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前4月票房下降3%增速繼續回調 電影市場回歸"初心"

劉言
2019年05月22日13:16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前4月票房下降3%,增速繼續回調電影市場回歸“初心”

  2019年,疲軟的全國票房似乎也跟著地球一起在“流浪”,即使超級英雄已盡全力,票房增速反彈的夙願仍然竹籃打水。

  2019年前4個月,全國累計實現票房約233億元(含服務費),較2018年前4個月241億元的水平下降了3%,票房市場整體依舊沒有找到新的增長點,少數爆款很難帶動全國票房反彈,《流浪地球》和《復仇者聯盟4》均超40億元的票房也未能如願。

  票房構成結構變化

  究其根本,全國票房無非是由“觀影人次”和“平均票價”兩個指標決定的。

  先看觀影人次:2019年前4個月,全國累計觀影人次為5.92億人次,較2018年6.67億人次下滑了約11%,且前4個月每個月觀影人次的同比數據都處於下滑通道——1月0.97億人次(-34.74%,同比下降34.74%,下同)、2月2.61億人次(-1.64%)、3月1.22億人次(-17.25%)、4月1.12億人次(-1.89%)。

  再看平均票價:2019年最值得關注的變化,就是平均票價。前4個月,全國平均電影票價為39.4元,較2018年35.3元的水平增長超過10%。從2012年開始,全國的平均票價一直圍繞35元上下浮動,且均沒有超過36元,2019年全國的平均票價,較往昔出現了明顯的上漲。

  雖然從直觀數據來看,2019年前4個月票房整體成績和2018年相比,可謂幾乎相當﹔但更值得注意的是,票房構成結構的變化——2019年出現了明顯的價格增長和需求下降的局面,該現象給整個院線產業乃至電影行業帶來較為明顯的影響,也說明了這個市場的供需本質。

  口碑成為決定性因素

  電影市場是一個對價格相對比較敏感的領域,觀眾觀影成本的上升,將直接導致需求的下降,這種成本的上升可以是絕對的(票補消失、提高票價),也可以是相對的(網絡視頻觀看的普及)。當曾經票價處於9.9元的時候,觀影的消遣屬性導致受眾在很大程度上對內容的容忍度比較高,但當票價超過40元甚至更多的時候,觀眾對於內容的要求會異常苛刻。

  這也使得觀眾欣賞水平不斷升級。從2017年開始,全國觀眾的審美偏好就開始逐步轉變,由前期注重IP和卡司轉向內容本身,好口碑成為驅動好票房成績的根本性因素,而卡司和IP相對弱化,尤其是純粹的流量明星正在逐步退出院線大電影市場。

  口碑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反映出市場對一部電影的接納程度,即這部電影是否是一部好的商業作品。2016年電影市場進入調整期以后,全國票房排名前10的作品對應的豆瓣和貓眼評分有一個很明顯的跡象,即每一年票房排名靠前的作品,累計的口碑指數都在緩步增長:2018年票房排名前10的作品,貓眼累計得分突破90、豆瓣累計得分突破70,在2017年的水平上進一步提高,考慮到2019年還有《八佰》《攀登者》《蜘蛛俠》等多部值得期待的作品,預計口碑指數將進一步提升。該現象顯示出市場對於好口碑(也即是好內容)的作品更加認可,也更願意購票觀看,內容為王成為票房核心驅動因素的跡象愈加凸顯。

  好內容需要好時機

  好的內容當然是決定一部電影是否成功的必要因素,但並非充分條件。好的內容需要和當期社會輿論痛點匹配,直擊觀眾內心需求才是決定爆款的關鍵。回顧《戰狼2》《我不是藥神》《流浪地球》等現象級作品,無不是恰好和當期社會輿論主要的關注點所契合,釋放觀眾的內心潛在需求才是電影應該做的事。

  所有的失望都源於希望,對於大多數追逐成長的人士而言,這也許是近兩年對電影行業相對貼切的內心寫照。人們習慣於那個動輒30%以上行業增速的年代,似乎北美停滯多年的成熟市場只是另一個維度的傳說。但,當各種故事講到結局、當狂熱資本回歸理性,終要面對行業商業模式的增長本質:更多的人看,更貴的票價。經歷了各種套路的中國觀眾,已經開始逐步把注意力回歸到電影內容本身﹔觀眾的回歸初心也帶動制作方回歸初心,近年來優秀的國產電影,噱頭越來越少,誠意制作越來越多。所以,2019年的電影市場現狀就是:電影回歸到它本來的樣子,回歸初心。

  (作者系西南証券分析師)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