現。“相當於閉著眼睛聽戲,有旁白和不同人的角色演繹,相對單播書,多人有聲劇無論是還原度還是劇情的演繹感,都更有吸引力。”顧然說道。通常,一萬字小說內容可轉化為一個小時的音頻,拿到原稿后,還要進行一定的“去水”編輯,刪除小說中不適宜音頻轉換的邊角內容。在顧然看來,聲音的表達更貼近人的內心,主播也好,聽眾也罷,都是聲音的“情懷者”,這也是音頻之所以打動人的地方。
此前,艾瑞報告曾指出,2017年中國有聲書市場規模達32.4億,預計2020年將超過78億。隨著市場崛起,名嘴的身價、版權方版權轉售價格、音頻制作費用乃至音頻用戶付費規模都水漲船高,呈現一片欣欣向榮。與此同時,廣播劇、有聲劇制作周期長,內容水准參差不齊、音頻滲透率低等問題仍亟待解決。業內專家認為,音頻行業內容制作還未進入成熟階段,也尚未出現眾多成熟的音頻企業,“優質內容還不夠,大眾習慣需養成,行業有眾多值得深耕的地方,期待5G成為新的增長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