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把握數字時代的媒體脈搏

——第二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光明日報展區”掃描

2019年05月07日07:13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把握數字時代的媒體脈搏

  光明日報展區一側,“光明訪名家”的眾名家像吸引關注。本報記者 王斯敏攝/光明圖片

  光明日報副總編輯陸先高(左)向媒體介紹光明日報融媒體產品情況。本報記者 高建進攝/光明圖片

  小朋友在體驗VR設備。本報記者 邱玥攝/光明圖片

  觀眾在體驗“鋼鐵俠三代”多信道移動直播雲台。光明網記者 王恩惠攝/光明圖片

  福州海峽國際會展中心及周邊風光。新華社發

  從造型炫酷、功能強大的多信道移動直播雲台“鋼鐵俠”,到伶牙俐齒、侃侃而談的節目主持人智能小明,從VR全景看“非遺”體驗區,到由25個二維碼組成的新媒體矩陣牆……5月6日,在福建福州召開的第二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上,光明日報數字文化展區以充滿科技感、文化味、互動性的方式,將一幅幅媒體融合發展的靈動畫卷展示給八方來客。

  自20世紀90年代告別“鉛與火”、走向“光與電”開始,作為第一批提出“融媒體”概念的中央媒體之一,光明日報精准把握數字時代發展趨勢,統籌協調內容生產全媒體平台,致力於打造“知識分子掌上精神家園”,推出了一批兼具理論高度、思想深度、文化溫度的報網端全媒體產品。如今,光明日報憑借報網端微多聲部共同努力,不斷奏響媒體融合發展的華彩樂章。

  做數字化建設的探索者

  在光明日報數字文化展區入口處的滾動燈箱中,循環展示著《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弘揚“紅船精神” 走在時代前列》《憶大山》等重要文章的版面圖樣。沿著通道向前,在右手邊一塊巨大的弧形幕布上記錄著光明日報數字化大事記。如果說前者承載了光明日報作為“紙媒”的高光時刻,那麼后者則記錄了光明日報在“融媒”時代的鏗鏘腳步。

  自1949年創刊起,光明日報堅持與真理同行,與時代同步,逐步發展成為擁有《光明日報》《文摘報》《中華讀書報》和《書摘》《博覽群書》《新天地》《留學》《教育家》雜志,以及光明日報“兩微一端”、光明網、光明日報出版社的現代化報業集團。

  先行先試,才能打好媒體融合創新牌。早在2010年年末,光明日報推出了移動客戶端“光明雲媒”,定位為都市類高端新媒體。2015年,光明日報融媒體中心挂牌成立,統籌報社的“兩微一端”建設,之后“光明雲媒”正式更名為“光明日報客戶端”,並推出國內第一個人工智能新聞信息服務平台——光明智能小明。

  取長補短,適時推出媒體融合新舉措。2018年下半年,光明日報組織專人多批次趕赴深圳、上海、廣州等地,到騰訊、科大訊飛、今日頭條深入調研移動端新媒體發展情況,探尋媒體融合之路。按照“守正創新”的要求,光明日報提出了整體轉型、打造新型主流媒體的目標,大力推進“主力軍上主戰場”進程。2018年11月,在原有光明日報融媒體中心的基礎上成立了光明日報全媒體總編室,啟動了統籌端、網、報內容生產的全媒體指揮平台。

  黨建共建,走出媒體融合發展新道路。光明日報以做好大報、延伸優勢、借助專業、借船出海為目標,持續深化與騰訊、科大訊飛等非公互聯網企業之間的黨建共建,多次進行深入探討,積極開展技術合作,兩年來成效顯著。2018年全國兩會期間,“光明的故事”系列微視頻成為媒體報道“現象級”作品﹔光明時評入駐騰訊企鵝號半年多以來,數篇作品及時點評社會熱點話題,引導網絡輿情、發出主流聲音﹔全國第一張智能化有聲報紙“聆聽光明”試運行,通過小程序就可以聽報紙。

