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北京市朝陽區融媒體中心:因地制宜著力“實用型”樣板

李雪昆
2019年04月16日13:54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北京市朝陽區融媒體中心因地制宜著力“實用型”樣板

編者按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提出:“要扎實抓好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更好引導群眾,服務群眾。”簡短的一句話,為融媒體中心建設打了一劑強心針,各地融媒體中心紛紛挂牌,各具特色的融媒體中心爭相亮相,各地媒體根據自身的發展情況,快速響應、積極合作,不遺余力地加快融媒體建設的步伐。

為有效助力2020年年底基本實現縣級融媒體中心全國覆蓋,為給融媒體中心建設提供更多借鑒。《傳媒周刊》策劃“融媒體中心建設經驗系列談”系列報道,關注全國優秀融媒體中心建設案例,聚焦融媒體中心建設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以期為融媒體中心建設獻計獻策。

“朝陽融媒”發展軌跡及矩陣展示區。 本版圖片均由張博攝

為什麼選取北京市朝陽區融媒體中心作為“融媒體中心建設經驗系列談”系列報道的開篇之作?原因很簡單,《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從其發展中讀到了一種難能可貴的媒體改革精神——務實。朝陽區融媒體中心建設,從建設之初到現在,改革發展的每一個環節、每一個步驟、每一次決策,都在反復強化一個理念——絕不能為改而改,要從理解“宣傳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人在哪兒重點就應該在哪兒”深刻內涵的角度,腳踏實地地提升自身的傳播力、影響力,因地制宜地走出一條自己的融媒體中心建設實踐之路。

其有效投入收獲實用效果,其做法更具推廣和借鑒意義,年均接待近百次全國兄弟區縣融媒體中心同仁的調研交流,足以証明這點。其裂變式的新聞生產方式,更足以証明這點。朝陽區融媒體中心採編及行政人員百余人,從業人員數量在北京市各區融媒體中心中屬於較少的,但新聞生產量卻名列前茅。新的生產方式催生出新的傳播格局和效果:擁有8個新媒體發稿終端,年均出版報紙720萬份,年均制作視頻1.6萬分鐘,新媒體平台發布內容數量比往年增長了700%。融媒體平台覆蓋用戶近百萬,累計閱讀量突破1億。這個數字,現在每天仍在刷新。

“融”與“合”同步推進

“北京市朝陽區委高度重視區融媒體中心建設,區委書記親自調度,召開常委會專題研究,財政投入專項資金給予支持,從融合之初,就將新聞外宣、媒體平台建設以及突發事件新聞應急處置、媒體輿情監測與處置等工作職能,全部融合在區融媒體中心,力爭將區融媒體中心建設成為朝陽區新聞信息發布的中心、百姓反映訴求的中心、政府政務服務的中心和新時代文明實踐的網上中心。”時任北京市朝陽區委宣傳部副部長、區廣電新聞中心黨組書記、主任潘競介紹說。

成立后的朝陽區融媒體中心,重構採編發體系,優化採編發流程,建立健全體系流程,構建了“一報一台一網兩微一端一抖”7個融媒體平台,通過技術手段打通了平台彼此間的壁壘,實現從“分灶吃飯”到“並灶生火”的轉變,生產能力、聚合能力、傳播能力顯著提升,利用符合圈群傳播特征的方式,更廣泛地吸引用戶、黏住用戶。

數據顯示,“朝陽群眾”抖音號上線半年,播放量已超過6400萬﹔客戶端視頻直播,每場均超過10萬人在線收看……這對於一個區級融媒體中心而言並不容易,這其中,信息全覆蓋的作用不容小覷。

媒體融合發展,關鍵在於融為一體、合而為一。採訪中,朝陽區融媒體中心在建設過程中將“融”與“合”分開著力、一體推進的理念,讓記者印象深刻。

在“融”的方面,以“融”為理念,以“融”為方法,以“融”為手段,朝陽區融媒體中心實現平台、信源、產品、渠道、技術、人才、數據、媒資管理八方面的深度融合,讓主流媒體聲音牢牢佔據輿論引導、思想引領、文化傳承、服務人民的傳播制高點。

利用技術手段實現各平台之間的互通互融,促進生產要素有效整合,深度融合中產生聚合共振效應,新聞宣傳的有效性和感染力顯著提升。記者手中的數據顯示,2018年“北京榜樣”“朝陽融媒”共制作各類新聞產品超過80個,新媒體閱讀量(播放量)近440萬次。通過互動式、嵌入式、體驗式等百姓喜聞樂見的新聞產品,“朝陽融媒”的宣傳報道,與“朝陽群眾”對上了話、交上了心,適應了分眾化、差異化傳播需要。

