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紙媒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以廣播連續劇《好大一棵樟子鬆》為例
廣播連續劇《好大一棵樟子鬆》再現了“治沙書記”董福財帶領全村種樹治沙,改變惡劣生態環境的故事,獲得第十四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阜新日報社主動作為,刊發近5萬字30余篇新聞報道,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現了廣播劇的創作歷程和細節,掀起了學習董福財的熱潮並使阜新的城市形象得到提升。
精心策劃 深挖主題 創新結構 輿論矩陣
媒體人是講好中國故事的強大生力軍。多年來,阜新日報社充分發揮黨報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的引領作用,不斷深入挖掘阜新特色文化,講好阜新故事,闡發阜新精神,全力打造新聞精品。
2017年5月,阜新市委宣傳部、阜新廣播電視台和遼寧廣播電視台共同創作推出了3集廣播連續劇《好大一棵樟子鬆》。該劇以阜新市彰武縣阿爾鄉治沙書記董福財為原型,再現了董福財在世時帶領全村村民種樹治沙,改變惡劣生態環境的故事,贊美這位“擼起袖子加油干”的時代楷模。這部作品獲得了第十四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為了更好地宣傳這部作品,作為阜新地區的主流媒體,阜新日報社勇於擔當、主動作為,抽調精兵強將,組成報道小組,跟蹤報道了這部廣播劇的劇本採寫、編輯、錄制、推廣等全過程,共撰寫刊發近5萬字30余篇新聞報道,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現了這部廣播劇的創作歷程和細節。通過講好這一體現阜新城市精神的故事,使全市掀起了學習董福財的熱潮,因為榜樣的帶動作用,阜新的城市形象也在全省乃至全國得到了提升。
精心策劃,深挖主題,形成報道合力
2016年年初,在這部廣播連續劇籌備之初,阜新日報社便高度重視,精心策劃,辟出重要版面,組織曾報道過董福財先進事跡的3名資深記者進行跟蹤採訪。2016年5月,廣播劇還處於素材積累與創作探索階段,3名記者便跟隨作家深入北甸子村搜集素材,參加由市委宣傳部牽頭組織的劇本評析會,宣傳報道這部廣播劇幾易其稿的前期創作過程,充分展現創作的艱辛、政府的支持和廣播劇的重大意義。
媒體的宣傳與鼓勁對廣播劇主創人員起到極大的鼓舞和激勵作用。此后,3位記者多次受邀到廣播劇的錄制現場,體驗話筒前演員們對角色的投入和激情演繹,體味配樂人員對於現代音樂與民族地域的無縫融合。經過一年的精心打磨,2017年5月,3集廣播連續劇《好大一棵樟子鬆》正式與聽眾見面了。報社派記者跟隨主創人員前往全國各地參加該劇的展播推介會和媒體聽評會,及時發回新聞報道,還不吝版面在阜新日報一版刊發系列通訊文章,讓主創人員談創作體會,展現這部廣播劇的魅力和價值。
2018年4月,《好大一棵樟子鬆》獲得了第十四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為了進一步講好這個讓所有阜新人倍感自豪的阜新故事,報社立刻統籌謀劃,在阜新日報一版重要位置推出“屹立不倒的樟子鬆精神”系列報道,向讀者展示了這部作品創作的始末及其獲獎之后的重大影響。報紙的連續報道,使《好大一棵樟子鬆》成為阜新地區家喻戶曉的劇目,收聽廣播劇、學習董福財成了所有黨員干部的必修課。
創新敘事結構,挖掘生動細節,打造新聞精品
如何宣傳,才能讓樟子鬆精神更廣泛地流傳開來?阜新日報社在報道的敘事結構上進行了大膽的嘗試和創新。緊扣董福財這一故事主角,深入挖掘每個創作者的內心,細心感受劇中每一段情節,不斷發掘新聞點,講述董福財的故事和每位創作者的故事,並用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恰如其分地表達出來。
