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戰線》>>2019年·第1期

政治傳播的境界:打造有溫度有深度的時政短視頻

——新華社《第1視點》欄目的探索與思考

陸小華
2019年05月15日13:52 | 來源:人民網-新聞戰線
小字號
原標題:政治傳播的境界: 打造有溫度有深度的時政短視頻

  2018年8月30日,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第一場雙邊會見之后,新華社以《第1視點》欄目為冠,推出了豎屏時政微視頻《習近平這樣歡迎第一位客人》。這是中國新聞史上也是中國政治傳播史上,第一次以豎屏短視頻做中國主要領導人報道。

  以此為起點,新華社推出《第1視點》欄目作為中國主要領導人視頻報道專用欄目。這是第一次對主要領導人雙邊、多邊外事活動進行近身視頻拍攝,從而實現了主要領導人外事活動文字、圖片、視頻等全媒體形態的現場採訪報道。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期間,自8月30日至9月6日,《第1視點》欄目共發原創短視頻8條,其中一些全網推送,點擊量過億。這是新華社在守正基礎上的重要創新,也是報道業務上的重大突破。

  冷靜回顧,《第1視點》欄目的初創是一次有啟迪意義的政治傳播探索。

  時政短視頻創新是更高的政治能力檢驗和素質考試

  以往,主要領導人的雙邊外事活動,新華社只是文字記者和攝影記者在現場採訪,我接到派電視記者現場採訪雙邊外事活動、制作“有溫度又有深度”的時政短視頻任務時,距第一場雙邊外事活動開始,隻有4個工作日和一個雙休日了。

  這無疑是一場素質考試。新華社開展視頻業務已經有20多年的歷史,也曾在一些重大主場外交和主要領導人出訪等報道中進行過視頻直播,但在雙邊外事活動中近身拍攝並制作時政短視頻,這是第一次。6天的准備時間,可以做許多思想、流程、技術性准備,但不可能在綜合素質和時政視頻報道能力上有質的提升。因此,就看這支隊伍的基本素質與日常准備情況如何。我常與同事們交流,為了未來的重大政治任務要准備一支高水平的電視攝像和編導隊伍。現在,考試的時刻來了。

  這更是一場政治能力測試。考的是這支隊伍的政治站位、政治素質、認識水平、思想水平﹔考的是這支隊伍特別是負責人“把握方向、把握大勢、把握全局的能力”﹔考的是這支隊伍的每個人以及集合體“善於從政治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考的是“練就一雙政治慧眼,不畏浮雲遮望眼,切實擔負起黨和人民賦予的政治責任”的能力﹔考的是把我們的政治站位、思想水平、業務能力切實有效表現出來、完成重要任務的能力。

  這同樣是一場創新素質與創新能力的考試。在我看來,這次任務不只是拍攝一次主場外交的所有雙邊、多邊外事活動,制作幾條短視頻。要完成這次任務,不辜負上級和新華社領導同事的期望,就必須既要守正,又要創新。在時政視頻報道,特別是關於總書記的時政視頻報道中有所創新,前提是提高政治站位、把握報道規律、穩妥得當表達,是知“正”所在、依“正”而行、達“正”之效。這就必須研究幾十年來,攝影時代、新聞電影紀錄片時代、電視時代、新媒體視頻時代,時政視頻報道特別是主要領導人視頻報道的規則規律、原則要求、表現特性、禁忌底線、傳播要求。而制作適應移動新媒體傳播的時政短視頻,既要有溫度又要有深度,就必須在“守正”的同時有所創新,或者說必須有重大創新,必須做別人可能沒有做過的事。

  在時政視頻報道領域創新,是更高標准的政治能力和創新能力考試的集合體。雖然,在新媒體領域,各媒體處在同一起跑線上。但時政視頻報道的特殊性,決定了這個領域任何的創新設想和舉動,都必須是在吃透要求、把握規律基礎上進行的,不能是不知深淺的莽撞。

