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中國電影應與新時代同頻共振

新時代呼喚新影像,新影像助力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的文藝界社科界委員時的講話為文藝創作指明了方向。為了肩負起“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這一重要使命,中國電影人應努力把握新時代脈搏,不斷調試創作視野的焦距,傾情創作出彰顯著新時代精神的扛鼎之作。
首先,我們要著力講好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故事。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的領導下,中國完成了由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歷史性跨越。中國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等諸多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歷史性飛躍。反腐斗爭取得壓倒性勝利,精准扶貧改革正在向著最后的目標挺進,我們在宇宙探索、高鐵出海、5G建設等諸多高科技領域已初見成效,中國首創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正在伴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而付諸實踐,偉大祖國每天都在朝著綠水青山的美麗圖景奮進。這些素材都是中國電影值得優先開掘觀照的故事。在習近平文藝思想的引領下,近年來中國電影藝術開始發生質變,展現新時代改革風貌的現實主義創作不斷涌現,《流浪地球》《我不是藥神》《戰狼2》《紅海行動》等一大批優秀作品就是典型代表,但這些成就與新時代中國電影所承擔的神聖使命、與中國人民追求美好精神生活的需要還有一定距離,中國電影人必須繼續為此付出更大的努力。
其次,我們應著力塑造一大批彰顯新時代精神的改革創新英雄形象。英雄是時代的楷模,是民族的脊梁,是國家的希望。而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人民正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攻堅克難,砥礪前行,如此波瀾壯闊的偉大實踐為英雄成長提供了肥沃土壤。隻不過,新時代的英雄更多的是銳意進取的新經濟改革英雄,是披荊斬棘的科技探險英雄,是矢志不移挖窮根的扶貧英雄,是為了保衛和平甘於犧牲的強軍英雄。電影人應著力挖掘他們的感人事跡,以高度的藝術真實和飽滿的藝術激情將他們打造成彰顯奮斗之美、創新之美、道德之美的豐滿形象,以此展現當代中國精神、中國力量和中國智慧,鼓舞和感召正在致力於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銳意進取的中華兒女。
再次,我們也要著力揭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恩格斯高度評價老巴爾扎克的文學創作,是因為他的作品寫出了歷史的必然性。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70年,中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歷史巨變的背后蘊藏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探索、構建和發展的歷史必然性。無論是講好新時代改革故事,還是塑造新時代英雄形象,電影創作的最終目的是深刻揭示中國歷史性變革中所蘊藏的內在邏輯,解讀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所取得的歷史性成就背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優勢。在此方面,以《十八洞村》《黃大年》《春天的馬拉鬆》《照相師》為代表的一批優秀電影作品已經走在了前列,但還遠遠不夠,新時代中國電影需要沿著它們所開辟的正確道路加速前進,創作更多深刻揭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史必然性的史詩之作、高峰之作,向新時代致敬,向偉大祖國七十華誕獻禮。
最后,我們還應著力採用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展現新時代的崇高美學。檢視中外電影史上誕生的那些不朽作品,從《巴頓將軍》到《英雄兒女》,從《為奴十二年》到《烈火中永生》,從《戰爭與和平》到《人生》,它們的共同規律就是將個人命運融入國家、民族命運之中來展現,通過真實表現典型人物具體的社會實踐,來彰顯人性的潛能,揭示人類社會歷史演進的內在邏輯。事實上,新時代正在進行的全面深化改革偉大實踐本身就是氣韻生動、氣勢恢宏,呈現出崇高之美的宏大敘事。因此,新時代的中國電影要承擔起記錄新時代、書寫新時代、謳歌新時代的使命,應當採用現實主義的敘事方法,著力展現新時代的崇高之美。
(作者:馬立新 劉中錦,系山東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