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9年第4期

找准增強新聞“四力”的著力點

萬川明
2019年06月14日19:03 |
小字號

來源:《新聞愛好者》2019年第4期

【摘要】黨的新聞工作者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是新聞宣傳工作提高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的關鍵所在,是提高新聞宣傳質量、推動宣傳思想工作不斷強起來的基礎工程。增強“四力”不能泛泛而談,要以轉作風、改文風、轉觀念、抓創新為著力點,放到守正創新的歷史方位去考慮,站在承擔使命任務的戰略高度去認識,立足建設出彩中原的時代命題去實踐,把黨的聲音和老百姓的心聲更好地結合起來,不負新時代的重托。

【關鍵詞】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守正創新﹔走轉改﹔河南故事

筆者從事新聞工作20多年,先后在多個採編部門擔任記者、編輯。與“鉛與火”時代相比,“光與電”時代的到來給傳媒業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整體來看,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背景下,新聞工作的“門檻”降低了,但新時代新形勢對新聞工作的要求卻提高了,那麼,新聞工作者應該怎樣適應變化,擔負起時代賦予的使命任務呢?2018年召開的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的重要講話為廣大新聞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那就是: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高強、求實創新、能打勝仗的宣傳思想工作隊伍。

站在新時代的起點上,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對於做好新聞工作來說,既是效果導向,也是問題導向,不僅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也有非常豐富的內涵,需要新聞工作者提高站位去把握,結合實際去體會,胸懷全局去踐行。全省宣傳思想工作會議就如何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推動宣傳思想工作不斷強起來,從把握時代坐標、牢記使命任務等方面作出了具體安排,給了新聞工作者很多啟發。通過認真學習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全省宣傳思想工作會議的精神,筆者認為,增強“四力”不能泛泛而談,不僅要放到守正創新的歷史方位去考慮,要站在承擔使命任務的戰略高度去認識,要立足建設出彩中原的時代命題去實踐,還要找准增強“四力”的著力點,精准發力、有效施策、“滴灌”整改,才能在一次次行走大地、精微洞察、深思審問、精確闡釋的過程中,把黨的聲音和老百姓的心聲更好地結合起來,不負黨和人民的期望,不負新時代的重托。

一、認識上的高度決定“四力”落實的程度

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從字面意思上看,這是一個業務問題、作風問題,但是“四力”的意義並不僅限於此,它更是一個政治問題、理念問題。隻有認識到位了,“四力”才能落實到位。

增強“四力”,是宣傳思想戰線履行使命任務的需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好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必須自覺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要承擔這樣的使命任務,要求宣傳思想戰線在黨的創新理論的宣傳上,在事關黨和國家事業、形象的宣傳上,把“腳”站在黨和人民的立場上,用“眼”增強政治鑒別力和敏銳力,用“腦”分析和記錄時代風雲,秉“筆”精准闡釋要言大義,讓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飛入尋常百姓家”,入腦入心。

增強“四力”,是落實“一切以人民為中心”的需要。要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推動宣傳思想工作強起來,就要讓宣傳有效管用,新聞有趣好看,讓群眾真心聽黨話、跟黨走,在老百姓心裡畫出最大的思想同心圓。這樣的宣傳效果,不深入基層一線了解民情,不可能實現﹔不走近百姓群眾傾聽民聲,不可能實現。隻有深入實際體察民情,向群眾學習,做群眾的小學生﹔隻有了解群眾的需求,反映群眾的訴求,才能找到老百姓心扉的“正確打開方式”。

增強“四力”,是適應新時代應對新挑戰的需要。宣傳思想工作從正本清源走向守正創新,媒體人就要適應時代變化,以正固穩,以新求進,生產更具引導力、親和力、公信力的內容,生產滿足用戶需求、適應用戶習慣的內容,深入推進媒體融合,把用戶看不看、信不信,作為宣傳報道質量高不高、傳播得開不開的重要評判標准。在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的過程中,使我們的報道少一些結論和概念,多一些事實和分析﹔少一些空泛說教,多一些真情實感﹔少一些抽象道理,多一些鮮活事例,讓那些“短實新快妥”,有血有肉、平實有嚼頭的好報道唱主角。

