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會是媒體融合發展的下一個風口嗎
“如果放下傳媒人、總編輯的身份,作為一個普通新聞讀者,你希望未來的新聞是什麼樣的?”日前,在貴陽舉行的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融媒體”高端對話現場,主持人向眾多傳媒精英拋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
——“我希望我需要的信息恰好就在手邊。”
——“新聞應該融進不同的生活場景中,可以聽、可以看、可以沉浸其中,有非常逼真愉悅的感受。”
——“希望去除技術壁壘,降低理解門檻,讓我隨時隨地更便捷、更廉價、更舒服地理解這個世界。”
參加對話的媒體人給出了各種各樣的答案。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柳斌杰認為,就傳播而言,在大數據背景下,“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樣態悄然出現,全媒體融合發展已經從推進產品融合、渠道融合,發展到推動平台融合、生態融合時期,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優勢互補,一體化發展趨勢明顯。
柳斌杰說,媒體融合發展在我國是一條從未有人走過的路,作為媒體人,一定要在技術、內容、形式、平台、渠道、生態等各方面的創新上下功夫。
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兼海外版編輯部總編輯許正中認為,大數據與媒體融合發展很重要的結合點在於用數據為受眾畫像,通過“智能算法”實現精准推送,實現內容分發“千人千面”,這將使內容的生產與傳播更有針對性,提高內容的匹配度和到達率。
許正中同時認為,大數據有助於捕捉挖掘新聞事實,增加新聞報道的厚度,催生新的新聞文本。他舉了個例子,有人用人民日報數據庫,寫出別出心裁的數據新聞《誰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用相關詞頻,梳理出新中國成立以來被冠以“老朋友”的國際友人,從中分析國際環境的變化和外交政策的調整。
此外,大數據的應用能提高新聞生產效率也是與會者的共識。
科大訊飛副總裁於繼棟認為,從新聞生產端到新聞消費端,中間應該有一個平台,在這個平台上,大數據、人工智能的應用可以做很多事。他說,比如一個人喜歡羅永浩的形象,但又不喜歡看一本正經地播報新聞,那就可以通過人工智能平台選擇用羅永浩的形象和羅永浩式的語言,告訴他正在發生的新聞,“IP的豐富化可以讓每一個用戶得到更好的新聞體驗,讓新聞更有效傳遞到最終用戶”。
貴州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慕德貴在論壇發言中說,大數據還是推動媒體融合發展的淨化劑。他說,移動互聯網上的內容紛繁復雜、良莠不齊,為虛假內容、不實信息提供了發展的溫床,因此,在推動媒體融合發展的同時,可以利用大數據構建信息溯源取証公眾服務平台,通過實時數據取証,起到淨化、過濾不實內容的效果,淨化網絡空間。
論壇中,許多新媒體掌門人都提到,大數據是未來媒體融合發展的重要驅動力,而媒體不容忽視的核心功能,還是為大眾生產出有思想、有深度的優秀作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