  雖然,這是一場“臨時大考”,但我們在應考的同時,厘清了思想脈絡和工作要點。在此基礎上,我們開始了《第1視點》欄目的創辦和“有溫度、有深度”短視頻的制作播發。

  這次報道,是在新華社總編輯何平、副總編輯周宗敏直接指揮下進行的。8月23日下午,周宗敏同志主持專題會議,確定了由音視頻部牽頭、國內部央採中心、新華網絡電視等部門參加,陸小華為總負責人的工作安排。這時,中非論壇北京峰會記者注冊已經結束,隻能從幾個部門已注冊人員中挑選主攝像隊伍,並在編輯部設立了編導組,其中,音視頻部各處室抽調的精兵強將佔了大多數。社總編室、央採中心、技術局給予了有力支持——高度協作,是《第1視點》欄目在15天夜以繼日努力奮戰中取得圓滿成功的重要基礎。

  僅有的6天准備時間,專項報道團隊一分鐘都不想浪費。24日,我們組織起採訪、編導團隊,統一思想、提高站位、精准策劃、專業訓練,並梳理問題清單,一項項解決。25日是星期六,專項報道團隊和社各主要新媒體終端的相關人員開專題策劃會,集思廣益。26日即星期日下午,音視頻部陸小華和胡曉夢召集專項報道團隊進行選題論証,初定了選題方向和工作方式。27日上午,何平、周宗敏同志在社黨組會議室聽取了專項報道團隊的專題匯報,觀看了模擬樣片。在會上,何平、周宗敏同志確定以《第1視點》作為新華社專門報道習近平總書記的原創短視頻欄目。當天下午和次日,音視頻部召集專項報道團隊連續深化選題策劃,模擬演練,利用資料制作多個模擬樣片,並分別請社裡從事時政採訪的攝影記者進行專項培訓。

  為保証首場成功,我們決定,採用特別方式,包括全體編導在拿到拍攝素材的第一時間一起看素材,編導組以自報選題、自由組合的方式組成多個編導小組,以同任務內部競爭的方式,確保能出多項工作成果,確保送審稿件的可選擇度。30日中午,在第一場雙邊會談視頻資料送回編輯部后,周宗敏同志和採編團隊一起觀看了活動影像素材及部分照片素材。下午三點半,第一場社內審稿會開始。專項報道團隊交出的“答卷”,是根據上午兩場雙邊外事活動拍攝素材制作的6條短視頻,其中一條是豎屏。何平、周宗敏同志審看后,確定以豎屏短視頻為基礎,吸取另五條短視頻的優點,制作出第一件作品《習近平這樣歡迎第一位客人》,當晚10點成功發出。大會議室裡,編導團隊擊掌相慶。

  至此,第一場考試圓滿通過了。

  短視頻:溫度何呈、深度何達

  如何在主要領導人雙邊和多邊外事活動中,做出既有“溫度”又有“深度”的短視頻?這個要求意味著什麼標准、什麼路徑、什麼原則、什麼底線、什麼方法?這一系列問題自任務開始就不斷縈繞在我心中。午夜夢回,依然可能因為一個問題萌生新的想法而難以再眠。

  有“溫度”又有“深度”的時政短視頻,目標傳播渠道和傳播策略主要是供新媒體傳播,特別是在移動新媒體上傳播,力爭在社交傳播中形成多輪再傳播效應,以刷屏之效形成特殊影響力。這樣的時政短視頻,與傳統電視時政報道相比,關鍵區別不在時長的“短”,而在其他因素。

  在我看來,至少在於以下幾個方面:

  在於立意。立意的高下決定於是否讓人在被感染的同時被影響,不知不覺的影響或有所感受的影響。

  在於角度。角度好壞,要看是否既適應移動傳播又能揭示出意義,是否形成傳播的點擊效應和穿透效應。

  在於敘述邏輯。敘述邏輯的高下,在於短短的篇幅中以一系列影像的組接形成自洽的邏輯﹔讓流動的影像自身有其清晰的邏輯,以其感染、影響、說服人﹔讓所配的畫外音強化關鍵內容﹔讓所配的少量文字強化說服力和感染力。

