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融合打滿全場,四大發展趨勢凸顯
——2018年媒體融合發展大盤點
2018年是媒體融合發展穩中求進的一年,主流媒體的主陣地進一步向移動端轉移。為了適應移動化發展趨勢,傳統媒體不斷追求思路創新、探索機制體制變革、積極應用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就推動媒體進一步轉型進行了有益嘗試。
2018年,媒體融合進一步走向深入。無論是短視頻的迅猛發展,還是機器人寫稿的實際應用,都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關於媒介信息的認知,並催生出全新的傳媒業態。
有人說:“沒有人能活著從手機中走出來。”雖然有些夸張,但一方面說明了傳播終端向移動化過渡的大趨勢,另一方面也說明移動端具有大量吸引用戶的精彩內容。為了適應移動化發展趨勢,傳統媒體不斷追求思路創新、探索機制體制變革、積極應用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就推動媒體進一步轉型進行了有益嘗試。
傳統媒體轉變思路,在新格局中圖變求強
推動媒體融合發展,是壯大主流思想輿論的重要戰略舉措。一年來,面對高速發展的傳播技術以及不斷迭代的傳播形態,傳統媒體正視挑戰、勇於創新,積極探尋新思路新方法,努力解決互聯網時代主力軍與主陣地的問題。
在聚合平台建設方面,平台發展是傳統媒體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傳統媒體努力突破單一渠道、單一內容的限制,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媒體生態系統。2018年,中共中央印發《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整合中央電視台(中國國際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國國際廣播電台,組建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成立“總台”一方面便於加強黨對重要輿論陣地的集中建設和管理,另一方面也有利於提升廣播電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總台”突破“台”的界限,成為一個包含多種媒介、多種業務的大型媒體平台,將內容、渠道、用戶、服務等多種因素聚合起來,形成了打通內部、涵蓋外部的超級平台優勢。
與此同時,一些傳統媒體積極打造優質內容聚合平台,凝聚全社會智慧,統合全網資源,提升生產能力,充實平台容量,通過內容產品的多樣性、聚合性吸引更多作者資源和用戶資源。2018年6月11日,人民日報社全國移動新媒體聚合平台“人民號”正式上線,依托人民日報客戶端,力圖打造成為媒體、黨政機關、各類機構、企業、優質自媒體和個人入駐的全新內容平台,激發人民日報社在移動端的內容生產和分發活力。新華社的“現場雲”,繼續努力為地方媒體打造內容生產平台,其“通訊員在線管理子系統”便於各級各領域的通訊員與記者編輯基於同一平台、同一流程進行高效協同作業,有效壯大了內容提供者隊伍,成為各地消息的匯總平台。截至2018年7月,包含中央媒體、中央和國家機關、地方媒體、地方黨政機關在內的2700多家機構入駐“現場雲”平台,兩萬多名採編人員注冊使用。
在開拓內容產品形式方面,傳統媒體正逐步由提供單一信息向提供“信息+服務”“信息+政務”等綜合性服務轉變,豐富了傳統媒體的產品內核,拓展了傳統媒體的功能屬性,延伸了傳統媒體的內容生產鏈。比如,湖北廣電“長江雲”提供的“新聞+政務+服務”整合服務、貴州廣電打造的“互聯網+智慧交通雲平台”、“無線蘇州”的“便民服務掌上服務大廳”等。
信息技術的成熟、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促使傳統媒體必須面對多樣化需求的挑戰,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更為多樣的角色,以一種開放的思維和開拓的精神佔領互聯網主陣地,深嵌入人們的生活中。
注重短視頻傳播形式,強化移動端布局
移動端快速發展帶來一場全新的媒體變革,改變了人們的信息接觸方式,同時培養了新的媒體使用習慣。2018年11月第六屆中國網絡視聽大會上發布的《2018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顯示,我國網絡視頻收聽收看設備進一步向手機集中,83.4%用戶首選手機,手機內容播放成為主流渠道。人們越來越依賴移動設備獲取新聞信息,媒體也越來越重視通過移動端發布新聞信息,傳播終端向移動化發展的趨勢更加明顯。
2018年被業界稱為“短視頻元年”。這一年,短視頻有著不俗的表現,在網絡上掀起了一股熱潮。CNNIC發布的第4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2018年上半年,短視頻迅速崛起,74.1%的網民使用短視頻應用。以抖音為代表的短視頻平台對年輕人產生了重要影響,甚至引領了社會風潮,成為移動端的主要內容陣地。同時,2018年中國新聞獎首次設立短視頻新聞獎項,為推動媒體融合、鼓勵生產短視頻作品樹立了新標杆。
