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寫作新樣態中記者的應對策略探析
來源:《新聞愛好者》2019年第3期
【摘要】飛速發展的互聯網技術和大數據技術,使得機器人寫作逐漸在傳媒內容生產領域大行其道,新聞傳播業態面臨重構。面對寫稿機器人不斷蠶食自己的傳統工作領域,傳統媒體人產生了不同程度的職業迷茫與身份焦慮,對於自己鐘愛的新聞事業,人類記者該怎麼辦?又該提升錘煉哪些技能?
【關鍵詞】寫稿機器人﹔人類記者﹔傳統技藝﹔新技能
一、機器人寫稿:報道版圖不斷擴張,應用范圍持續拓展
(一)遍地開花的寫稿機器人隊伍
所謂機器人寫手或機器人新聞(robot journalism或Automated Writing)是指運用算法對輸入或收集的數據進行加工處理,從而自動生成新聞稿件的計算機程序,其最大的特征就是新聞生產的自動化。[1]目前,寫稿機器人已經在全球頭部媒體投入實際應用,大多由媒體自研或者與技術供應商合作,在一些特定領域進行新聞生產。
目前在國外已經投入使用的寫稿機器人包括敘述科學公司的Quill(鵝毛筆)、自動化洞察力公司的Wordsmith(文字匠)、《洛杉磯時報》的Quakebot(地震機器人)、《紐約時報》的Blossomblot(花開)、《華盛頓郵報》的Heliograf、路透社的Open Calais、《衛報》的Open001等。國內則有騰訊的Dreamwriter、新華社的“快筆小新”、第一財經的“DT稿王”、百度的“度秘”、中國地震台網寫稿機器人、今日頭條的xiaomingbot、《南方都市報》的“小南”、封面傳媒的“小封”、《人民日報》的“小融”、《錢江晚報》、《華西都市報》的“小冰”、《晶報》的Giiso、財新網的“財小智”等。
(二)越來越強的寫稿本領:自動配圖、個性服務、寫作范圍愈加廣泛
隨著人工智能算法的不斷進步,機器人寫作的手段和形式越來越多元,寫稿領域已不再局限於最初的體育賽事、股市財經、地震報道、犯罪報道等。進入2018年,今日頭條xiaomingbot已完成最新一輪升級,其撰寫的文章現已涵蓋體育、財經、科技、房產等十幾個類別,並可實現多領域每日熱點新聞的自寫創作。在形式上,其輸出的內容已經從純文本向自動匹配圖片方向發展。而且,xiaomingbot還與光明網、《財經》(博客、微博)雜志、《大河報》等傳統主流媒體達成戰略合作,為其輸送優質內容。騰訊的寫稿機器人Dreamwriter不僅能夠熟練地為新聞配圖,還在繼續深耕內容寫作,建立雲數據庫,優化大數據分析算法,拓展更加個性化的服務領域,打造更加智能化的資訊生產和服務平台。而《南方都市報》的“小南”、微軟小冰已經在民生、科技領域的新聞寫作方面取得了突破。寫稿機器人在即時新聞報道、專業領域寫作、個性化服務、受眾互動、輿論監測與引導等方面必將大有作為。
二、寫稿機器人正重新定義新聞傳播業,人類記者面臨“下崗和轉崗”
“媒介即訊息”理論的提出者、20世紀加拿大原創媒介理論學家馬歇爾·麥克盧漢(Marshall Mcluhan)認為,真正有意義的訊息不是各個時代的傳播內容,而是這個時代所使用的傳播工具的性質,以及它所帶來的可能性和造成的社會后果。[2]與人類記者相比,機器人寫作在抓取海量信息、快速篩選內容、高效處理數據等方面體現出了與生俱來的明顯優勢。因而很快在傳媒領域佔據重要地位。
(一)寫稿機器人正重新定義新聞傳播業新樣態
在人類歷史上,每一次技術革新都會給某一行業帶來深刻的變革。寫稿機器人正以獨特的內容與渠道的雙重優勢,在新聞線索獲取(由從現實挖掘為主轉向網絡數據庫為主)、新聞內容生產(由記者為主到人機一體、部分領域取代記者)、新聞產品推送(由大水漫灌式傳播到精准化、個性化投放)、信息反饋處理(由缺乏反饋渠道到精准感知用戶並與之有效交互)等方面重新定義現代新聞傳播業的業態和未來趨勢。