  在於內容表達。內容表達方式應當是適應移動傳播、社交傳播的,有明確的價值點、得當的切入點、有效的共鳴點和堅實的共振點,才可能在“短”中有足夠的分量、厚度、說服力。

  在於細節選取。關鍵影像、決定性細節的選取體現報道者的深層認識、發現能力和表達能力,要有足夠感染力和說服力。

  在於敘述節奏。必須適應移動傳播狀態下人們的心理需求和行為需求,適應各種場景和手機觀看這樣的傳播場景。拖沓的節奏和多余的細節,會影響敘述邏輯及其節奏,會影響人們的觀看意願及其行為的持續,從而影響傳播力。

  在守正的前提下,在符合雙邊外事活動報道這個規定性的前提下,短視頻如何呈現溫度?如何讓不同年齡層的受眾都願意接受,都能受感染,都能傳達出我們想傳達的東西,並不是一件易事。

  長不過一分鐘的短視頻,如何體現深度呢?這深度,是信息的累積與深化?是對背景的增厚?是對意義的開掘?即使僅是對意義的開掘,應當如何得當地表現?這些問題,從領受任務的一開始,就在我和同事的腦海中不斷盤旋。為此,一位無論壓力多大都能保持優雅的同事,有一天不經意地說,她的心跳都快了。

  在第一條短視頻發出后,我們團隊依然每天認真研究如何守正創新,研究各方面對“有溫度、有深度”短視頻的顯在和潛在要求﹔仔細揣摩每一次審片的具體修改意見中透露出來的審稿標准和深層考慮,仔細揣摩各方人士認真或不經意間表達出來的反饋以及他們是否主動進行轉發、點評等傳播強化行動。同時,認真研究雙邊、多邊會見拍攝要訣,認真推敲已經形成的短視頻創意,並不斷自我否定再否定,爭取日有所進。此后,9月3日深夜、4日白天和5日分別發出兩條或三條短視頻,創出了新紀錄。

  在實踐和探索中,在與有關方面的磨合中,我們逐漸體會到,短視頻既要有“溫度”又要有“深度”,是一種更適應移動傳播規律的要求,是與傳統電視時政報道的一種“錯身競爭”要求,是希望實現更高水平的政治傳播和形象塑造,是希望在萬花紛呈的短視頻中達到政治傳播目的的同時,達到一種傳播境界和特殊的傳播效果。這遠不是一般新聞報道思維就可以實現的。

  按照任務要求,要在現場捕捉精彩瞬間,展現習近平總書記大國領袖的風范和個人魅力,制作有溫度、有深度的短視頻。這需要以新華社視頻記者在峰會期間所有習近平總書記的雙邊、多邊外交場合拍攝的視頻和照片作素材,以獨特的眼光,發現特別的場景和細節﹔以兼顧並打通對內對外傳播的思維確定報道角度﹔以挖掘、放大人們不一定注意到的細節,含而不露地體現思想性﹔以適合移動傳播和年輕人接受的時長、敘述節奏制作展現,並不斷探索豎屏方式表現的特殊規律。

  實踐中,我們不斷思考、探索如何小中見大,以思想深度體現“有溫度”“有深度”的要求。我們仔細研究每一個過審發出和沒能過審的時政短視頻稿件,仔細揣摩審稿中所提的每一個問題,進而總結成工作規則和提示,找出報道訣竅和方法。比如,按日常思路、以單純新聞性細節為切入點做的時政短視頻往往不能過審。通過分析什麼樣的選題和成品能過審,要求做什麼樣的修改,我們發現,所要求做的是:通過放大有說服力的細節,以平實的方式體現溫度(感染力、接受度)和深度(思想性、說服力)。有關要求甚至包括不要使用過多的特技和其他包裝手段,這不僅是對制作風格的要求,而且是對政治傳播特質與把握標准的要求,是以此標准來形成一種傳播風范,形成與治國理政相適應的新聞品格。與日常新聞報道習慣與做法相比,這迥然不同,比一般新聞報道上了好幾個台階。這樣的報道要求,需要我們不斷加深對大國領袖風范和治國理政的理解,不斷提升政治能力和視頻表現能力,同時,還需要前后方專項報道團隊和協作團隊所有人的共同努力。

