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9年第3期

淺析新媒體體育新聞中的人文關懷

吳丹
2019年05月15日09:18 |
小字號

來源:《新聞愛好者》2019年第3期

【摘要】互聯網的發展極大地沖擊了社會的各個方面,新聞領域也不例外。新媒體的新聞報道要順應潮流、與時俱進。如今的新聞媒體不管是為了社會責任,還是為了在互聯網時代激烈的競爭中擁有一席之地,都更加關注個人的生存狀態與長久的發展,更加注重人文關懷。在體育新聞報道中,不管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為了吸引大眾的視線,都越來越多地融入對體育人的關注和思考,呈現體育事業更豐富的內涵、更吸引人的特質。

【關鍵詞】新媒體﹔體育新聞報道﹔人文關懷

2018年8月25日,《人民日報》微信公眾平台推送了一篇標題為《這個女人又雙叒回來了:我如此愛你,我怎能放棄……》的文章。文章用2000多字的篇幅和大量的照片轉載報道了傳奇的體操選手丘索維金娜以43歲的年紀出現在2018年雅加達亞運會賽場背后的故事。

丘索維金娜出生於一個普普通通的中亞內陸國家——烏茲別克斯坦。年僅7歲她就開始進行體操訓練,16歲時在美國的世錦賽上拿下人生中的第一個世界冠軍獎牌。17歲時,丘索維金娜獲得第一枚奧運會金牌。從1993年開始,一直到2006年,盡管訓練條件相對落后,丘索維金娜卻一共贏得了70多塊獎牌,以一己之力為烏茲別克斯坦的體操事業增添榮光。她在體操領域取得的成就究竟有多大?國際體操聯合會中有三個動作都以她的名字命名。在這些獎項與榮譽的背后,貫穿報道始終的,是丘索維金娜以一個媽媽的身份為孩子而戰。她“不敢老去、不敢受傷、不敢后退”。一直到最后,早已過了運動員黃金生涯的她,開始把比賽當成一種享受——她隻為自己而比賽。報道沒有大篇幅描述丘索維金娜訓練時如何辛苦、在賽場上如何創造輝煌,更多的筆墨給了她作為一名母親、作為一名體育人的堅持。

丘索維金娜用愛與堅持,告訴世界上所有的人:“世界上沒有什麼奇跡,隻不過是有人一直不放棄。”跟體育運動員在體育賽場上追求更高、更快、更強一樣,她的堅持、對體育的熱愛同樣是對體育精神的絕佳詮釋。

新媒體對像丘索維金娜這樣的體育人的個人生活經歷進行濃墨重彩的報道,在近年來的體育新聞報道中並不是個例。

中國新聞網在2018年1月發布了這樣一篇報道——《中國運動員影響力排行榜發布 張繼科蟬聯榜首》。文中直言不諱,在1月16日北京發布的《2017中國運動員影響指數排行榜》中,乒乓球名將張繼科第二年居榜首。如此結果,確實有些令人意外,因為張繼科在2017年參加的比賽寥寥且成績欠佳,他在世界上的排名已經跌至第54位。但在報道的同時也客觀地指出了背后的原因:張繼科雖然在競技的賽場上沒有太多很出彩的表現,但賽場外的他,並沒有因此而萎靡不振,而是表現得非常陽光,出現在公眾面前的時候,總是硬朗的形象。這種積極、陽光的態度感染了很多人,為他“圈了很多粉兒”。盡管深受傷病困擾的張繼科不怎麼提及傷勢,但他的一句“想為球迷打球”,讓他的無數粉絲感動不已。因此,張繼科連居榜首,除了靠在賽場上他積累起來的高人氣,還靠賽場之外高頻率的曝光和他積極、陽光、正面的形象。

正如大家所看到的那樣,時下的體育新聞報道,雖依然重視金牌,依然對“勝者”強烈地追捧,並且具有很強烈的娛樂化傾向,但整體的新聞傳播環境,尤其是新媒體領域,對於體育賽場上那些雖然沒有獲得金牌但展現了不斷堅持、挑戰自我的體育精神的運動員,投注了越來越多的目光。