(二)不斷侵蝕人類記者傳統寫作版圖,倒逼媒體人實現角色轉換
1.特定崗位被快速“頂崗”,人類記者“轉崗”壓力陡增
寫稿機器人對海量數據強大的抓取、分析和處理能力,正快速替代人類記者信息提供者的功能,尤其在財經、體育、天氣預報、突發事件、動態報道領域,人類記者正在被快速“頂崗”。同時,寫稿機器人已經可以替代人類記者完成部分新聞採編工作,並能夠精准分析受眾的瀏覽偏好,做出精准內容推送,提供更加個性化的服務。這就要求人類記者必須快速轉崗到寫稿機器人無法從事的報道領域,盡快適應人機協作一體工作的新常態。
2.機器寫作正在改變人類記者視角,帶來新的內容革命
當寫稿機器人以一種嶄新的角色進入傳媒行業時,就開始決定人類記者以后應該“寫什麼”“怎麼寫”。一方面,寫稿機器人依托數據資源能夠敏感地捕捉到某一時期人們的關注熱點,並搜集更為全面的新聞素材,為人類記者的寫作提供新聞選題。另一方面,寫稿機器人通過對抓到的數據進行結構化的解析和呈現,把那些單獨呈現價值不足,但關聯起來卻價值倍增的信息挖掘出來,讓連接產生意義。寫稿機器人拓寬了記者的視野,改變了記者看問題的視角,為記者寫出更具全局意義的更高質量的新聞稿件提供了條件,而數據新聞等的快速普及帶來了媒體的內容革命。
(三)重塑傳媒格局,新聞分發的不平衡加劇了新聞傳播的“失衡螺旋”
互聯網時代,大數量、高質量的數據成為有價值的資源,對各類數據資源的搶佔競爭將愈演愈烈。隻有那些資金技術實力強大的科技公司或傳媒集團才具有構建、搶佔或對接各類大數據庫的能力,這種局面很容易形成數據寡頭,也將助長科技企業或傳媒業的“頭部效應”。如今,依托於大數據積累與挖掘的機器人寫作核心技術依然被歐美少數發達國家的媒體和企業所壟斷,這加劇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新聞發布和新聞傳播領域話語權的失衡和不平等。而在國內,目前互聯網上一些依靠機器人寫作和推送的媒體大號已經對人們接觸到的信息形成一定程度的壟斷,加劇了新聞傳播的“失衡螺旋”。
三、寫稿機器人入侵時代,人類記者的堅守與揚棄
面對寫稿機器人的大肆入侵,人類記者唯有看清寫稿機器人的優勢與弊端,明白自身的長處與短處,才能在機器人寫作浪潮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揚長避短,發揮出自己的應有價值。筆者認為,寫稿機器人時代,人類記者的堅守、價值和努力方向應該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進一步提升新聞價值判斷能力:客觀冷靜的思考是社會進步的基礎
1.嚴肅新聞式微,理性深度缺乏是當前網絡傳播的通病
當前媒介環境下,網絡中充斥著各種為迎合受眾非理性情緒與愛好的所謂賣萌段子、明星緋聞等“熱點”,而這些所謂的“新聞”,許多是某大號算法機器人推送的“個性化”定制內容。真正關乎人類生存和國計民生的嚴肅新聞卻日漸式微,理性觀察與深度思考的內容日益稀缺,對人間疾苦與各種不公的麻木不仁,各種假新聞難以驗証,新聞真相扑朔迷離,成為這個時代新聞業態面臨的最迫切的問題。
2.堅守新聞專業主義,人類記者仍是揭示真相的重要力量
無論技術和載體如何變化,傳媒業最基本的職能依然是秉持高度的社會責任感,選擇和報道有價值的新聞,及時准確地反映客觀事實。機器人寫稿時代,人類記者最該做的就是放下對職業和身份的焦慮,繼續發揮媒體人的傳統優勢,堅守新聞專業主義,堅持對事實、信息、真相的不懈追求,對公開、透明、服務的牢牢把握,重拾新聞價值,重塑新聞的嚴肅性、權威性與可信性,做好新聞監督,促進公平正義。在涉及重大公共利益的事件報道中,不缺席,不失聲,敢於突破重重障礙,挖掘出公眾普遍關注的內幕和深層原因。在機器不能到達的新聞現場和社會角落,在機器人難以做出價值判斷的場合,人類記者仍是揭示真相的重要力量。對真相的不懈追問,對正義的不懈追求,仍是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3]
