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周國慶:求真求新的出版精神薪火相傳

尹琨
2019年05月27日13:27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周國慶:求真求新的出版精神薪火相傳

不忘初心,與時俱進。這貌似普通的8個字,卻蘊含著《機械設計手冊》常青的永動內核,也是融入我們編輯工作中的使命。從手冊第一版開始,一切為了讀者的出版精神不斷傳承。

《機械設計手冊》,化學工業出版社的鎮社之書。該書誕生於1969年,至今已推出6版,總發行量近130萬套。它結束了我國機械設計領域沒有大型工具書的歷史,成為廣大設計工作者、科研教學人員和工業企業技術人員的必備工具書。

“它內容齊全、實用、可靠,是我們設計工作者不可或缺的好助手。”山西省太原重型機器廠設計院的一位工程技術人員說。

“它從機械人員的角度出發,採用最新標准,實用便查。”湖南省湘潭市江麓機械集團有限公司工作人員說。

“我從事機械設計工作40余年,它是我一生事業中親密、忠誠的伙伴。”江蘇省南通市一位退休工程師說。

讓全國各地讀者贊不絕口的“它”,就是化學工業出版社於1969年推出的《機械設計手冊》。至今已出版6版的手冊,總發行量近130萬套,被讀者親切地稱為“綠皮書”。《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日前見到了化學工業出版社副總編輯、社長助理周國慶。周國慶從第三版開始參與手冊的編輯工作,他向記者講述了自己與手冊25年來的不解之緣。

老前輩的精神激勵著我

“提起《機械設計手冊》,就不得不提成大先。”周國慶的講述從手冊主編的故事開始。

上世紀60年代,我國設計人員使用的工具書主要是翻譯蘇聯專家華西列夫斯基的《機械零件設計手冊》。這部書雖然權威性高,但由於全部採用“蘇式”標准,難以完全適應我國機械設計和機械工業發展的需要。為此,當時在北京有色冶金設計研究總院礦山機械設計室工作的成大先等人自發聯絡工程技術人員,開啟了《機械設計手冊》的編撰工作。

“那個年代出版科技圖書十分不易。”周國慶表示,成大先等老前輩頂住壓力,耗時一年半完成了300多萬字的文稿,實現了廣大設計人員多年的夢想。老社長靳仲敏冒著風險出版《機械設計手冊》,結束了我國機械設計領域沒有大型工具書的歷史,體現了出版人的責任與擔當。

“在手冊編寫修訂過程中,成大先和各主編經常深入設計院所、大專院校、工廠企業,向一線工作者了解手冊的應用情況和意見,及時發現、收集生產實踐中出現的新經驗和新問題,不斷改進和豐富手冊的內容,使其更加符合讀者的實際需求。”周國慶告訴記者。

他還清楚地記著,手冊編者之一、高級工程師王鴻翔為了寫好彈簧設計,到處收集數據,分析資料,把一些繁瑣的計算公式編制成直觀的計算表。機械科學研究院高級工程師厲始忠主動向手冊編委會介紹齒輪精度國際標准,承擔了相關編寫工作,並在溫州、泰安等地的減速機廠宣講該標准的精神及具體推廣的注意事項……

本科就讀於鄭州工學院(現鄭州大學)化工機械專業的周國慶,畢業后被分配至化工社工作,一干就是35年。工科背景出身使他有著嚴謹縝密的思維,長年與文字打交道,又為他增添了細膩溫和的氣質。

“老前輩不斷堅持調研、聽取讀者反饋、吸收最新技術成果的做法奠定了手冊精益求精、與時俱進的根基,也激勵著我們在浮躁的市場中保持定力,堅守品質,做好手冊的編輯出版工作。”周國慶說道。

最怕出錯影響讀者使用

《機械設計手冊》歷經五十載,化工社也歷經幾任社長。1993年,時任社長俸培宗將手冊作為出版社“一號工程”。就是在這一年,還是第二編輯室副編審的周國慶開始參與手冊的編輯工作。

“那是我來到化工社的第10個年頭,能夠成為手冊的編輯之一,確實感到壓力很大。”周國慶談道,一方面因為手冊影響力大,各界期望值高,但更大的壓力則源自對質量的追求,“最怕出現差錯影響大家使用”。

1994年春節前后是手冊出版工作最為密集的時刻。對於周國慶來說,這個春節的特殊之處還在於兒子的降生。因為工作繁忙,他沒能陪在家人身邊,但對手冊的全身心投入,換來的是第三版全部5卷的出版,首次實現了在較短時間內一次性與讀者見面。