人們越來越看重在體育新聞報道中對報道對象投入的人文關懷,越來越看重在新聞報道與職業道德中找到一個平衡,以更加人性化的方式、更加接地氣的語言傳播體育文化。但以前的輿論大環境與體育新聞報道並非如此,甚至從某些角度來看完全相反。體育的競技特點決定了人們更關注比賽的結果,對冠軍、金牌的關注更為強烈。因此,對體育運動和體育賽事的報道常常充滿了火藥味:新聞裡形容教練員上任,一般不說“上任”,而是“挂帥”﹔運動員到國外參加比賽,叫作“出征×國”“出國征戰”﹔運動員輕輕鬆鬆贏得比賽、比賽毫無懸念,叫作“兵不血刃”﹔運動員大獲全勝、贏得比賽,叫作“凱旋”﹔運動員比賽失利,叫“鎩羽而歸”……這些經常用於描述戰爭的詞語被寫入體育新聞報道已屢見不鮮,且延續多年。從什麼時候起,人們不再把所有的視線都聚焦到冠軍身上、不再以金牌論英雄?是什麼讓新媒體的體育新聞報道人文關懷越來越濃?這些問題,或許都可以從新媒體的特點、新媒體的興起、社會思潮的變革等方面找到答案。

一、新媒體的個性化、互動性特點更加強調對“人”的關注

新媒體出現之前,傳統媒體無非是廣播、電視、報紙、雜志等,傳播形式比較單調。這就造成了傳統媒體的“高高在上”,人們往往隻能被動地接收信息,而主動、有選擇地接收信息的空間很小。

隨著生活的變化、科技的進步以及群眾對於信息的需求千變萬化,新媒體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受眾可以依據各自的喜好獲得自己需要的信息。通過傳統媒體獲取信息,常常伴隨枯燥、滯后以及不能互動等問題,而新媒體把這些問題都解決了。它運用先進的數字技術、無線技術,通過互聯網傳播海量信息,並且實現多個受眾群體及時進行溝通、交流、反饋,形成了“市場—受眾—市場反饋”的循環模式。這一切,都為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

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的數量、速度讓傳統媒體望塵莫及。除此之外,信息傳播的形式與內容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媒體的傳播方式是雙向的,其在傳播信息方面的互動性特點,決定了受眾有更多的參與空間。它的信息傳播途徑、傳播方式,它的受眾身份和受眾對於信息的需求及獲得的方法,都呈現出一種多元化。互聯網時代,大眾的生活節奏加快,新媒體迎合了大眾的這一變化,讓人們借助新媒體隨時隨地表達需求,將碎片時間也利用起來。新媒體使普通大眾邁入了個性表達與個性交流的時代。人人都是新媒體的消費者,人人也都是新媒體的生產者。與傳統媒體相比,人們在使用新媒體時帶有更強的目的性,使用媒體與選擇內容方面更傾向於“個性定制”。不管是人們在選擇內容方面的個性化,還是在使用媒體方面的個性化,抑或是在信息與娛樂方面進行互動性表達,都注定使新媒體更加關注“人”。

二、“人文性”在新聞報道中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新聞報道,從本質上去理解,它屬於大眾消費品。人們不管是收聽收看新聞,還是出於好奇心,或是希望獲得更多信息,抑或是為了以后長足的發展,都帶有一定的目的性。如果媒體報道能夠讓人們獲得想要的信息、了解未知的世界,並且讓人們從中思考人與社會的境遇與發展趨勢,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心靈得到釋放、情感獲得共鳴、情緒得以舒緩,就會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因此,新媒體的新聞報道更強調對人的關注,注重人文關懷,也更加貼近受眾在收聽、收看新聞時的內心需求。人們渴望在接收信息的時候獲得情感上的共鳴,新媒體在傳播方面的新特質,如即時性、互動性等,恰恰使人們的這種渴望成為可能。

因此,新聞報道應堅持以人為本,堅持人文關懷,把人們普遍的生存狀態作為關注的重點,研究普通人對人生的追求和理解,通過傳達人類那些永恆不變的情感來實現受眾的“共情”,使新聞成為受眾獲得信息、感受大千世界、體悟人生、進行情感交流的工具與載體。

三、體育新聞本質上是一種對人文精神的張揚

體育新聞報道的主題,常常是以運動、比賽、競爭、自我超越為主,這一切都圍繞人展開,“人學”這一特質在體育新聞報道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如今,不管是國內還是國際,每年都會舉行各類大型的綜合性體育比賽。這種高水平的比賽常常會吸引全世界體育迷的目光。新媒體領域的體育新聞報道除能夠滿足觀眾觀看比賽直播的需求外,還可以讓觀眾了解許多關於賽事的內部運作、體育人物背后的故事等內容。

體育新聞主要傳播人類體育運動、健身活動等信息,挑戰人類自身極限、不斷戰勝自我、追求完美,這些內容是體育新聞報道的精神內核,而這種精神內核,與人文精神不謀而合。正因如此,人們在對這樣一種寄托了豐富情感的運動進行報道時,充滿情感色彩難以避免。