  在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工作規則、工作提示、報道訣竅、創意方法,起到了重要作用,不僅后續的時政短視頻制作更為順暢,而且對於形成《第1視點》長效機制、提升專業能力,都奠定了基礎。

  我們要求,必須提高政治站位,要站在比一般新聞報道更高處理解、領悟所報道內容、拍攝影像的深刻內涵,作為思想保障,並基於此確定短視頻的價值點、切入點、共鳴點、共振點。我們精中選精、優中選優,形成分工明確的高水平專業團隊,以保証具有較高的政治能力、創意水平、保密素養。《第1視點》時政短視頻編輯制作政治要求高、創意要求高、專業要求高、生產鏈條長,特別是為保証政治安全和保密安全,高水平專業採編團隊的選擇、組建、管理、培訓非常重要。根據審稿經驗和思考,我們不斷優化工作制度和工作規則。比如,不斷補充完善限制性規則和禁止性規則。所謂限制性規則包括,所有納入短視頻的空鏡頭,編導都要能說清這個鏡頭的時間、地點、內容﹔所有鏡頭中涉及的人物,都要能說清來歷、背景、代表性﹔所有視頻中使用的資料性畫面,都要在重新審核的基礎上明確其內容含意。作為一種工作機制,團隊每事回顧、每日梳理,把審稿要求變成工作規則,把已發出、未發出稿件變成對照樣本,把培訓融入日常報道協調、溝通之中,並加強復盤和演練,摸索適合“有溫度、有深度”時政短視頻要求的拍攝規律和方法。同時,不斷完善生產流程和技術支撐,並根據即將開始的6種工作場景,預研、制定了不同的技術方案、設備准備、傳輸方式和保密措施。

  影響力構建的基礎:有思想的短視頻不是淺傳播

  視頻已成為最重要的傳播形式,這大概是很多人的共識。視頻拍攝、制作工具的普及與便利化,使得小視頻的風起有了基礎。而小視頻的風起,也使得人們習慣上認為移動傳播所需要的短視頻、小視頻就應是這樣的風格。但恰恰因為這樣一些小視頻平台的興起和相應風格小視頻的流行,才更應當提出這樣的問題:主流媒體需要怎麼做短視頻、小視頻?時政短視頻應當走什麼樣的路徑?在我看來,時政短視頻的制作,既要適應移動傳播的需要、適應受眾偏好的變化,更要在其中形成自身應有的風格和氣派,形成影響邏輯和影響力構建基礎。時政短視頻是政治傳播的重要形態,而不是一般的新聞傳播。在視頻時代,影響力的構建與以往相比,有一以貫之的規律,也有特殊性。

  為此,我們形成了《第1視點》欄目的幾個工作原則並努力堅持。

  體現高度政治站位,明確政治傳播定位。新華社黨組高度重視,總編輯何平、副總編輯周宗敏直接參與策劃、點題、審片、修改。從一開始就堅持在所有現場拍攝、立意策劃、編輯制作中都要明確政治傳播的定位,都明確集中於習近平總書記的大國領袖風范和個人魅力的傳播,集中於習近平總書記思想和行動的傳播。

  發揮全媒綜合實力,展現視頻採編水平。新華社多年來著力培養視頻拍攝、制作隊伍,客觀上為突然而至的這一任務進行了長期積累,此前推出的《大道之行》等視頻大制作也進行了實戰演練,積累了影響力。在《第1視點》欄目創辦中,文字、攝影記者以多種形式參與,協同效應明顯,體現了新華社的全媒體綜合實力。

