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視聽》>>2019年第6期

再談“泛娛樂化”傳播現象之成因

程會通
2019年06月12日09:57 |
小字號

來源:《視聽》2019年第6期

摘要:“泛娛樂化”現象給中國的文娛事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革。本文試圖從資本、傳播方式和受眾心理三方面探究其興起的原因。

關鍵詞:資本﹔傳播﹔受眾心理

當前文娛界,最重要的一個現象就是“泛娛樂化”。在“泛娛樂化”的話語體系下,一切庄重的都被搞笑,一切高尚的都被消解,一切深刻的都被戲謔。表面看來,雖然泛娛樂化沖破了傳統的主流話語控制體系,打破了高高在上、傳播某一特定思想、嚴格控制人們話語權的桎梏,給人一種人人平等的美好感受﹔但實質上,泛娛樂化破壞了對重大問題、嚴肅問題的深入研究和探索,通過膚淺的娛樂化信息的傳播,逐步使得每個個體以及整個社會缺乏深度思考的能力,趨於淺薄。為了制定應對“泛娛樂化”的正確策略,使文藝界回歸正軌,就必須認識到其興起的真正原因。本文試圖從資本的影響、傳播方式的變革、受眾的心理訴求三方面進行探索,研究當今“泛娛樂化”現象之成因。

一、文化資本的逐利性

對利益的永恆追求是資本的根本屬性。近年來,文化產業開始興起,嗅到了經濟利益的資本開始大規模流入文化領域,具體形式雖然千差萬別,但其追逐利益的本質卻沒有改變。隨著資本的注入,文化產業規模不斷壯大,整體競爭力明顯提高。從國民經濟的增長的貢獻看,文化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由2012年的3.48提高到2017年的4.2,佔比呈現逐年提高的態勢。2017年全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為34722億元。但資本逐利性的本質屬性,帶來文化產業繁榮的同時,也帶來了泛娛樂化的嚴重傾向。

(一)資本注入下的廣電

傳統廣電領域,資本的注入使得綜藝娛樂節目迅速崛起。在資本的操控下,傳播者為了追求經濟利益,開始大量制作傳播娛樂信息,用一種“精神娛樂”的方式來獲取受眾關注,從而獲得大量受眾流量,最終盈利,無論是以《非誠勿擾》《玫瑰之約》等為代表的情感類節目,還是以《變形計》為代表的身份互換類節目,抑或是以《明星大偵探》為代表的邏輯推理類節目。總之,幾乎所有電視頻道都紛紛拿出看家本領,加大娛樂類節目制作,一時間各種綜藝娛樂節目紛紛上馬,隻為吸引大眾眼球,從而獲得巨大的廣告收益。這導致了娛樂節目在所有電視節目類型中的佔比大幅度提升,且有愈演愈烈之勢。如今的綜藝已經和電視劇、新聞共同成為拉動廣電收視率提升的三駕馬車。2017年,電視劇、綜藝和新聞三大類型節目佔據總收視量的57.1%。其中綜藝節目2018年的收視比重為13.3%,雖然相比於上一年度的14.7%下降了1.4個百分點,但其下降原因主要是由於創新不足,而並非娛樂市場的冷卻。實際上綜藝節目行業整體的市場表現依然強勁,行業規模仍舊呈現上升趨勢。

(二)資本操縱下的移動互聯網

資本操縱下的文化產業,進入移動互聯網領域,則表現為短視頻行業的興起。無論是“抖音”“快手”還是“騰訊微視頻”,都是以短視頻作為切入點,在移動互聯網終端傳播娛樂信息。“網紅”崛起,大量看似個人擁有的賬號,背后都充斥著專業團隊的運作,它們的目的隻有一個,即“盈利”。此類賬號的視頻制作、運營都由專業人員進行,而並非看起來的“個人發布視頻”。