二、弄清兩個“四力”之間的關系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高度重視傳播手段建設和創新,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把“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看成目的、目標,那麼“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就是手段、渠道,正是由於編輯記者在實際工作中,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提高報道質量,傳播優秀產品,才能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業界普遍認為,如何把二者融會貫通,是擺在新聞宣傳工作者面前的一個重大命題。

《河南日報》在這方面率先做出了嘗試和努力。2018年以來,這家省級黨報在制度上推動全員走基層,在採寫上把講故事作為基本理念、基本方式,在切實實踐“走轉改”的過程中,推動黨報內容供給側改革,推出了一批精品力作。

“腳底板下出新聞”,建章立制責任到人。2018年4月下旬,《河南日報》出台規定,要求全體人員走基層抓活魚、深入調研看變化,推進走轉改常態化、長效化。

實現走轉改時間、成果的量化,推出多種激勵和獎懲辦法形成約束機制。實踐証明,《河南日報》的這種嘗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5個月時間裡,《河南日報》推出了大批小切口呈現大主題、小視角折射大時代、小人物體現大精神的優秀作品,用“針尖捅破天”式的報道,反映經濟社會的發展變化。走轉改正在成為編輯記者們的自覺,成為報道的著力點、突破點和亮點,成為《河南日報》提質升級的具體體現。

“強眼力健腦力”,全力講好河南故事。《河南日報》扎實踐行走轉改,編輯記者不僅走進了工廠社區,走遍了大山林場,還走出了中原大地,在深入基層一線的過程中,練就了過硬的眼力和腦力。

2018年1月9日,《河南日報》推出長篇通訊《河南有個“塞罕壩”》,講述了河南商丘民權三代林場人堅守68年,筑起豫東平原“綠色長城”的感人故事。記者劉洋、陳慧深有感觸地說:記者走下去,新聞立起來,這不僅是一次走基層採訪,更是一堂生動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課。

2018年5月29日,《河南日報》推出長篇通訊《河南義海 屹立青海》,刻畫了一批批河南國企人在青藏高原上拼搏進取的創業歷程。走上號稱“生命禁區”的青藏高原后,記者欒姍深有感觸地說:“海拔3500米的大煤溝礦,我才爬了幾層樓梯,都喘不過氣來。身臨其境了,我才能真正感受到他們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有擔當的崇高精神。”

“筆下有寫頭新聞有看頭”,黨報宣傳精品迭出。腳力、眼力、腦力的增強帶來了筆力的提升。在不斷推出精品力作的過程中,黨報新聞輿論工作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得到了明顯提高。

2018年上半年,《河南日報》先后推出了《河南有個“塞罕壩”》《黃河故道變奏曲》《青山不老》《河南義海 屹立青海》《新愚公移山記》系列報道,緊緊圍繞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挖掘樹立了我省一批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重大先進典型。

評論員下基層,成為《河南日報》走轉改活動的一大亮點。評論的視角從“第二落點”搬到採訪的“第一現場”,離新聞更近,掌握的信息更豐富﹔帶著問題下基層,體現了較強的針對性和指導性,內容也更扎實。2018年7月31日刊發的評論《美麗鄉村有顏值更要有氣質》,評論員在禹州李金寨村實地採訪時,了解到該村通過一棵“幸福樹”,發動村民共建美麗鄉村的創意故事。這個小故事的運用讓評論言之有物,語言更加鮮活生動接地氣。

“小四力”提升“大四力”不僅僅體現在紙媒上,也體現在新媒體報道上。河南日報新媒體部“‘小薇’探訪新時代河南新名片”系列策劃,推出了《這輛“河南車”,讓中國人提氣!》等報道,全媒體記者們在行走中原的過程中,切身感受到改革開放帶來的巨大動力和活力。

三、找准增強“四力”的著力點

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是全黨特別是宣傳思想戰線必須擔負起的一個戰略任務。要承擔起這樣的任務,沒有硬功夫、真本事是不行的,宣傳思想戰線必須按照總書記的要求,找准著力點,在增強“四力”上下功夫。

一是作風要轉變。老一輩報業人講,過去交通通信不發達,到基層採訪非常不方便,一個地委,往往找不到一台像樣的吉普車,往偏遠農村跑,就得搭拖拉機,甚至馬車牛車,一跑就是二十多天甚至一個月。但那時寫出來的東西,讀著就是有滋味、有回味、有意味。秘訣無它,就是真正到了現場,真正融入了群眾,真正扎下了根。