  實踐守正創新,打造清新品格。《第1視點》專項報道團隊認真研究關於習近平總書記的傳統電視報道,國內外關於領導人的短視頻報道,以守正創新為基本宗旨,以與傳統電視錯身競爭為工作方法,著力打造體現新華社優勢與特點的“精、高、實、新”風格。“精”是選材要獨具慧眼,一幀一幀地從海量視頻中選擇可用的素材,立意更要精巧,從人所共見的場景中,發現細節中的大意義。“高”是政治站位要高,傳播站位也要高,要著眼於世界、傳播於中國、影響於海外。“實”是通過平實的風格、堅實的事實支撐、充滿創意而不是炫技的制作,實現可控而有效的傳播效果。“新”是採用更易於年輕人接受、移動傳播的新表達形態、產品形態,給人耳目一新的傳播效果。

  以視頻體現思想性,實現既有溫度又有深度。打破視頻就是淺傳播的傳統觀念,注重在視頻立意中體現思想性,以創意表達思想性,以精巧制作為思想性含而不隱提供物質基礎,做出了一系列既有溫度又有深度的時政短視頻。至9月5日,《第1視頻》共推出《習主席這樣歡迎第一位客人》《習主席與30位領導人的握手》《行相同 心相通》《開幕了!習主席主旨講話中的古語》《習主席與非洲客人的超級圓桌會》《談起中非攜手,習主席用了一個比喻》《習近平:青年是中非關系的希望》《習主席的12個小時》等8條時政短視頻,圓滿收宮。

  注重把握時度效,實現效果可控。政治傳播,必須既符合意圖又效果可控、可預期。我們深刻認識到,越是報道總書記的欄目和時政短視頻稿件,越要注意時度效的把握,以實現良好的傳播效果。因此,報道團隊注意從多個角度想問題,從多個層面推敲取舍,從多個方面預想傳播效果。

  我們深知,這是一項重大政治任務,必須採取各種措施確保安全有序完成。為保証《第1視點》的質量和安全有序,我們採取了一些特殊措施。

  一是堅持特殊定位。我們堅持列入《第1視點》欄目的短視頻,一定是直接展現總書記活動風採和魅力的,一定是根據現場拍攝的影像制作的,一定是有專門創意而不是一般制作的,更不是根據直播信號簡單切條的。

  二是發揮體系能力。充分發揮新華社全球視頻智媒體平台全流程設計時預先設置的特殊功能,支撐在多地點完成採編制作流程﹔充分發揮新華社全球視頻採集網絡基於這個平台所形成的體系競爭能力,支撐《第1視點》實現創意和編輯構想。為此,我們當機立斷、克服困難,在審稿地點緊急安裝了新華社全球視頻智媒體平台系統的終端,實現了可以遠程調用視頻智媒體平台系統中的素材和半成品,可以前后方協同修改,保証審稿、修改時效。

  三是確保安全有序。從組建專項報道團隊開始,就實施了確保拍攝素材安全和半成品安全的一系列措施,包括保密制度,嚴格控制相關信息的知悉范圍,在系統中劃分特殊工作群組確立特殊權限,採取多項措施配合系統數據記錄,確保所有接觸、使用系統和素材的活動都留痕可查。

  四是同題多組競爭。從第一場雙邊活動開始,每天每場活動都以同題多組同時工作、各自創意創作、初期內部競爭、中期取長補短、后期無私協同的方式工作,確保工作有效率、有質量、有保証。這裡的初期、中期、后期是指一個具體場次、一個具體選題在實施時的初、中、后期。因為有這樣的機制,大家對中期階段幾稿合一都自覺配合,后期稿件發出,都一起歡慶。30日上午兩場雙邊活動,6個編輯小組同時運用各自的創意制作,就是這種同題競爭的方式確保當日下午有質量相對較高、有新意的短視頻送審。

  五是發揮綜合優勢。在雙邊和多邊外事活動報道中,新華社的文字報道、攝影報道,有幾十年的經驗,更有優勢。我們作為后來者,就要充分發揮整體優勢,綜合利用新華社自主拍攝的視頻、照片素材。在30日播發的《第1視點》第一條稿件《習近平這樣歡迎第一位客人》裡,就體現出這種綜合優勢的合力。