二、傳播方式的變革

傳統媒體的大眾傳播主要是通過某種機械裝置定期向社會公眾發布信息或提供教育娛樂信息,就像是一個個大喇叭。傳播者隻需要站到“喇叭”跟前把信息廣而告之即可,受眾更多的是被動接收。新媒體語境下的信息傳播,變成了一種強調交互性、社交性的信息交流活動。而這背后需要的是先進科技的支撐,事實上正是由於技術的發展,才使得信息的傳播方式不斷發生劇烈變革,如印刷術與報紙的誕生,無線電波的傳輸技術與廣播的誕生,等等。當前,在互聯網技術的推動下,傳播者、傳播渠道和接收終端呈現出如下變化。

(一)傳播者的改變

首先,從傳播者角度來講,互聯網的發展使得把關人的作用不斷弱化,普通人開始成為信息的制造和傳播者,把關開始成為受眾的個體行為或者某些機構的利益訴求。

以抖音為例。抖音視頻時長15秒的限制,使得抖音短視頻的敘事功能弱化,抖音中的大部分爆款視頻呈現出來的都是娛樂形式。年輕人登上抖音,並不是為了通過一場觀影行為,尋求與視頻中的角色產生心理共鳴,或者從故事情節中收獲感動和某種情感體驗,從而獲得一種審美感受。抖音受眾的主要目的是消遣,通過大量私人情感生活或者視覺奇觀類短視頻,收獲一種娛樂的、即時的甚至是直接作用於人眼感官的快感。即使部分視頻能夠帶來感動或者讓受眾了解到一些生活小常識,但是在大量純、淺、薄的娛樂類視頻的汪洋中,也隻能算是滄海一粟。

一方面,互聯網環境中,普通人開始成為信息傳播源頭,不同於受過職業教育和專業訓練的專業人員,這一類傳播者僅僅憑借自己的本能和興趣點,進行信息的制作、傳播。這種憑借著個體興趣點所制作傳播的信息,通常呈現出娛樂性的內容和形式,傳播的信息內容也不再是“陽春白雪”,而變成了“下裡巴人”。另一方面,資本掌控下的專業傳播者在利益的驅動下,為了牟利而過分注重市場需求,放寬甚至是放棄了職業操守,批量化、模式化地制作了無以計數的淺層娛樂作品,更是對文化市場的娛樂化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總之,作為第一“把關人”的傳播者發生變化,導致傳播活動“泛娛樂化”的趨勢也必然愈演愈烈。

(二)傳播渠道和接收終端的改變

其次,計算機技術、無線通訊網絡技術以及移動終端技術的發展,使得信息的傳播渠道和接收終端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當前,依托於4G技術的網絡媒介成為繼傳統報紙、廣播、電視之后的第四大傳播媒介,互聯網傳播成為任何傳播團體和個人都不可忽視的重要渠道。互聯網充分打通了各個傳播渠道,無論是報紙、廣播還是電視都可以以“互聯網+”的形式獲得重生,傳播渠道變得多元化。同時,基於3G/4G技術的互聯網傳播,使得信息的即時傳播得以實現,一條信息幾乎能夠在發布的同時被受眾所接收。

互聯網媒介並非指單一以計算機為接受終端的媒介,而是指與互聯網結合下的一切終端接收設備,無論是手機、平板電腦還是車載廣播。即時通訊與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接收設備的強強聯合,最終使得“娛樂”的伴隨性被無限放大。無論何時何地,無論何種形式的移動接收設備,娛樂信息都能傳播至受眾面前,並以各種生動的形式(圖文、視頻等)刺激受眾的娛樂神經。這就從技術和工具層面解決了“泛娛樂化”傳播的障礙,從而大大促進了“泛娛樂化”傳播的可能性。

三、受眾的心理訴求

傳播學領域對受眾心理的研究開始得較晚。傳統的傳播模型中,無論是“魔彈論”“沉默的螺旋”還是“議程設置理論”,均是從傳播者的角度切入,這些理論下的受眾只是一個被動接收的群體。而在現代傳播實踐中,尤其是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語境下,受眾的即時反饋、互動,以及受眾的信息接受喜好、習慣,都成為一條信息是否能成功傳播的重要因素。因此,作為信息最終接收者的受眾,他們深層次的心理需求,理應成為“泛娛樂化”原因探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

(一)現代人的“心理危機”

