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央視電影頻道已經修復千余部老電影 讓經典不褪色

李 冉
2019年05月23日06:4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電影修復,讓經典不褪色

  圖為電影《早春二月》修復后畫面。

  為迎接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電影頻道近期推出紅色經典電影展播活動,先后播出了《敵后武工隊》《平原游擊隊》《地道戰》《四渡赤水》《八女投江》等一系列紅色題材電影,讓觀眾有更多機會走近經典。

  老電影膠片由於保存時間過長、存檔環境欠佳或使用不當等因素,會導致膠片受損。膠片上的塵埃、劃痕、膠印、霉斑、油漬等多種痕跡,經過膠轉磁(將膠片電影錄制到磁帶上)處理后,一並遺留在畫面上,成為影像的一部分。有畫質問題的老電影在高清播出以后,隨著分辨率的提高,畫面問題也更加突出,所以必須借助專業的修復設備,對畫面進行數字修復。

  數字修復通常要經過粗修、精修和調色三個工序。在粗修環節使用實時修復設備,利用計算機的自動識別技術預處理修復一部分問題,使修復效率提升30%以上﹔精修是依賴計算機圖形圖像處理技術,人工並輔以計算機計算逐幀修復視頻圖像﹔如果影片存在顏色方面的問題,還需進一步優化圖像質量。比如,電影《地道戰》由於年代久遠,全片的畫面始終有滿屏細小碎道,還有膠片因各種劃傷遺留的痕跡、換本記號等。電影經過精心修復,清除了各種畫面問題,影片質量明顯提升。

  電影修復是一項耗時耗力的工作。一部90分鐘左右的影片,約有12萬—14萬幀畫面,需要每幀畫面逐一修復。通常情況下,每人每天能夠修復6000—8000幀,片長大約4—5分鐘﹔遇到修復難度大的片子,每人每天隻能修復幾百幀,片長大約20—30秒。修復人員常說,修復如同“修心”,一天時間過去了,經常只是度過了電影中的幾分鐘甚至隻有幾十秒鐘。

  修復電影需要秉以工匠之心。電影修復是一項幾乎每天都在不斷重復的工作,要求始終保持極大的耐心和細心。電影修復工作者更深懷敬畏之心,一筆筆、一幀幀慢慢復原影像,每個操作都秉持著對老電影負責的態度,不能因為修復引起畫面失真變形,也不能引入新問題遺留在畫面上。每逢修復成片的時刻,就像在欣賞一件精雕細琢的藝術品,有種發自內心的喜悅與成就感。

  修復電影需要將技術和藝術巧妙結合。老電影具有鮮明的年代特征,比如膠片畫面的顆粒度、具有年代感的影片色調等。在解決這類問題時,要充分考慮影片的歷史藝術性,不能一味追求修復效果,把影片修復得太新。對影片做降噪處理時,並不是把噪點降到最低就是好的修復效果,而是需要把握好降噪的程度,抑制住令觀眾感到不適的噪點,保留下影片畫面原有的顆粒質感。對影片做調色處理時,也要充分尊重老舊影片的色彩特點,通過調色改善畫面層次、偏色、變色和褪色等問題,不能對影片在色調上做二次創作,改變老影片的原有風格,需要真實還原老電影的“舊顏”。

  經過12年積累,電影頻道已經修復千余部電影作品,包括《地道戰》《閃閃的紅星》《南海長城》《平原槍聲》《大決戰》《四渡赤水》《橫空出世》《焦裕祿》等一大批經典電影。修復團隊的主力軍是85后、90后年輕人,他們在一幀幀修復畫面的過程中,與經典老片有了近距離接觸,也慢慢產生了更深刻的認識和感悟。

  老電影記錄著老一輩電影人的芳華,記錄著社會發展的烙印,更記錄著時代變遷的足跡,記錄著新中國70年走過的偉大歷程。電影修復讓更多經典的影片不再褪色,讓更多年輕觀眾欣賞到經典的“真容”,也讓老電影中從未褪色的精神與理想延續傳承下去,銘刻在一代代中國觀眾心中。

  (作者單位: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電影頻道技術部)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