一方面,體育新聞報道難免要對體育人物進行帶有濃烈情感色彩的報道。不管是世界著名冠軍還是默默無聞的運動員,隻要他從事體育運動,他的付出就是常人難以想象的。榮譽對運動員來說只是一時的,伴隨他們更久甚至是一生的,往往是一身的傷痛。體育明星在賽場上叱咤風雲,有諸多榮譽加身,給廣大體育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拋開這一切,現實生活中的他們背負的是常人不能承受之重、常人不能承受之痛。因此,體育新聞報道應該更多地去描述體育人的付出與堅持,不惜筆墨去展現運動員的人格魅力和拼搏精神,真正發揮體育的榜樣作用,而不僅僅是報道比賽的過程和結果。體育報道應該集中“反映和表現運動員的意志、精神、品質、風尚、感情、愛好、情操以及他們在比賽和訓練中的情況,從而為社會樹立優秀人物的榜樣,讓讀者和觀眾感受到運動員的人格力量”[1]。展現體育人積極的一面,傳播體育事件包含的正能量,具有這些特點的體育新聞報道才能稱之為優秀的體育新聞報道。

另一方面,體育新聞報道歸根結底是為了傳播信息,最后總要回歸到受眾身上來。哪一部分人是收聽、收看體育新聞的主力人群?哪一部分人是新媒體的主要受眾群體?有人專門做過研究,証明兩個群體之間存在相當大一部分的交集。“體育新聞傳播的是體育的娛樂性和競技性,關注體育新聞的群體具有以中青年為主的特點……而新媒體的受眾群體更是以中青年為主體。”[2]體育新聞和新媒體的主要受眾群體均為中青年。中青年這個群體數量龐大、思維靈活,穩定進取、健康向上。他們作為移動客戶端的主力人群,更習慣於通過新媒體來了解體育賽事,而在了解體育賽事時,他們除希望知曉賽事結果、欣賞比賽過程,也希望知道關於賽事的內部運作、體育人的故事等內容,媒體應努力滿足受眾的這一需求,挖掘描述運動員的生活背景、人生歷練,多去展現他們的笑容、心酸、汗水和眼淚,把運動員最真實的一面呈現在受眾面前,引導受眾把目光投向“人”本身,讓受眾了解運動員拼搏過程中的堅持與艱辛。這不僅是體育愛好者的殷切希望,也是新媒體吸引主要受眾群體的有效方式,更是新媒體更好地生存和發展之道。

四、“以人為本”的觀念越來越受重視

何謂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強調人類對自身的關懷、關注,肯定全面發展這樣一種理想人格,希望塑造這樣一種理想人格。它關注人的尊嚴、價值、命運,並積極維護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當整個社會都關注“人”本身,關注個體的全面發展,新聞觀念也必然隨之而改變。

一方面,改革開放后,各種思潮泛濫,比較有代表性的是人道主義思想被越來越廣泛地傳播。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階段,人的主觀能動性得到極大的發揮,社會重視人,重視維護人的利益和權利,人成為一切活動開展的基本出發點和最終歸結點。這樣的社會環境,使得“以人為本”概念的提出成為必然。20世紀90年代,“以人為本”被各行各業接受,“以人為本”的內涵也在一天天豐富、一天天深化。許多企業提出“以人為本”的口號,並將“以人為本”總結為管理經驗不斷推廣普及。1994年,《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發表,“以人為本”被作為指導理念提出。官方層面第一次提出了以“人”為核心的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方案、思路,在頂層設計層面推動了“以人為本”的普及,加深了人們對其內涵的理解。

另一方面,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整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經濟高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持續提高,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種種因素都使國人在欣賞體育賽事時心態發生轉變。從最初人們渴望通過獲得金牌、成為世界冠軍來提振民族自信心,到生活富足以后,普遍以一種自信、開放、包容的心態去欣賞體育賽事,能夠接受比賽結果的不盡如人意,以一種更純粹的眼光來看待比賽,以一種更包容的心態看待體育人,讓“體育卸下負擔”、重新回歸體育本身。這,也是“以人為本”。

這種“以人為本”的社會大背景,這種覆蓋范圍極廣的文化思潮,這種因民族自信而變得包容的文化環境,最終影響了社會的方方面面,其中就包括我們的新聞媒體,包括我們的新聞報道。我們在進行體育新聞報道時,應該把目光多投向“人”本身,投入更多人文關懷,更加體現“以人為本”。新媒體作為互聯網時代最活躍、最有受眾基礎的文化形式,要更加堅持人文關懷的原則。

“以人為本”已是如今新媒體體育新聞報道的核心之一,“反映體育精神的體育報道關注人,以人為中心,倡導人文關懷,是一種必然”[3]。

參考文獻:

[1]郝勤.體育新聞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黃娟.新媒體對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的優勢傳播[J].新聞愛好者,2016(4):88.

[3]王惠生,郭講用.體育新聞深度報道[M].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08.

(作者單位:成都體育學院)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