現在通信發達了,一個電話“天涯若比鄰”,一上網信息鋪天蓋地,就算到全省最遠的縣,高鐵、自駕車,三個小時一定能到。但為什麼現在寫出來的稿件沒有味道了呢?一個字——浮。作風浮漂。有些記者一年不見得跑出鄭州一次,都是到所負責的廳局委辦拿份簡報,拷個報告,回來一復制粘貼了事。通篇都是干巴巴的公文語言,或者一長串冷冰冰的數字。沒有故事,沒有細節,甚至沒有人物,沒有直接引語。自己都不忍卒讀,還能指望讀者看下去嗎?即便是下了基層,也是走馬觀花,蜻蜓點水,聽聽地方官員的匯報,拿著地方工作人員備好的資料,聞到養殖場的異味掩鼻而過,地頭泥濘堅決不下腳。這樣下基層,怎麼能寫出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有感情的作品來呢?沒有踏遍青山的“腳力”,怎麼可能有千山萬壑的“筆力”?

二是文風要改變。河南省委書記王國生為什麼要親自動筆改《河南日報》時政報道的標題和內容?是因為我們已經習慣了穿正裝,踱八字,按部就班,面面俱到的寫作方式。一些文章,尤其是塊頭大的文章,總是扎了很大的架子,喊著很響的口號,堆砌了無數華麗的詞藻,甚至天馬行空,三紙無驢。文採是有了,氣勢是有了,但通篇讀下來,就是沒東西,不能讓讀者留下深刻印象,原因也是一個字——空。空,是因為對這個事情、這個現象、這個主題了解不夠,理解不深,認識不透,以其昏昏欲使人昭昭。如果真正胸中有數,心中透徹,根本就不需要那麼多的繁文縟節,那麼多的穿靴戴帽,有經驗總結經驗,有問題擺出問題,開門見山,釘是釘鉚是鉚,才能做到王國生書記要求的,言之有物,令人信服。寫出來的東西,純粹為了交差、為了應付了事,自己都不信服、都不感動,怎麼可能讓讀者“聽了信,信了服,服了跟黨走”呢?

三是觀念要轉變。信息時代,互聯網時代,紙媒的劣勢已經越來越凸顯,這個不是我們否認就能解決的現實問題。過去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單一,紙媒才能擁有那麼多受眾。在現在的移動互聯網背景下,一個發送鍵按下去,全國甚至全球都能同步獲知信息,單單依靠紙媒就能全面打造核心競爭力隻能是一葉障目。全國的報業集團如果單單依靠辦報,能有今天的影響力和經濟實力嗎?道理和答案大家都明白,但我們的記者很多還不習慣在“爬格子”的同時拿起手機、相機、錄音機甚至無人機做適合新媒體平台傳播的素材和內容,單打一很在行,多面手卻做不到,為什麼?一個字——僵。思維方式僵化,總覺得老辦法、老一套搞了十幾、幾十年,屢試不爽,駕輕就熟,不願意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手段,尋找新辦法。思想上的僵化,必然帶來行動上的懈怠和傳播效果上的落差。所謂的媒體融合,需要每個人都動起來,都融進去,才能使我們的影響力不斷加強、不斷擴張。

轉變作風、轉變文風、轉變觀念的同時,還要把創新意識、創新理念貫穿始終。中央和省委對宣傳思想戰線,對主流媒體的宣傳報道有很強烈的期待,期待各種產品、作品站位更高,挖掘更深,速度更快,效果更好,更接地氣,覆蓋面更廣……這意味著,“一出老戲年年唱,唱來唱去不換詞”已經不行了。要與時俱進,摒棄固化的思維和老套的模式,把創新擺在第一位。新聞的策劃要創新,寫法要創新,組合方式要創新,表現形式也要創新,與此相關的生成機制、激勵機制、考評考核機制等都要創新。這是一篇大文章,難度很高,但如果完成了,完成得好,將會在傳媒競爭中佔據領跑地位,成為具有強大“四力”、立於不敗之地的主流領軍媒體。

(作者為河南日報城市經濟部主任)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