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立身西北角 培養全媒人
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舉辦的“新聞學子絲路行”前往馬來西亞、烏克蘭等國開展學術交流。蘭州大學 供圖
“在傳媒領域朝著數字化、融媒體方向發展的背景下,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緊跟我國媒體轉型發展趨勢和社會需求,以數字媒體技術和融媒體實驗教學為先導,力求為西北乃至全國培養新媒體專業人才,滿足建設網絡強國、信息化強國的人才需求。”在接受《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採訪時,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馮誠說道。
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前身是創建於1959年的蘭州大學中文系新聞專業,1983年復辦並建系,2004年7月6日建立新聞與傳播學院。經過兩代人40年的不懈努力,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現已成為全國高校中頗具影響力的新聞傳播教育與科學研究的基地之一,為國家培養了大量高質量的新聞與傳播專業人才。
緊跟時代
全力培養全媒體復合型人才
“媒體融合是大勢所趨,更是當今的一項重要國策。”據馮誠介紹,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在融媒體人才培養工作上起步較早。2001年該學院就根據當時新媒體發展的現實趨勢,在全國率先建立了網絡與新聞媒體專業方向。該方向創新性地採取“2+2”模式,所錄學生前兩年在別的專業學科學習,后兩年招錄進入網絡與新聞媒體專業方向,這一人才培養模式迄今已經開展了18年,在校內外取得了較好的社會反響。2018年,該學院開設數字媒體技術專業,2019年正式招生,“這是我校首批新工科專業之一,為進一步聚焦媒體融合人才培養,推動學科交叉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然而,更值得一提的是該學院2019年新成立的數字媒體實驗平台。“在媒體融合向縱深推進的時代背景下,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順應媒介技術發展潮流和社會對融媒體人才的需求,不僅設立了培養新型融媒體人才的新工科專業,還建立了新型融媒體實驗平台。”據馮誠介紹,數字媒體實驗平台即融合新聞生產實驗室+校園媒資管理與發布系統,承載新聞傳播各專業的內容創意生產+新媒體發布兩項功能,是當今媒體行業數字化內容生產與發布系統在校園內的實驗室化,是服務教學、科研與社會發展的有力保障,對承擔教學任務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和作用。
記者了解到,新型融媒體實驗平台基於BS(瀏覽器/服務器模式)架構建成40台計算機同時在線的雲編輯平台,可同時存取、編輯、發布全媒體內容,有力提升了新聞傳播學科課程的實驗教學能力,並實現不同專業、不同年級、不同層次學生的實踐需求的全面覆蓋,存儲與發布系統具備實現數字化傳媒內容的生產、存儲及多平台推送功能。
接軌社會
特色教學實踐活動自成品牌
為加大人才培養力度,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為新聞學子不斷提供豐富的專業實踐機會。馮誠告訴記者,自1984年恢復招生開始,該學院便為每屆學生組織一次為期半年的專業大實習,這一特色教學實踐迄今已堅持了30多年。“如今,我們已與全國30多個新聞機構、企事業單位建立實習基地或戰略合作機制,為廣大新聞傳播學子的實習實踐創造更好條件。”馮誠介紹道,近年來,該學院又專門開展了“重走中國西北角”“新春採風萬裡行”“蘭州大學新聞學子香港媒體訓練營”“新聞學子絲路行”等較有特色的實踐教學活動,以此加大實踐教學力度。
自2010年該學院率先在全國新聞院校中發起“重走中國西北角——新聞學子接力採訪實踐教學活動”以來,該活動已成功組織了8屆,活動覆蓋陝西、甘肅、寧夏、青海、四川、內蒙古等6個省(區)。
同時,該學院還與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合作推出“蘭州大學新聞學子香港媒體訓練營”,每年選拔40名新聞學子赴香港高校與媒體開展教學實踐活動,目前已舉辦兩屆,在國內新聞院校和業界產生了很好的示范效應。而“新聞學子絲路行”實踐教學活動,則由蘭州大學專業老師帶隊,分烏克蘭、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三條線路,考察海外新聞教育與媒體運營現狀,對多地高等教育狀況、傳媒業發展和歷史文化等進行深入觀察調研。
“人才培養是立院之本,任何時候都必須重視。”談及該學院日后發展規劃,馮誠表示,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其學院將重點向三方面發力,其一是突破西部高等院校師資隊伍建設難點,盡最大努力擴大隊伍總量,進一步提升師資隊伍整體水平。“我們的近期目標是,力爭在3年內培養、引進2—3名在國內新聞傳播學界、業界具有重要影響的學科帶頭人,引進3—6名在國內新聞傳播學界、業界嶄露頭角的學術骨干﹔吸引若干名世界一流大學的博士生補充師資。”其二是積極推動教育教學改革,力爭進入國家卓越新聞傳播人才2.0版一流專業點建設行列。其三是認真研究新時代背景下新聞輿論人才的培養規律和發展需求,進一步強化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實踐能力培養和綜合能力提升,拓寬學生對外交流渠道,立足西部多民族地區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歷史積澱和現實的沃土良田,培養更多具有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和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個性化人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