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滿足交流需要拉開人際距離 網絡時代的"手機自我"

王俊秀
2019年05月27日07:03 | 來源:北京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網絡時代的“手機自我”

  隨著通訊技術的變革,人們對手機的依賴性越來越強,並逐步建立了“手機自我”。可能沒有人否認,自己和手機越來越親密了,人們在手機上消耗的時間在不斷增加,手機上的應用越來越多。

  4G時代被稱為視頻時代,更快的網絡速度、更高的網絡質量、更低的網絡費用使得以網絡購物、網上支付等為代表的手機消費大受歡迎,越來越多的用戶和商家在網絡平台聚集,手機進入了生活的各個領域,徹底重塑了人們的生活形態,重置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在悄悄改變著人們的心理和行為。可以說,人們生活在手機上,並正在建立“手機自我”。

  自古以來,溝通和聯系始終是人類社會的基本需要。在傳統社會,人口流動性很小,活動范圍不大,一個家庭和家族往往生活在同一個地方,或者相鄰的地方,人與人的交流多以面對面的形式進行,話語成為人際交流的唯一方式。傳統社會也有在外赴任、去異地他鄉謀生的人,與家人、朋友分離后,最主要的聯系方式就是書信。

  從人類歷史的長河看,人際溝通方式的發展是緩慢的。從原來雙方在場的面對面交流,到艱難實現鴻雁傳書的雙方不在場的交流,再到科技的進步使得不在場的雙方可以通過固定電話實現語音即時交流,人類的溝通質量有了顯著的躍升。這雖然是人類社會的巨大進步,但依然擺脫不了電纜的束縛。2G時代的到來,讓人際溝通實現了時時“在線”。從“在場”溝通到“在線”溝通,再到即時“在線”,人和人的時空距離從來沒有這麼近過。例如飛機降落,人們紛紛打開手機給家人報平安,便利的通訊方式能夠帶給人們安全感。到了4G時代,人們雖身在異地,也可以進行視頻通話,實現了虛擬的“在場”。

  與此同時,人與人面對面的交流卻越來越少。現如今,人與人之間的聯系並不取決於我們之間的距離,而是取決於我們可以使用的交流技術。大多數時候,我們隨身攜帶著這些科技手段。事實上,孤單也許看起來更像是群聚的前提,因為當你心無旁騖地、不受干擾地盯著屏幕時,可能更有利於交流。在這一套新規則裡,一個火車站(又比如一座飛機場、一間咖啡館、一座公園)不再僅僅是一個公共場所,還是一個社交聚集之地:人們在此相聚,但並不相互交談。每個人都“拴”著一台移動設備,這台設備就像一扇大門,使他們與更多的人和地方聯系在一起。

  的確,在眾多的聯系方式中,我們往往會根據不同的關系選擇安全感最強的方式,人們直接電話聯系的頻率大幅下降,打電話前可能需要通過短信和微信確認一下,避免突兀。手機拉近了時空距離后,人們獲得了聯系的自由,但還是希望保持獨處的空間。

  傳播學家麥克盧漢從傳播學角度闡述了人體機能擴展的思想,在他看來,任何發明和技術都是人體的延伸,電子技術使人延伸出活生生的中樞神經系統模式,他有一句名言:“在電子時代,我們身披全人類,人類就是我們的肌膚。”4G時代的手機基本上實現了麥克盧漢所說的“身披全人類”的夢想。手機集成了大量的應用功能,取代了照相機、攝像機、銀行卡、公交卡、會員卡等,成為生活工具的集大成者,給了人們無限的便捷和無窮的底氣。

  也許是源於“身披全人類”的自信,“自戀文化”開始流行。4G時代的手機為分享和自我表現提供了便利,人們逐漸把現實中的自我和手機中的自我分開,許多人的“手機自我”表現出“自戀流行病”。某些手機因為美顏功能強大而大賣,許多人陷入虛擬游戲而痴迷於體驗“雙重人生”。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社會心理學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博導)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