為了搶佔移動端陣地,傳統媒體紛紛進軍短視頻領域。通過短視頻的創作與傳播,激發了傳統媒體的內容生產能力,提升了傳統媒體在互聯網格局下的輿論影響力。人民日報社2018年兩會期間推出的《兩會夜歸人》《晨美麗兩會聊天指南》系列短視頻,成為現象級產品,引爆全網。從2018年1月起,新華社“現場雲”推出“速剪”短視頻業務。在現場採集的影像基礎上,對優質內容進行再生產,通過精編、剪輯,打造成更加適合移動端的短視頻產品。光明日報推出《光明的故事》系列微視頻,短時間內就實現了10.4億的到達量和1.4億的瀏覽量。
傳統媒體在短視頻領域仍大有可為。由於短視頻這種傳播形式對用戶文化水平要求較低,有進一步向兒童和老人等年齡段延伸的廣闊空間。同時,從2018年4月開始,國家相關管理部門對違規短視頻平台進行了有效規范,採取約談、下架、關閉等整治措施,這也進一步促進了短視頻行業的健康有序發展。
人工智能成風口,創新“媒體+AI”模式
互聯網發展進入下半場后,人工智能開始席卷傳媒產業。回望2018,幾乎所有的互聯網巨頭都在積極布局人工智能領域。對於傳統媒體而言,人工智能技術也必然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以機器人寫稿為代表的智能化工具逐漸在新聞的策、採、編、發等全產業鏈鋪開,成為新形勢下推動媒體轉型發展的新生力量,形成了一種“媒體+AI”的新模式,打造了行業新生態。
新的媒介環境下,機器人寫稿、AI主播、智能編審等技術將得到進一步應用,最終形成一種“PGC+UGC+MGC”的新聞生產模式。新聞分發也將因為知識圖譜、用戶畫像、算法推薦等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變得更加精准化、效率化。
2018年6月,人民日報社推出“創作大腦”平台,通過運用人工智能技術,為媒體機構和內容創作者提供智媒引擎、語音轉寫、數據魔方、視頻搜索等創作工具,實現智能寫作、智能推薦、智能分發,提升內容生產和分發效率。新華社在智能化升級方面也進行了一些前沿探索。首屆進博會上,新華社第一次運用“現場雲”與媒體大腦MAGIC進行新聞產品智能生產,通過對語音、視頻、文字等內容的智能化處理,快速高效地制作新聞產品。截至11月8日,通過MAGIC智能生產平台自動生產或機器協作生產的進博會短視頻超過390條,僅在新華社客戶端發布的視頻瀏覽量就接近2000萬。
地方主流媒體在人工智能領域也進行了新突破和新嘗試。比如,封面傳媒通過機器寫作、輔助寫作和智能語音播報等一系列智能技術應用,為用戶打造視、聽、讀、聊的全沉浸體驗,重新塑造了新聞生產系統。2018年世界杯期間,其研發的“小封”機器人進行獨立寫稿、做圖、做標題,共發稿件642篇,大大提高了報道效率。
人工智能為媒體行業提供了物質和技術上的支持。傳統媒體在轉型發展過程中,必須重視人工智能在新聞傳播中的應用,以“彎道超車”、創新發展,搶佔智能化時代媒體發展的先機,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將記者從簡單的新聞信息採集中解放出來,提高新聞生產力,提升新聞傳播效率,強化媒體競爭力。
積極改革體制機制,守正創新有序推進
媒體融合進入深水區,體制機制改革成為推動傳統媒體繼續轉型至關重要的關鍵環節。2018年,傳統媒體在採編流程再造、考核評價體系優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等體制機制改革方面進行了積極嘗試。
傳統媒體體制機制改革創新,主要目的是將原有的平台、人才等優勢向新媒體進行延展,通過打通各方面壁壘,推動一體化協調發展,做大做強傳統主流媒體。“三台合一”后,“總台”努力探索廣播與電視、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內宣與外宣、產業與事業融合發展的新路徑、新機制,打破原有部門壁壘,實施跨媒體、跨領域、跨專業重組,實現融為一體、合而為一,持續產生1+1+1>3的“化學反應”。同時,按照“台網並重、先網后台”的發展思路,在機構設置、職能設置、資金投入方面向新媒體進一步傾斜。
採編流程再造方面,經濟日報進一步優化採編流程,依托全媒體中心,將傳統的“一日三會”與平台多維度的技術支持充分結合,優化了包括新聞信息匯集、輿情分析預判、選題策劃部署、稿件採寫編發、傳播效果分析反饋等在內的新聞生產流程。北京、山東、貴州等地方廣播電視媒體強化互聯網思維,通過融媒體中心進行集中指揮、採編調度、高效協調、信息溝通,打通制作生產、傳播分發、內部管理各環節,努力實現制作流程一體化、資源共享便捷化、內容產品融媒化、傳播推送個性化、管理模式扁平化。
考核激勵機制方面,人民日報社、新華社充分調動新聞隊伍的積極性、主動性,設立促進媒體融合發展的相關考核機制和獎勵機制,明確新媒體激勵政策。
干部人事制度方面,人民日報社積極推動各類人才全面融合,鼓勵事業編制干部到社屬媒體工作,有重點地選調社屬媒體人才到報社採編崗位工作,推動各類專業人才交流,破除束縛人才融合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障礙,從制度上保障和促進了人才的順暢流動。
2018年是媒體融合發展穩中取進的一年。傳統主流媒體通過不斷探索,明確核心優勢,交上了一份守正創新的合格答卷。2019年,傳統媒體應主動應對挑戰,拓寬思路,激發活力,以更大的勇氣和魄力取得新聞輿論工作的主動權和話語權。
(作者單位:人民日報社研究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