可讀性關系到傳播效果。要講好故事,需要運用細節描寫將新聞事件生動、傳神地表達出來,引起讀者共鳴。為此,在宣傳報道廣播連續劇《好大一棵樟子鬆》時,阜新日報社的3位記者以細膩的語言,真實地還原了《好大一棵樟子鬆》的創作歷程和劇中的諸多細節,這樣講出的故事一次次觸動了讀者的心弦。
2018年2月9日,阜新日報一版刊發《聲音的力量,撼人心魄——“屹立不倒的樟子鬆”系列報道之四》,文章開篇便描寫了廣播劇《好大一棵樟子鬆》以送親隊伍艱難前行的場景開啟全劇的劇情,既還原了劇中真實場景,又賦予報道妙趣橫生的感染力。
“‘整我一嘴沙子,這個牙磣吶!沙子糊我一臉吶,道兒也太顛了,西天取經也沒這麼難啊!’在狂風呼嘯的背景中,北甸子村的村民們七嘴八舌地議論著……”
此后,記者又引領讀者重溫了劇情的梗概:
“那天大風怒號,黃沙蔽日,新媳婦在半路上因馬車翻車,逃婚而回,曉光娘急昏。接下來的‘遷村’也就成了大伙兒心願。此時,董福財已咨詢過專家,沙地栽樹不是沒有可能,於是董福財代表村裡婉拒了上級好意,要種樹,要在自己家鄉致富!村民們一時想不通,懶漢、‘酒膩子’老九差點打了董福財。董福財先帶頭貸款1萬元種植樟子鬆,為此拋家舍口,自家的棗紅馬都在雨中被倒塌的房子砸死了……劇情跌宕起伏,栽樹之難、貸款之難、修路之難、家庭困難,都沒能難倒這個漢子。終於,樹苗成活了,北甸子村建成了養殖示范區,村民王輝成了養牛大戶,游手好閑的老九也致富了,村級公路修成了,曉光又娶回了媳婦……劇情逆轉,董福財積勞成疾,被查出肝癌晚期一病不起,在告別北甸子這個綠色世界前,他留下了最后一張和樟子鬆的合影……”
在這一段文字中,文風特點十分鮮明,敘事立足於“真”,敘述強調於“短”,通過對事件、人物和景物情節的描寫,為讀者呈現了一幅又一幅精彩的故事畫面,充分展現了《好大一棵樟子鬆》劇情緊湊、人物鮮明、情感豐富的特點。這種創新敘事結構的新聞寫作方法,呈現了一個個生動的細節,以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講述了典型人物的先進事跡,傳播了社會正能量。
借力融媒體平台,形成輿論矩陣,提升影響力
在宣傳報道廣播連續劇《好大一棵樟子鬆》的過程中,阜新日報社通過“三微一端”(微信、微博、微視頻、客戶端)新媒體矩陣,與阜新日報互相聯動,打造了一個既有時效又有深度的傳播平台,極大地擴大了相關報道的影響力和覆蓋面。
如《好大一棵樟子鬆》榮獲第十四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后,阜新日報推出《廣播劇〈好大一棵樟子鬆〉煉成記》大型系列報道,對這部劇的創作始末、社會反響等進行多維度深入報道。由阜新日報、新媒體中心骨干記者組成採訪團,採取一次採訪、多次發布的融媒體報道形式,既有即時消息報道,又有深度通訊報道,同時,綜合運用文字、圖片、視頻等傳播手段,多角度、立體化地展現了這部劇的深刻內涵和創作魅力。
在具體工作中,是先在新媒體平台——阜新新聞網、阜新微報、“微阜新”APP上發布當天採寫的消息稿件、圖片和視頻,隨后3個新媒體平台各自整合集納,開設相應專題,與網友互動。第二天,阜新日報在一版重要位置推出深度報道,與新媒體相互呼應。一段時間,全城飄蕩“好大一棵樟子鬆”的旋律,機關單位村落社區,收聽廣播劇,學習董福財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煤海街道一位基層書記田淑清曾在阜新微報實名留言說:“通過你們媒體,我深入了解了這部劇,也了解了老董到底是啥樣人,原來那300萬棵樟子鬆,棵棵都是他的魂啊!”
阜新日報充分發揮主流媒體匯聚人心、凝聚力量的作用,全方位多角度深入挖掘,廣泛宣傳這部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廣播劇,彰顯了阜新人的精神品格,展現了家鄉獨特的地域文化,有效弘揚了社會正能量,譜寫了講好故事的輝煌篇章。
(作者單位:阜新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