3.龐雜信息中,做好信息價值與真實性的判斷與甄別
雖然機器人與算法可以自主完成對新聞信息的整合與分發,提高了傳播效率,但其中可能存在諸多陷阱。媒體人需要比常人更多地保持警惕,也需要比常人更敏銳地發現算法帶來的風險與問題,特別是在算法的客觀面目下的信息偏見與不均衡。[4]對於各種新聞信息的價值判斷、真實性判斷,依然取決於人類記者與編輯。而隨著互聯網時代各種信息愈加龐雜,這種判斷會變得更加困難,需要人類記者付出更多的精力。
(二)更加關注人文與情感:對人尊嚴、價值、命運的尊重是記者報道的出發點
1.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為本”
人文精神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表現為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對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精神文化現象的高度珍視,是對一種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以人為本”。社會主義國家的“以人為本”,就是要關注民生、體察民情、尊重民意、保障人權,就是要時刻關心群眾疾苦,永遠把百姓冷暖挂心頭,切實解決人民群眾特別是弱勢群體的切身利益。
記者的基本素質是富有正義感、懷有同情心,堅持以人為本需要記者心中裝得下普通百姓,能夠沉下去、俯下身,在深入採訪群眾中磨煉技能、升華情操、培養心性。互聯網大潮中,除眾聲喧嘩地圍觀明星緋聞、趨之若鹜地報道各種“秀”與“萌”外,不忘那些被數字遺忘的群體,關注那些需要幫助的弱勢群體,是更有價值的人文關懷。
2.人類記者應把更多的精力專注於“人”
機器人寫稿素材通常來自各種數據,所呈現的也多是群體行為的變化和趨勢,但受眾往往更需要通過體察微觀個體來佐証宏觀數據。而一張張生動活潑的面孔、一句句發自肺腑的話語、一個個體現內心的動作、一個個充滿細節的故事,比起那些枯燥的數字和圖表更能打動人,也更具說服力。而這些有血有肉的素材,機器人是採集不到的。因而,人類記者應將主要精力專注於活生生的“人”。更好地洞悉人的需求與愛好、快樂與痛苦,能夠換位思考,建立關系,展現同理心,創作出獨特的、飽含感情與溫度的作品。
事實上,機器人寫作時代所謂的各種大數據也都是人類生成、面向人類、服務人類的。人類記者應善於透過數據看到背后的“人”,找到數據背后的真相。這需要記者多走出去,與人溝通,通過深入採訪獲取各種鮮活的信息。而這都是寫稿機器人無法完成的,這需要人類記者的艱辛付出。因此,智能化寫作無論給新聞寫作帶來了多少變化,大數據語境中的新聞寫作仍需不忘初衷,堅守以人為本。[5]
3.不斷滿足人類的情感訴求,未來社會愈加依賴富有詩意和靈性的感性創新
工業時代,人的理性和智商被充分發掘,感性不受重視,甚至一度被視為“無用或累贅”。然而在人工智能時代,隨著深度學習技術的不斷進步,人類的智商可能會逐漸完敗於機器人。然而機器人雖然可以解決人類柴米油鹽醬醋茶的淺層需求,卻無法提供琴棋書畫詩酒花的深度愉悅。那些理解、同情、共鳴、有溫度、有情懷、有趣味,柔軟可感的東西,會逐漸變得彌足珍貴。未來人類社會的進步不僅需要科技的推動,更離不開感性與靈性的創新,人類社會的風尚也將由那些具有人文精神和創新精神的人來引領。軀體之外,是科技與機器,內心深處則是興趣、熱愛、藝術與情感。
同樣,寫稿機器人雖然可以寫出一篇中規中矩的新聞報道,卻無法弄懂新聞報道中的人的生存狀態、喜怒哀樂和對生命對生活的感悟。感時傷懷,觸景生情,是人工智能無法取代的,但恰恰是人類記者未來應該發揚的。
