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9年·第4期

傳統文化視野下的人文關懷書寫

——試析中國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的文化內核

鄭吾伊
2019年05月15日09:14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要:《流浪地球》作為中國科幻電影的裡程碑,其文化內核根植於傳統文化,因此在影片中有很多展示傳統文化的人文書寫,從家國情懷到英雄情懷,從生命關懷到價值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體現出守護地理、團結協作的內在韌性,不僅將集體主義的人文關懷加以描述,更從全球視野對東方文明的價值加以審視與敘述,使其價值得以傳播。

關鍵詞:流浪地球﹔文化內核﹔傳統文化﹔人文關懷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9)04-0000-03

農歷新年之際,中國科幻電影《流浪地球》上映,一時之間票房節節高升,以至以開播至今已突破45億元人民幣,並已被各大影院延播。該電影被稱為是開啟了中國科幻電影大門,2019年也因此被稱為中國科幻電影元年。

值得關注的是,《流浪地球》並沒有走西方科幻電影的老路,而是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科幻電影之路。整部電影充滿了中國元素與中國色彩,並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表現得較為突出。結合電影,筆者從傳統文化的家園情懷、英雄情懷、生命關懷、價值傳統等四方面視野來論述其人文關懷書寫。

一、傳統文化下的家園情懷:守護地球。

與西方尤其是歐美發達國家不同的是,《流浪地球》沒有走向通過方舟、飛船、人造地球等逃離地球,為了人類的繁衍放棄養育自己的家園,而是帶著地球去尋找新的宜居星系。這實際上是非常傳統的人文關懷書寫,即故土難離。這種對於家的寄托,不僅僅是有形的模樣,更是“記得住的鄉愁”的真實寫照。這種情懷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獨有的,更是反映了千百年來中華兒女為了守護家園不惜犧牲的精神。而這種家園情懷上升到愛國主義之時,就是家國情懷。雖然在《流浪地球》這部影片中,並沒有將這種家國情懷過於表現,但對於家園的守護決心,卻是構成了整部影片的主軸:從韓朵朵隻想從地下城出來看看外面的“家”,到爺爺犧牲之時對流浪地球計劃的心心念念,從救援隊的不放棄、不認命,到天才少年劉啟及聯合政府緊急技術觀察員李一一的大膽計劃,每一個影片中的人物,都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守護家園、守護地球。最后的5000公裡,是劉培強中校用生命所鑄就的,這裡面不僅僅有復雜又偉大的親情寫照,更有聯合政府對不抱希望重啟流浪地球計劃的“人之常情”——每個人都不希望放棄地球,因而守護地球就成為了聯合政府放任或者說認可劉培強所做的選擇。

從這一意義上來看,守護地球就不再是使命,而是富有傳統文化的家園情懷。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是城鎮建設發展的方向,也是保護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需要。《流浪地球》所展示的地球原貌是災難性的,但美好家園的印記都完整被記錄下來,因此帶著地球去流浪,就是為了恢復回得去的故鄉。守護地球,就是把故鄉復原的美好希望帶到新的宇宙方位中加以重建,而這恰恰就是家園情懷的最好注釋。因此在影片中,盡管救援隊的成員一個個在犧牲,我們深感痛惜但卻不悲傷,甚至都沒有沉溺於天災的不公情緒中。而是在家園情懷的引領下,對地球命運有了更為深刻的體驗,對人類傳承與發展有了全新的認識。

守護地球,就是守護住人類對於家園的眷戀與精神的歸宿,是傳統文化中鄉愁最鮮明的地方,更是中國家園情懷的極致體現。正是這樣的體現,使得整部影片的文化內核呈現出中國對未來、對科幻的另類想象——有血有肉、有愛有情、有悲有喜……更有逃離升天之后的帶著地球去世代流浪,直至重建故土①。或許,這就是《流浪地球》深受中國觀眾喜愛的原因,也是科幻作品傳統文化敘事的創新嘗試,從敘事層面打破了西方科幻敘事話語的壟斷。