在周國慶看來,加班加點不算什麼,難度在於如何爭取出版時間,提升手冊內容質量。

為節省出版時間,在第三版和第四版修訂時,周國慶常常來到作者身邊,當面討論書稿,提出修改意見。在第五版修訂時,由於正文排版不理想,圖文配合不夠緊密,周國慶和編輯團隊一頁頁提出修改方案,並做了大量將文字表格化的工作,提升了手冊的可讀性和便查性。

更為可貴的還有編輯團隊對手冊文稿的嚴格把關。“第六版機電一體化部分的書稿在交稿后,我們發現內容與手冊的實用性特色不相符合,篇幅也過於龐大。與作者協商后仍無法達到出版要求,雖然有些遺憾,也隻得採取退稿處理。”周國慶說道。

在周國慶看來,編輯不但要做好質量的“守門員”,更要扮演好橋梁紐帶的角色。在手冊出版過程中,周國慶與編輯團隊主動承擔了一部分疑難稿件的組稿工作,並配合主編完成稿件的整理和審核。同時,他們注重把讀者的意見建議反饋給主編與作者,便於重印、修訂時及時改正。

這是一段共同成長的征程

從擔任《機械設計手冊》編輯時的副編審職稱,歷任編輯室主任、分社長,到現在的副總編輯、社長助理,手冊也“記錄”了周國慶不斷成長的職業生涯。

不過,比起談自己,更願意談工作的周國慶則表示,任何一部精品著作的問世,都是編寫人員與出版團隊密切合作的結晶。50年來,《機械設計手冊》從第一版修訂到第六版,框架結構逐步完善,內容也不斷豐富和創新。手冊帶動許多讀者成長為作者,編輯的業務水平得到了極大提升。

在內容創新方面,手冊實現了從以提供設計資料為主向既提供資料又啟發、引導讀者和介紹新方法轉變。在每一版的修訂過程中,周國慶都會帶領編輯團隊與主編反復溝通,力求手冊內容體現國內外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的變革和發展。例如第五版副主編王雄耀對“氣動篇”進行了全面更新,在國內首次推薦了閥島技術、導杆氣缸、仿生氣動肌腱和模塊化氣動機械手等內容,出版后受到讀者的廣泛歡迎。

對化工社來說,一部《機械設計手冊》讓出版社看到了更為廣闊的科技世界和出版天地。這些年來,化工社陸續組織編寫了《中國材料工程大典》《機械設計圖冊》《數控編程手冊》等圖書,踏上了從化工機械到通用機械的完整機械出版方向發展的征程。其中,周國慶參與編輯的《中國材料工程大典》還榮獲了首屆中國出版政府獎圖書獎。

進入信息化時代,周國慶感受到互聯網對讀者閱讀習慣帶來的變革,帶領編輯團隊開發了一系列以《機械設計手冊》為品牌的衍生產品。有的讀者指出手冊裝幀厚重,16個分冊的單行本解決了手冊翻閱與攜帶的不便。

有的讀者提出數字閱讀的需求,手冊電子版和軟件版先后問世。在數字產品的基礎上,“機械設計網絡平台”全面上線,進一步為讀者提供便捷開放的知識服務……秉持為讀者服務的宗旨,《機械設計手冊》在數字時代展現出新的內涵。

實現出版精神的傳承

50年來,凝結幾代人共同努力的《機械設計手冊》,前后涉及編者與出版人員數百人。周國慶用“薪火相傳的事業”來形容這場不曾間斷的接力。

採訪中,“初心”是周國慶反復提及的一個詞。在他看來,“不忘初心,與時俱進”,這貌似普通的8個字,卻蘊含著《機械設計手冊》常青的永動內核,也是融入編輯出版工作中的使命。從手冊第一版開始,一切為了讀者的出版精神不斷傳承。

“與時俱進”體現的是“變”。跨越兩個世紀,手冊在各版修訂中不斷增加新的內容,力求及時反映當時科技發展水平和機械設計趨勢,對國家標准、行業標准進行全面的更新。而在這種“變”中也有著永恆的“不變”,那就是“權威實用、內容齊全、簡明便查”的特色,以及“給技術人員寫書,讓設計人員能用,替使用者著想,為讀者服務”的初心。“它們從不曾改變!”周國慶語氣堅定。

回首自己的職業生涯,周國慶的初心已經與《機械設計手冊》緊密相連,“編者對《機械設計手冊》的品質幾十年如一日的追求,使得我們從事的工作不再是簡單的修訂和普通的編輯出版,而是責任與使命的延續,是值得一生去追求的事業”。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