4.不斷打造講故事能力,融情於事,融情於細節,展現豐富多彩的世界
喜歡聽故事,是人類的本能。這種愛好來自童年,終生相伴。機器人寫稿時代,人類記者更要打造寫稿機器人不具備的講故事能力和技巧。而新聞領域的非虛構故事構建,除了依賴人類記者扎實細致的採訪與觀察、深入現場的切身體驗、對各種場景的還原,還要具備故事情節構思能力,良好的文字組織能力,並善於靈活運用曲筆、虛筆等手法,在含蓄曲折中不著痕跡地表達自己的思想、觀點,做到潤物細無聲。正像俄國作家托爾斯泰所說,“我不講述,我不解釋,我只是展現,讓我的角色替我說話”。
(三)發力深度報道:善於採訪溝通、調查核實是真正做深新聞的基礎
1.深度報道是人類記者的最大優勢
在各種碎片化信息泛濫的當下,用戶更加需要有質量、有深度的內容,希望讀到有觀點有分析的資訊,希望看到事件背后的因果關系、深層邏輯、發展趨向和后續影響。這恰恰是深度報道的重要職能。而對事件的深度挖掘、闡釋和追蹤,寫稿機器人還難以做到,隻能依賴人類記者深入扎實地採訪與調查,鍥而不舍地追尋事實真相。
以2018年普利策新聞獎為例,一向堅守嚴肅新聞和新聞價值的《紐約時報》兩位女記者約迪·坎特(Jodi Kantor)和梅根·圖黑爾(Megan Twohey)與《紐約客》記者羅南·法羅(Ronan Farrow),因對好萊塢著名制片人哈維·溫斯坦(Harvey Weinstein)等社會名流涉性騷擾的持續深入的報道而分享了含金量最高的公共服務獎。這體現了社會良知對根深蒂固的“潛規則”的鞭笞與批判。而《華盛頓郵報》的全體記者,因大膽揭露阿拉巴馬州的共和黨參議員候選人羅伊·摩爾(Roy Moore)曾對多名十幾歲的女孩進行性冒犯(其中一次實施了性侵)的報道而獲得調查報道獎。這表明即便在機器人寫稿時代,人類記者對事實真相勇往直前的深挖與報道,依然是未來新聞報道的根基。
而在國內,類似《南方周末》深度報道、《中國青年報》冰點周刊、《新京報》深度部等之所以在互聯網新媒體時代依然在受眾中擁有良好的口碑,與其能夠堅持持續不斷生產優質深度報道不無關系。那些能夠更全面、更深入、更透徹、更權威、更真實地全景呈現新聞事態發展,能夠更加令人信服地解釋新聞的深度報道,依然是媒體的核心競爭力。
與寫稿機器人相比,採訪是人類記者的最大優勢。中國知名調查記者王克勤曾說:好記者是苦出來的,好新聞是跑出來的。意大利知名女記者法拉奇也曾經指出,“記者把自己投入新聞,他的報道才是好的”。
2.豐富的知識儲備,集雜家與專家於一身,是做好深度報道的源泉
智能寫作時代,要勝任那些復雜的、跨界的、有深度的報道,除了職業精神,對記者的政治素養、文化素養、文字素養等綜合素養和各類知識的積累與儲備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記者必須不斷提升自己的認知水平和思維品質,除了新聞專業知識,還要廣泛涉獵文學、歷史、法學、社會學、統計學、心理學、環境學、醫學、化學等各行業的知識,做到既是一個雜家,又是某一領域的專家。這樣才能發現真正重要的信息,才能與各種各樣的採訪對象從容打交道,才能寫出有深度有思想內涵的報道。所謂功夫在詩外,具有綜合素養、專業經驗和復雜採編技能的記者編輯依然是未來新聞行業的中堅力量。
(四)立場觀點明確:表達媒體立場、引領主流價值是記者的重要職責
1.眾聲喧嘩中,打造“定海神針”,靠權威觀點引導社會輿論
機器人寫稿和推送時代,人們獲得的大多都是共享性新聞,因而更加關心新聞背后的原因、發展走勢和人們對新聞的看法。而立場不同、角度不同、態度不同的各種看法,又會形成各說各話、莫衷一是的“眾聲喧嘩”狀態。人們也容易陷入情緒宣泄的怪圈。此時就需要有經驗、有情懷、有深度的記者能夠通過深入調研,獨立觀察、思考和判斷,及時發出權威的、稀缺的、有價值的建設性評論和觀點。以此來引導輿論,起到“定海神針”的作用。尤其在重大突發事件面前,更需要人類記者站在內容生產和信息傳播的制高點上,及時作出評論和分析,引領主流價值,引導受眾理性看待新聞事件,維護社會穩定,從而使媒體獲得更大的傳播影響力。
