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中央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民”“新”相融

朱麗娜
2019年06月12日09:35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中央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民”“新”相融

“新聞行業是社會的良心,傳播媒介是社會的紐帶,無論走了多遠,請你們都不要忘記專業的初心和理想。”每年的畢業季,中央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毛湛文都會對新聞學、廣告學學子送上這樣的臨別寄語。

“專業”與“非專業”並行

“中央民族大學新聞學給了我安身立命的本領,在這裡我除了採寫編評實務技能全面開花,也掌握了互聯網浪潮下融媒體實踐所需的各種知識。”中央民族大學新聞學專業2015級本科畢業生王子薇說道,中央民族大學4年不間斷的新聞實務訓練,讓她在保研時凸顯了更強的專業競爭力。

無獨有偶,廣告學畢業生高山印象最深的也是專業競爭力的強化,他說,“學院特別重視實踐能力培養,在讀期間參加了較多專業比賽,課程也側重提案實戰的模擬和演練,夯實了我的設計、策劃、文案等基本功。”

中央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搭建了一系列實習實踐平台,和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共建暑期訓練營,和“北京時間”融媒體平台共建校園記者站,和鳳凰網聯合開設“創意傳播實習基地”,課程中還有面向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各類工作坊,校內校外的各種實踐平台貫穿了大一到大四,讓同學們在新聞傳播實務訓練方面“步履不停”。

新聞學畢業生萬博涵感嘆,4年不間斷的不僅有實踐教學環節,還有各種專業類的大家名家講座,以及跨專業的通識教育課程。《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在採訪中留意到,中央民族大學新聞學和廣告學的培養方案中,大一、大二設置了很多諸如社會學概論、人類學導論、中國文化導論這樣“非專業”的課程。

對此,王子薇認為,“新聞學要跟社會打交道,需要更多人文社科類的知識。正所謂功夫在詩外,雜食有一個很大的好處,就是讓我看問題的視野和思路變寬了。”高山也表示,“中央民族大學讓我學到了社會學、文化研究、語言文學等各類知識,感覺自己在學術視野上真的賺到了。”

“這是中央民族大學的特色優勢,用人文社科課程為新聞學學生的專業成長鋪路、打底,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孕育同學們的人文精神和社會關懷。”毛湛文說道。

立足專業建設打好特色牌

作為中央民族大學重點支持建設的一流專業和學科,新聞傳播類專業始終從黨和國家大局出發,立足雙一流高校和民族高校辦學定位,堅持培養互補性人才和競爭性人才。互補性人才突出特色辦學與優勢,致力於為少數民族地區培養具有跨文化傳播能力的少數民族雙語新聞傳播人才,與雙一流高校形成人才培養的互補關系。競爭性人才對標雙一流高校,在培養全媒體新聞傳播人才之外,還側重全球化民族流動背景下學生跨文化傳播能力的培養。

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央民族大學結合現有學科基礎和師資隊伍等實際情況,在2014年首次開設新聞學藏語實驗班,面向西藏及其他藏區,以培養漢藏雙語少數民族新聞傳播人才為辦學目標。2018年少數民族雙語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模式獲得了北京市教學成果獎一等獎,並被北京市推薦參評國家級教學成果獎。

2017級新聞學藏語實驗班的班導師岳廣鵬和輔導員顧媛婷去年暑假去學生家裡家訪,他們切身感受到了培養“能講故事、會講故事、能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民族文化的雙語新聞人才”對民族地區“造血”的意義與價值。新聞學藏語實驗班的第一屆畢業生加毛吉目前在《青海日報》工作,她告訴記者,“在新聞學藏語實驗班學習的4年,是我成長很快收獲很多的4年。記得在入學時的開學典禮上,班導師趙麗芳說,辦我們這個班不是為了給藏區‘輸血’,而是‘造血’。畢業一年了,現在我真正對這句話有了更深的理解。希望母校能夠源源不斷地‘造血’,為民族地區培養更多優秀的雙語人才。”

萬事開頭難。新聞學藏語實驗班在開班過程中也面臨著諸多問題,雙語怎麼培養?經過4年的培養,學生漢藏雙語能力能否均衡發展,做到能採能寫?

與中央民族大學藏學研究院“1+1”的合作辦學充分發揮了中央民族大學少數民族語言文學的優勢,專業老師和藏學研究院的老師們合作承擔起課程的雙語教學。畢業時,學生們成功克服了語言關,雙語轉換、交流自如,19名畢業生中有一半學生就業於民族地區傳媒機構或民族類媒體。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