二、傳統文化下的英雄情懷:平凡個體。

與傳統文化的家園情懷相對應的就是平民英雄,在《流浪地球》這一影片中,沒有西方式的個人英雄的出現,隻有結尾處劉培強犧牲自己成就地球流浪,才讓人感到了一絲個人英雄的影子。對於家園的守護,對於地球的救贖,在天災面前一個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影片將目光投向了每一個平凡的個體,通過他(她)們共同的努力來書寫英雄情懷。劉啟對父親劉培強的怨氣,但父子兩人都對地球有著同樣的愛。因為愛地球家園,劉培強去了空間站執行流浪地球十多年,因此而錯過了兒子的長大成人過程﹔因為愛地球家園,爺爺臨死之前念念不忘的還是“流浪地球”﹔而同樣的,無論是空間站的俄羅斯宇航員,還是地球上來自全世界各地的救援隊員,當他(她)們同心協力為了一個不可能的目標努力時,英雄情懷就成了每一個平凡個體的真實形象。而這種真實形象的文化內核,來自於傳統文化中“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拷問,更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英雄情懷的象征。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下,英雄的出處大部分脫胎於平凡個體——“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荊軻,襲龍城、收復河朔與河套地區、擊敗單於的衛青,飛將軍李廣等英雄人物,無一不是脫胎於平凡個體②。沒有救世主的英雄氣概,沒有冷酷的科幻太空黑衣女形象,沒有頂尖的武器裝備與超炫的太空交通工具為“標准配置”, 《流浪地球》地球中的每一個人都不是英雄,但都是英雄,甚至是無力幫忙但在關鍵時候發出自己呼聲的韓朵朵,都充滿著英雄的悲憫情懷。

大愛無聲,一個個平凡的個體用自己的生命與熱血寫出一曲英雄的贊歌。而這顯然是西方電影與文學敘事極度缺乏的,在東方文明下,英雄情懷的更深邃思考來於人本個體,即每一個普通平凡的個體都可以成為英雄,才能使英雄想象成為每一個人的前進動力,成為建設美好世界的內心源動力。《流浪地球》用這種傳統文化的英雄情懷向世界所傳達了中國方案、中國聲音與中國故事,這不僅僅包含平等追求、合理想象,而且還是中國人對於民主價值的崇高追求——沒有用責任與義務來約束任何人,但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園,守護地球就是“守土有責、守土盡責”之平凡人的英雄情懷追求。而將俄羅斯人、日本人、韓國人、以色列人等不同民族、不同地區、不同文化的平凡人,共同書寫出未來人類對英雄情懷的認同與追求,盡管有強加認同的意味,但卻很好地詮釋了傳統文化下的英雄情懷。因此,從英雄情懷的角度上來看,《流浪地球》書寫了傳統文化內核生命價值追求,表現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世界精神糧食的貢獻。

三、傳統文化下的生命關懷:集體主義。

對平凡個體的英雄書寫,使英雄情懷不僅源於人民,而且更突出了傳統文化的生命關懷——集體主義。集體主義的文化內核在於犧牲小我,成就大我,願意為集體犧牲一切,其體現了在集體利益面前個體的高貴選擇。這與西方的個體生命重於一切的書寫是完全不一樣的。在當下影視作品中,西方的個人主義佔據著絕對的地位,但西方文明本身在反思,反映在現實層面的明証就是歐盟尤其是德國重新考慮國家資本主義道路。在《流浪地球》中,這種集體主義的展示是非常鮮明的,幾乎充斥著影片的始終。救援隊一個個平凡個體的犧牲都不是無意義或者無價值的,其所彰顯的集體主義應當是生命價值的崇高表現﹔劉培強中校最后選擇撞擊行為來實現最后5000公裡的著火點時,與其說愛兒子,還不如說愛地球,是為了千千萬萬個類似劉啟這樣孩子的安全著想。因此,當影片走向尾聲時,代表世界人民的各國救援隊都共同伸出了手,推動了點燃木星爆炸從而反作用地球逃離木星吸引力的計劃實施,這不能看作是絕望當中的唯一反抗,而是這些人放棄了自己與家人作最后團圓甚至告別的機會,選擇了以集體發聲的形式來體現集體主義的生命關懷。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大愛無疆不是單純的愛自己,還是可以為了愛勇於犧牲,成全更多人的幸福。顯然《流浪地球》做到了,通過把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的選擇,尤其是聯合政府的選擇,與地球、人類的命運密切聯系起來,形成了一個人類命運共同體。在維護這個命運共同體的前提下,個體的利益甚至是生命都服從了地球傳承的延續,服從了地球家國的保存。這種集體主義的敘述,與當前中國主流社會聲音是一致的,其本質上是通過文化傳播來體現生命關懷的追求。維護地球乃至全人類的安全與福祉,不能因為空間站留下了火種而可以放棄地球,即使是明知不可為卻為之。就如劉啟、韓朵朵對王磊及救援隊沒有救出爺爺韓子昂的憤怒,但在修復發動機的大是大非上,卻做到理智而又清醒的選擇。這種精神的背后,是背棄個人主義的集體主義寫真,也是飽和式救援前奏書寫。