而記者那些立足事實、有理有據、針砭時弊、擲地有聲,讓做壞事者出丑的、臉紅的,老百姓過癮的、拍手稱快的,有助於解決問題的評論,自然會贏得更多讀者的點贊。
2.穿透“信息繭房”,靠正確見解影響受眾,促進社會進步
機器人寫稿時代,由於用戶過多依賴算法推送個性化信息,“信息繭房”現象的出現不可避免。長此以往,不僅會窄化用戶視野,還可能導致社會的割裂,出現所謂“以鄰為壑”“人以群分”的現象。因此,人類記者更應適時提出自己正確客觀的見解、給人啟迪,穿透繭房,引導輿論,促進社會進步。
(五)善於策劃、組織與把關:發揮總覽全局的工作特長
人類記者應通過報道議程設置,建構新聞來源,確定採訪對象,組織新聞生產,構建新型新聞傳播平台,實現對於互聯網時代多元信息的生態化導流和管理。[6]這些總覽全局的工作,也隻有人類編輯記者可以勝任。
此外,人類記者編輯還要承擔好“把關人”的角色。不斷修正稿件中存在的各種錯誤,確保報道准確無誤。根據社會現實狀況,確定稿件的輕重緩急和置放位置,通過各種途徑把符合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內容推送給用戶和受眾。
(六)拓展創新力與想象力:常變常新做人工智能時代的強者
理論上講,未來那些帶有程式化和結構化的寫作領域,人類記者將無法超越機器人。記者要想在機器人寫稿時代佔據主動,唯有發揮人類特有的想象力、創新力,充分發揮堅韌、彈性,保持積極心態等訣竅性技能,通過更高維度的創造性生產和創意挖掘,生產出常變常新的優秀作品。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匡文波認為,具有創新能力的記者將成為人工智能時代的強者。[7]漢森機器人技術公司打造的機器人“愛因斯坦教授”說,人工智能的高速發展,實際上會重新劃分人類:安於現狀、不思進取的人群和主動思考、努力深造的人群,他們之間的差別將會越來越大。[8]這對人類記者應該是很好的警示和鞭策。
四、機器人入侵時代,人類記者應站在新技術的“肩膀”上
(一)學習能力:不斷迭代自身知識和能力結構,善用各種新技術
機器人寫稿是大勢所趨,人類記者要想有用武之地,就要像阿波羅神廟上箴言所說的那樣,“Knowthyself”(認識自我),認清自己,順應潮流,適應社會發展趨勢,不斷迭代自己的知識和能力結構,擁有更高的感性、韌性、適應性,能夠從事更多挑戰性的工作。
新的傳播環境,要求記者不僅要通曉“全媒體”,熟練運用網絡語言,還要具備“跨界”工作能力。不僅擅長採、寫、編、發,還要擅長數據分析和計算機技術,具備更加有效的多元化視覺呈現技能。目前,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已經和工程學院結合,開設新型雙學位課程,培養既懂寫作又懂技術的綜合型人才。國內也有越來越多的高校正在進行這方面的嘗試。而作為一線記者,必須快速掌握計算機和相關數據軟件的使用技術,懂得新媒體內容的運營與經營,提升自己的生存能力。
(二)信息搜索和資源整合能力:互聯網時代的重要生存技能
當前傳播環境下,網絡的開發性,讓全網協同持續報道新聞成為一種趨勢。而幾乎泛濫的各種社會化信息資源更加速了內容迭代的頻率。各種不斷“反轉”的新聞,成為事件報道的常態。這就要求記者除了深入採訪外,還要具備發現和搜索有價值信息並有效整合信息和資源的能力,要善於依靠自己的視野、經驗和判斷力,找出貌似不相關信息之間的聯系,有效整合,決定或調整下一步的行動方向。
(三)團隊合作能力:共同提升深度報道的可視化與交互性,增強傳播效果