在“合”的方面,針對朝陽區區域發展不平衡、年均媒體輿情基數大﹔國際化程度高,輿論環境更為復雜﹔基層自辦政務媒體多,管理不夠深入規范等特點,朝陽區融媒體中心依托區內各委辦局、街鄉,建設朝陽區融媒體中心分中心,形成“1+43+N”多層多點構架。目前,朝陽區融媒體中心建有分中心54家,實現全區43個街鄉全覆蓋、全管理。根據區域中心工作、重點任務、特色亮點內容等策劃宣傳,區融媒體中心與分中心同策、同採、同發,圍繞“我愛你,中國”“北京榜樣”等主題宣傳和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服務保障等重點工作,通過加強傳播手段和話語方式的創新,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讓“朝陽群眾”的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不斷提升,使得社會的正能量更強勁、主旋律更高昂。

“分中心的建設便於向下傳遞黨委政府聲音,向上傳遞基層鮮活新聞的素材,更節省了人力成本,極端天氣下還能克服多方制約。”朝陽區融媒體中心分中心建設的負責人介紹,全覆蓋是目的,但少不了全管理的機制。“我們會對分中心進行監管,每月有統計報告,包括各分中心發布的新聞報道數量、內容傳播效果等,防止僵尸賬號、平台的出現。”

“技術平台研發時,維度、要求、流程都是由我們提供方案,技術公司負責實現,這保証了平台應用更有針對性。僅輿情方面,4000多個關鍵詞都是我們在工作中梳理、總結、篩選出來的,在使用中的適用度會更高,畢竟隻有自己更了解自己。”朝陽區融媒體中心技術部負責人說。

管用實用好用才是硬道理

以技術為驅動、以流程為驅動、以績效為驅動,助推著朝陽區融媒體中心媒體融合不斷深入。

在技術的助力下,每天下午通過視頻會商,區內各方可以多方共同匯報選題策劃,通報新聞線索,確定重點稿件,布置採編對接。“以前分散辦公的情況下,整體意識、聯動性都不夠,而現在提高了新聞信息的豐富性、選題策劃的針對性和統籌調度的系統性。”朝陽區融媒體中心總編室負責人介紹,融媒體中心建設前,媒體採訪不同平台分散進行,人員投入大、成本高,現在培養大家一專多能,充分發揮了採訪小組作用。

“去年我和同事三人,跟著朝陽團去上海參加進博會的報道,我們有人對接媒體組織發布會、寫新聞通稿,有人負責拍攝視頻、粗編視頻,我是負責拍照、寫動態消息和編輯小視頻,並第一次客串了出鏡記者。”朝陽區融媒體中心記者張天一介紹,每日會商會的統一調度,前方與后方人員密切對接配合,3個人完成了進博會朝陽團的採訪報道任務,“我有一種網紅的感覺”。

不容否認,在融媒體中心建設的大潮下,有些地方出現建設前期注重外在硬件,而非內外兼修的方式,這也致使融媒體中心的多平台未能產生影響力的提升,而朝陽區融媒體中心強調的是——管用、實用、好用。

“借船出海”可以有助於解決頻繁迭代的需求,區融媒體中心既應是內容生產的“生力軍”,也應是匯聚傳遞優秀內容的“中轉站”。對內,融合區屬媒體渠道,實現“記者一次採集、編輯多種生成、渠道多元傳播”﹔對外,融通中央和市屬媒體、市場化媒體機構和社會單位渠道,借助人民日報社、新華社、中央電視台、北京日報社、北京電視台、北京青年報社等媒體渠道,傳播“朝陽聲音”。

當然,爆款的出現往往並不只是硬件迭代投入才可以制作完成,需要的是智慧和創意,做出優質的產品才是關鍵,不要為了追新而追新,為了迭代而迭代,應該回歸到內容產品的本質上。今年春節前夕,朝陽區融媒體中心借助新華社客戶端推送的“朝陽夜景”短視頻,單條內容點擊量超170萬,合作共贏,讓雙方嘗到了甜頭。

“前沿技術我們要密切關注發展趨勢,但對區融媒體中心而言,過分追求技術更新並不可取,畢竟其技術尚不成熟會帶來迭代頻率高、成本大。雖然區裡無論是領導,還是財政資金,都非常支持融媒體建設,但是一味追求技術資金的投入,對區融媒體中心而言,我覺得是一種資源的浪費。我們要建好,更要用好區融媒體中心,合理有效使用資金。”朝陽區融媒體中心技術部負責人表示,一項投入就要將其利用得足夠充分,而不要將時間、精力、資金專注於技術的迭代上。