  做知識分子的精神家園

  在光明日報數字文化展區《光明訪名家》欄目中,馮驥才、王蒙、屠呦呦、樓宇烈等30位名人大家的照片呈現在大屏幕上,形成一道獨特的人文風景。

  作為一張以知識分子為主要讀者對象的思想文化大報,光明日報秉承新聞視野、文化視角、思想深度、理論高度,全方位打造知識分子的精神家園。

  為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由中宣部宣教局、光明日報社主辦,光明網承辦的“核心價值觀百場講壇”活動,邀請國內一流的專家學者和核心價值觀的踐行典范在全國各地開展系列講座。活動以現場宣講與網絡直播相結合的方式,不斷掀起學習和踐行核心價值觀的熱潮,平均每場活動通過網絡收看直播的網友接近400萬人。

  “招辦主任光明大直播”自2017年夏天開播以來,為讀者帶來了更權威的招考政策解讀、更精准的志願報考服務,同時以特色優勢培育年輕知識分子讀者,打造主流媒體強大引領力。去年,“招辦主任光明大直播”跨越29個省區市,先后走進108所高校,在一直播、斗魚直播、咪咕直播等平台完成109場直播,採訪了百余位招辦主任和嘉賓,報、網、“兩微一端”聯動刊發相關稿件112篇。截至去年7月4日,觀看總量近1億人次。

  2018年12月,光明日報全媒體總編室與本報突出貢獻知識分子辦公室建立了日常聯動機制,在新媒體端推出《光明追思》欄目,第一時間發布兩院院士、人文社會科學大家等相關知識分子的追思稿,掀起了關注名人大家、關注功勛知識分子的風潮。

  2019年全國兩會期間,光明日報發揮聯系知識分子的橋梁紐帶作用,挖掘光明獨家素材,制作出系列微視頻作品《光明的故事》(第二季)、《70年,我陪你》,感動千萬網友。

  為積極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非遺保護手段,提高並引導全社會尤其是年輕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注,光明網在斗魚、咪咕等直播平台上開展《致·非遺 敬·匠心》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直播百余場,涵蓋民間文學、傳統戲劇等8個類別,同時利用視頻短片、紀錄片等方式,多角度呈現非遺項目蘊含的文化內涵與精神價值。

  打造媒體智庫的“光明樣本”

  從傳統紙媒的一個周刊,到衍生出全新上線的純線上智庫類電子期刊光明智庫App﹔從“智庫研究與發布中心”宣告成立,到“光明智庫”重裝起航。在媒體深度融合、挺進互聯網“主戰場”進程中,作為光明日報由“紙媒時代”邁向“智媒時代”的重要內容,光明智庫以鮮明的數字化特征,積極推動內容生產與信息傳播的系統化創新,體現了光明日報在轉型突圍中對特色的堅守、對思想的追求。

  展區外牆的二維碼矩陣是光明日報各項業務的新出口。掃一掃就能看到各個微信公眾號的內容。“天下眼”依托遍布世界的採編力量,對國際大事進行別樣讀解﹔“光明理論”秉承理論前沿性、學術探索性,堅持推出蘊含思想穿透力的佳作﹔“閱讀公社”品讀經典文章,推薦精品書籍,讓閱讀真正成為改變生活的力量﹔“溯源君OCC”則在歷史長河中溯源而上,堅守情懷,笑談古今,為讀者創作有趣、有料、有深度的圖文作品。

  今年1月18日,光明日報社與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共同建設的“互聯網+”智媒技術創新中心在京成立,為我國“互聯網+”戰略升級、5G行業及智媒技術創新發展提供技術支撐與智力保障。

  匯聚治理方略,助力科學決策﹔推進智庫建設,回應大眾關切。光明日報打造的多個智庫平台,展現中國智庫人的初心與使命,成為在全國知識分子群體中具有較高顯示度和影響力的智庫高地,為中國智庫建設烙印並且擦亮了“光明印記”。

  (本報記者 張雲 張春雷 邱玥)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