移動閱讀時代,傳統媒體那種動輒上萬字的深度報道已經不合時宜。人類記者應該善於團隊配合,生成形式更加豐富多樣、更容易被用戶接受的深度報道。雖然受限於人力物力條件,不可能每篇深度報道都能夠達到《紐約時報》《雪崩:特納爾溪事故》(Snow Fall:)那樣的大制作和震撼效果,但對於一些重要報道完全可以通過團隊配合,各取所長,充分利用各種創新方式更好地可視化呈現稿件。比如,可以採用與讀者密切互動的對話體形式、圖文交互,實時設置讀者選擇參與按鈕,合理使用短視頻、超鏈接,用戶評價等,提升深度報道的可視化與交互性,增強報道的吸引力和傳播效果。
(四)人機協作能力:與機器人合理分工,站在數據的肩膀上,生產全新視角新聞
機器人寫稿時代,人類社會除需要更加垂直和細致入微的量化分析外,還需要跨越領域、綜觀大勢、宏觀微觀結合的新聞作品。智能寫作對大數據的挖掘、分析和把握,使得人類記者能夠依據現實,洞悉數據背后的價值,探析客觀世界的走向,從而能夠更加准確地預知和選擇未來。在傳媒領域,人類記者與寫稿機器人通過不同的視角看世界,已成為現實。人類記者與人工智能分工協作生產新聞,是大勢所趨。
未來數十年內,人類首先要掌握的技能,也許就是如何與人工智能共存與合作。將一些底層和高度重復的工作交給寫稿機器人,方便人類記者去從事更多全局性、開創性的工作,將更多的精力放在那些有趣的或者更加復雜的新聞選題操作上。[9]
除此之外,人類記者還要善於與寫稿機器人合作,生產出全新視角的稿件。因此,人類記者不僅要充分利用人類的思考方式和獲取信息的渠道,善用各種採訪技巧,獲得第一手資料,還要善於借助寫稿機器人挖掘、處理的大數據,找到選題、採集信息、處理信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作出判斷、得出結論,並將這些有用的素材和結論充分運用到新聞策劃、事實調查、深度報道和新聞評論中,生產出更高質量的新聞作品。
五、結語
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使得新聞產業擁有了更豐富的可能性。但媒體品牌的終極打造、新聞產品的品質保障,最終還得依靠人類記者、編輯通過全局性策劃、精細化採訪、個性化寫作和藝術性創作來實現。機器人寫作的終極目的是更全面客觀地報道新聞事實。人類記者應善於用其之長,補己之短,不斷打造自己的核心能力,更好地實現“人機配合”,以便在未來激烈的媒體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匡文波.記者會被機器人取代嗎[J].新聞與寫作,2017(9).
[2]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何道寬,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72.
[3]彭蘭.未來傳媒生態:消失的邊界與重構的版圖[J].現代傳播,2017(1).
[4]彭蘭.未來傳媒生態:消失的邊界與重構的版圖[J].現代傳播,2017(1).
[5]史安斌,龍亦凡.新聞機器人溯源、現狀與前景[J].青年記者,2016(8上).
[6]喻國明.未來傳媒進化的大趨勢及VR、機器人寫作與知識付費[J].教育傳媒研究,2017(4).
[7]匡文波.人工智能會取代記者嗎?[J].新聞論壇,2017(1).
[8]2018年,你有什麼優勢比得過機器人?[EB/OL]http://www.sohu.com/a/213570722_220095.
[9]匡文波.記者會被機器人取代嗎[J].新聞與寫作,2017(9).
(作者為鄭州工程技術學院文化傳播學院副教授,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訪問學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