人們需要放鬆和娛樂,尤其是當今繁忙浮躁的經濟社會,財富幾乎成為衡量一個人是否成功的標志。這就使得“人”開始物化,成為一個個賺錢的工具,個人的放鬆和真摯的情感享受成為一種奢侈品。在這種現實社會的壓抑下,受眾需要一個宣泄口,而“娛樂”就是一種最便捷的也是成本最低的宣泄方式。人們通過“娛樂”尤其是“文化娛樂”的方式,進行精神層面的調劑,緩解現實生活中的種種壓力,獲得短暫的放鬆、休息,並收獲愉悅感和滿足感。這種狀態下的受眾,暫時脫離了現實環境,他們的精神不再被桎梏於現實中的困難、逆境與生存壓力中,而是超脫於物質之外,收獲到了精神快感,產生的是一種類似於精神鴉片的作用,使人深深地沉迷其中,難以自拔。娛樂符合市場經濟環境下受眾的這種收視訴求和心理需求,成為最便捷廉價的宣泄方式。尤其是隨著技術的發展,娛樂的伴隨性不斷強化,受眾開始隨時隨地分享娛樂、享受娛樂,娛樂開始逐步泛濫,呈現出蔓延到社會方方面面的趨勢。

(二)崇拜心理和移情效應

“泛娛樂化”的大背景下,有一種叫做“明星”的產品大放異彩。明星在很大程度上也營造出了全民狂歡、全民追星的文娛景象,推動了泛娛樂化現象的產生。一些明星自帶粉絲流量,擁有大量忠實受眾,依賴於“粉絲經濟”的流量變現,能夠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受眾對明星的追求,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的圖騰崇拜。圖騰崇拜是人類對於未知、神秘且強大的自然力量的一種崇拜心理,人類祈求與上蒼交流,得到上蒼的力量或者保佑,從而求得更好的生產生活環境,以改善自己的生存生活狀態。雖然追求明星與崇拜圖騰的形式和原因發生了很大變化,但追本溯源都來自於人類基因深處的崇拜心理。粉絲對明星的推崇,實際上也是對美好生活前景的一種向往。明星們往往是通過包裝塑造出一種近乎完美的人格,他們漂亮、年輕、有才華且充滿活力,同時還那樣努力、奮進。粉絲通過將自己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或是對自己另一半的幻想,投射到自己的“愛豆”身上,把自己的美好生活寄托於影視明星、“網紅”明星,通過這種移情作用,緩解對現實生活狀態的不滿,於精神層面產生一種愉悅感並逐步沉溺其中。於是,在崇拜心理和移情的共同作用下,受眾盲目追求明星成為了一種娛樂現象,導致了全民追星、全面狂歡的景象,這就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泛娛樂化”的蔓延。

(三)社會認同感與成就感

資本注入到移動互聯網領域,促進了短視頻行業的興起。一部分作為視頻制作者的個體,通過個人情感生活、私密生活和娛樂信息、視頻奇觀類信息內容的發布,獲得點贊、評論或者轉發這三種形式的互動,這三類即時反饋,能夠使視頻發布者清晰、即時地了解到他人對自己作品的喜歡與否,且點贊、評論等數量還可以不斷累積、增加,這就使得信息傳播者不斷獲得成就感以及滿足感,從而刺激個人的發布欲望,不斷更新、創作出更加易於吸引眾人圍觀的娛樂類視頻作品。

如今,許多年輕人都習慣在抖音中發布自己的日常生活細節,同時也密切關注著抖音裡每一個流行元素,時刻把握著抖音裡的最新流行動向。這些年輕人會因自己的內容被別人點贊或者評論而引以為傲,歡喜不已。這部分信息制作者並不是為了金錢,內心深處的精神渴求才是驅使他們不斷更新的動力。這些個體渴望獲得他人與社會的認同,正是這種認同感和成就感的精神訴求,使得抖音獲得了無以計數的、不斷更新的短視頻資源。

參考文獻:

1.封翔.2016年中國電視收視市場觀察[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 2017(4).

2.袁磊.從熱點話題探析新媒體時代的娛樂至死現象[J].新聞研究導刊,2016(23).

(作者單位:北華大學文學院)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