在一系列救援活動與過程中,抗爭、不屈、勇於犧牲成為了集體主義的代名詞,救援隊員不斷倒下,展示出“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傳統哲學思想。而這種哲學思想所隱喻的集體主義,則是中華傳統文化中最為可貴的生命關懷。因此,從生命關懷的角度來反思《流浪地球》的文化內核,就應當深刻理解傳統文化下的集體主義,理解五千年來中華文明不斷層的內源動力。

四、傳統文化下的價值傳播:東方文明。

誠如《流浪地球》的導演郭帆所言,影片是演給中國人看的,因此並不追求在國際上看法與影響。雖然這種觀點筆者不太苟同,但《流浪地球》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卻是中華文明或者說東方文明價值傳播所致。無論中外媒體,在報道《流浪地球》的巨大影響力是都不會忽視東方文明帶來的最根本性影響。隨著中國的強大,大國責任成為了世界各國對中國的期待。而在傳統文化下,東方文明從來就沒有缺失過自己的國家責任。《流浪地球》帶著這種價值傳播,不僅塑造了劉培強這樣一位中國航天員的默默付出與奉獻,而且還通過文明的書寫把中國人對於地球的責任明確下來。當全球發動機需要修復之時,王磊所率領的171—11救援隊歷經種種困難,選擇無條件的救援﹔當流浪地球計劃被聯合政府所放棄之時,又是王磊、劉啟、李一一等平凡的個人強啟計劃,最終在劉培強的犧牲加持下實現了擺脫木星的命運,走了4.2光年的流浪之旅。合作、團隊、使命、責任就成為了東方文明價值的歸宿之所在,也是東方文明拷問世界的有效突破口③。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逆流而動,隨碰上“X國優先”的右翼思潮涌動,全球治理的東方文明思維應當重新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在這一背景下,《流浪地球》把全世界人民的合作推動極致,並為合作帶來了全贏的局面,從而引導人們思考東方文明的價值。

從傳播的角度來看,中國化、東方式的價值追求,雖然一時半會兒不會被西方社會與西方人所接受,但這種價值傳播的聲音,卻是讓世界人民可以更全面、更客觀地了解中國,理解東方文明的意義,從而為中國向世界傳播自己的聲音奠定基礎。而與此同時,東方文明的價值傳播,又為西方文明尤其是西方價值追求提供了借鑒與反思——如果地球都可以放棄,那麼有什麼我們不能放棄的呢?在東西方文明的判斷上,到底應當以功利計算的所謂科學標准為主,還是應當以全球視野下人文關懷、生命關懷為主?在大國的責任與意識裡,承擔責任的考核應當是以東方文明為評判標准,還是西方話語權不平等為標准……所有這些,從根本上來說都是東西方文明的差異所造成的,這也是“文明沖突”的一部分。《流浪地球》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明,傳播東方文明價值思考,是值得西方社會以此來觀察中國社會。

綜上所述,《流浪地球》自始至終都以人文關懷來書寫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核,將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濃縮到普世都能接受的守護地球之家園情懷、平凡個體之英雄情懷、集體主義之人本關懷、東方文明之價值輸出,在引發國人共鳴的同時,也給外媒及外國觀眾呈現出中國元素的科幻故事,並提供了更直觀的精神啟示。

參考文獻:

[1]孫邦明.《流浪地球》的價值思考[N].青海日報,2019-03-01(009).

[2]杜學文.講好中國故事 為未來提供精神啟迪[N].山西日報,2019-02-20(009).

[3]袁雲兒.《流浪地球》文化內核很中國[N].北京日報,2019-01-30(006).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