  好感傳播是政治傳播的境界:溫度、深度再審視

  《第1視點》欄目創辦和系列時政短視頻的探索,是政治傳播的一次成功實踐。

  什麼是政治傳播?在我看來,政治傳播是傳播主體有意或無意,利用行為、語言等有意義的符號和方式,直接傳播或借助媒體、新媒體向社會成員或者域外受眾傳播政治信息、獲得政治效果、實現政治意圖的現象、行動和過程。

  移動互聯網時代,政治傳播已經不局限於傳統形態。從政治傳播的視角觀察,一切能夠傳遞政治信息、獲得政治效果、實現政治意圖的傳播都是政治傳播。政治傳播可以表現得很正式、嚴肅,也可以借助多種新手段,運用更體現時代特點、更容易吸引受眾、更讓年輕人喜聞樂見的形式。這次直接運用更適應手機觀看的豎屏形式展現總書記的大國領袖風范和個人魅力,既實現了傳播意圖,又實現了效果的可控可預期。

  如何有效進行政治傳播?一是要基於謀勢把握如何傳播。傳播之道基於謀勢,要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位、因勢利導。引導輿論,說到底就是塑造形勢、促成趨勢、催成大勢,最終影響人心。要講好中國故事,應著眼於謀大勢來排兵布陣,而不是分散、孤立地講一個個故事。要塑造好中國形象,就要既有溫度又有深度,既有感人細節,又有能說服人的思想力量﹔二是要基於戰略思維考量輿論博弈。領導干部重要的素質之一就是要有戰略領悟能力,領悟中央的戰略決策、戰略目標、戰略底線、戰略定力。隻有從戰略層面上去領悟,才能夠在戰術層面上更好地執行,才能很好應對輿論博弈﹔三是要基於戰略布局運用傳播資源。傳播資源的運用必須依據中國的戰略布局,據此運用傳播資源﹔四是要基於解釋權競爭推進好感傳播。政治傳播的境界是好感傳播,僅僅靠講故事是不夠的,因為政治博弈、商業博弈的核心往往在競爭解釋權上有淋漓盡致的體現。好感傳播最硬的內核,恰恰是價值觀傳播。價值觀的外在體現,則可以是多樣的、多手段的。

  正是因為政治傳播要達到好感傳播的境界,所以比一般的新聞傳播更需講究規律。從政治傳播視野觀察,有四個規律是非常重要的。其一,現代政治中權力更源於信息施放。政治學上有一種著名的觀點:所有的權力壟斷最后都是一種信息的壟斷。但是在新媒體時代,這個“規律”失靈了,因為人人都使用社交媒體,信息無法真正封鎖。因此,權力的運用、實力的體現——不管是硬實力還是軟實力,都需要有效的信息施放。其二,善治更基於善於運用信息驅動力。認識信息,就發現了力量﹔佔有信息,就擁有了權力﹔整合信息,就增強了能力﹔傳播信息,就施展了力量﹔形成信息流,就形成更強支配力。其三,便利性決定傳播的有效性,也決定治理的有效性。不管是一國范疇內的公共治理,還是積極參與全球治理,讓影響對象獲得相關信息越便利,傳播越有效,影響越有力。這個便利,包括時間、方式、渠道、手段等,也包括內容要簡明、突出、完整等等。其四,效果可控的傳播才是好的傳播,是善治的基礎。要傳播,就要預估傳播可能引發什麼樣的影響,引發什麼樣的社會效果。效果可控,是傳播的前提。如果對效果沒有足夠把握,寧可不傳播。效果可控的傳播,才是善治的基礎。

  對好感傳播是政治傳播的境界有更多的共識和體悟,就更有利於在《第1視點》初創基礎上的再探索,更有利於在時政短視頻既體現溫度又體現深度上再創新,從而取得更多更令人欣慰的成果。

  (作者系新華社國家高端智庫學術委員會專職副主任、原音視頻部主任,中國政法大學博導)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