採訪中,記者還了解到,朝陽區融媒體中心人員採取了編制人員與靈活用工相結合的方式,最大限度激發人員隊伍的積極性、創造力。

以創造融媒精品為導向,朝陽區融媒體中心對稿件、人員、部門等進行量化評分,通過稿件類型、報道內容、發布位置、點擊量、轉載量、影響力等不同維度的評價標准,細化績效標准,推行了“基礎績效+優稿優酬”的考核方式。

進一步了解中得知,去年他們更多採取鼓勵性機制,記者在新媒體發稿件,除了稿費外每條再多發一部分績效。而今年,隨著融合程度的不斷加深,在傳統媒體發稿隻能拿到標准稿費的60%,而更多地向新媒體發稿獎勵傾斜,在新媒體方面更注重質量型,對於點擊量較少的“無效新聞”,甚至還有倒扣機制。

“採訪是有成本的,版面、時段的呈現也是有成本的。因此,採訪的內容需要展現出有效性,必須實現傳播力,因為沒有傳播力就談不上影響力,沒有影響力更談不上引導力和公信力。”潘競說道。

“在這樣的績效機制激勵下,採編人員的收入也拉開了檔次,這就促使我們在採寫編的過程中需要動更多的腦子,但目的隻有一個,就是如何讓信息更好地被受眾所接受。”張天一說道。

而在有效性與實用性方面,朝陽區融媒體中心注重拓寬各平台承載功能,新聞+政務+服務+活動+輿情……“朝陽融媒”不斷豐富“新聞+”內容。潘競介紹,當時,在推動朝陽區融媒體發展之初,他們就加強頂層設計的考量,“人在哪兒,重點就應該在哪兒”,不僅要把最有用的信息傳遞到“那兒”,更要把最實在的服務送達到“那兒”。以“北京朝陽”客戶端為例,在已有的46項服務基礎上,將持續拓展實用性服務,整合申報審批等行政服務功能,提升服務性,基本實現了讓用戶足不出戶,即可實現政府服務“一端辦理”。

績效驅動實現“反哺”

朝陽區融媒體中心不是為了融合而融合,為了建設而建設。據介紹,從2015年“北京朝陽”客戶端上線以來,就在探究報紙、電視怎麼能夠跟新媒體融合。前期進行了多個試點,在時機成熟的情況下才搭建了區融媒體中心。通過前期探究的過程,大家不但在心理上有了適應,而且還培養了一批融媒體的業務骨干。有了這一基礎,再加上相對健全的機制,讓一切都變得水到渠成。

實踐過程中,朝陽區融媒體中心不斷強調著機構改革的重要性和扁平化管理的必然性。在採編方面,他們將報社、電視台、微信、客戶端、抖音按平台劃分,調整為採訪工作部、視圖工作部、文字工作部、事業發展部等按產品類別劃分,打破了媒體平台的概念和界線。

值得一提的是,該中心採用自收自支方式,取消商業廣告,讓採編與經營完全分開。而對於如何實現贏利的問題,朝陽區融媒體中心副主任劉振山解釋說,一方面通過承接報紙專版、電視專題、新媒體互動活動,以及拍攝項目等,實現一定收入﹔另一方面,鼓勵採編人員生產公益廣告,參評獎項,獲得北京市的各項獎勵,這些都為融媒體中心建設實現了“反哺”。同時,這種“反哺”也鼓勵了更多採編人員持續地關注與投入精力,實現了良性循環。此外,融媒體中心還為區內單位制作內刊、運維微信公眾號等工作,實現了中心每年運營的經費保障。

當然,在運營過程中,朝陽區融媒體中心也體會到了發展中遇到的階段性問題。比如採編人員在職稱評定、晉升方面存在一些問題,希望相關政策能夠盡快落地﹔比如區縣平台刊號、呼號問題,導致的記者証、互聯網視聽許可証等辦理方面遇到的限制﹔比如針對區融媒體中心這一新生事物,專家評審過程中出現的政策理解、觀念更新等問題。

其實,在融媒體中心建設與發展過程中,還需更多的互聯互通,更多的政策落地,更多的機制保障,促進各區各縣形成合力,共同推進區縣融媒體中心建設。記者 李雪昆 實習生 張博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