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傳媒》>>2019年6月上

與共和國同行 在新時代閃耀——寫在《光明日報》創刊70周年之際

本刊記者 左志新 特約記者 李笑萌
2019年06月20日14:17 | 來源:傳媒
小字號

2019年是《光明日報》創刊70周年,創辦之初的《光明日報》曾經是中國民主同盟的機關報,后發展為由各民主黨派和全國工商聯聯合主辦。70年的發展演變,70年的不懈拼搏,《光明日報》成長為一家中共中央主管主辦的全國性思想文化大報。在與共和國一同走來的70年歷程中,《光明日報》始終與中國知識分子同呼吸、共命運,與真理同行,與時代同步。站在新時代的新起點,這張與共和國同齡的報紙正以一個勇立互聯網時代潮頭的新型全媒體集團的姿態,向著自己的新使命與新目標邁出堅定的步伐。

一張與共和國同生同行的報紙

1949年6月16日,北平石駙馬大街一座三進四合院中,第一張《光明日報》迎著新中國曙光誕生了。平版印刷機轉動時的隆隆鳴響,是這個新生兒發出的第一聲響亮的聲音。在《光明日報》創刊號上,首任總編輯胡愈之發表了創刊社論《團結一致建設民主新中國》,闡明了這家報紙的辦刊宗旨與目標﹔創刊號的頭版上,中欄偏右是毛澤東同志慶賀《光明日報》創刊的題詞:“團結起來,光明在望。”

1948年9月,毛澤東在西柏坡約見中國民主同盟總部臨時工作委員會委員、著名報人胡愈之時曾提出,將來新中國應該辦一份以知識分子為主要對象的報紙。進北平后,中共中央建議由民盟來創辦這張報紙。當時民盟集中了較多的中國教育界、文化界知名人士,素有辦報的傳統,解放前在香港創辦過《光明報》,積累了相當豐富的辦報經驗。帶著中共中央和民盟的期望,胡愈之承擔起報紙的籌建任務。

1949年3、4月間民盟已開始籌備這張報紙,5月9日成立了社務籌備委員會。5月14日,民盟總部在北京飯店舉行第11次會議,會議通過決議:將報名確定為《光明日報》,同時決定接管原《世界日報》財產、設備和人員。《世界日報》由報業家成舍我創辦,曾是北平發行量和社會影響最大的報紙,其規模、設備、編輯、作者隊伍、辦報水平堪稱全國一流。光明日報社址仍用原《世界日報》西長安街32號。經過幾個月的籌備,1949年6月16日,新中國第一張國內外公開發行的民主黨派機關報——《光明日報》與讀者見面。隨著事業不斷發展,這張承載萬千熱望的報紙從此出發,兩度遷徙,走向肅穆寧謐的永安路106號,邁進大氣庄重的珠市口新址。在每一座社址,都留下了一段呼喚光明、傳遞光明的厚重記憶。

從成立之初起,《光明日報》便為助推學術討論、報道知界動態、宣傳知識分子先進典型而不吝版面,新中國思想文化園地中群星爭輝、百家爭鳴的熱鬧景象,在這張報紙上得到了最鮮明集中的體現。20世紀60年代,在《光明日報》的學術平台上,曾發生過多次著名的學術爭論:1959年關於蔡文姬《胡笳十八拍》著作權的爭論﹔1959年的“為曹操翻案”﹔1963至1964年關於“時代精神”的討論﹔1965年關於《蘭亭序帖》真偽問題的辯論……這其中,“真理標准問題”的大討論,是《光明日報》70年歷程中最熠熠生輝的一頁。

1977年,時任《光明日報》理論部哲學組組長、《哲學》專刊主編的王強華向當時還是南京大學政治(哲學)系一名青年教師的胡福明約稿。在時任《光明日報》總編輯楊西光的直接支持與親自組織下,這篇文章在《光明日報》內外歷時8個月、增刪十余次,最終定名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頭天在中央黨校內刊《理論動態》刊發,第二天(1978年5月11日)在《光明日報》一版下辟欄署名“本報特約評論員”公開發表,刊發當天新華社向全國發出通稿,隨即更多的媒體對文章進行了轉載。

《光明日報》投石入海,率先向當時嚴重禁錮人們思想的“兩個凡是”錯誤主張發起攻擊,其產生的漣漪迅速漫向全國,一場轟轟烈烈的真理標准討論掀起狂瀾,激發了中國社會解放思想的巨大熱情和動力。鄧小平同志評價說:“不要小看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的爭論。這場爭議的意義大了,它的實質就在於是不是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引發的思想解放運動,被公認為與“五四運動”、延安整風運動並列的現代中國“三次最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之一,並寫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深刻改變了中國歷史的進程。從此,這篇文章也被深深地鐫刻在《光明日報》的報業裡程碑上。

一張與知識分子命運與共的報紙

創刊伊始,這張報紙就將其宗旨和目標定位為:黨和政府聯系知識分子的橋梁和紐帶,要將其建設成為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家園。從新中國建立之初百廢待興的歷史時期到今天全黨全國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時代,70年間,一代代史學家、文學家、藝術家、科學家、革命家中的精英作者在報上抒懷、爭鳴、諫言、獻策,表達和抒寫著一代代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

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扶持知識分子成長成為《光明日報》的重要使命。

在方正集團奠基者王選辦公桌的玻璃板下,曾長期壓著一張1979年8月11日的《光明日報》。當日,《光明日報》力排眾議,在頭版頭條獨家報道了漢字激光照排系統研究獲重大突破的喜訊,大力支持國內科研成果,給了王選巨大鼓舞。他曾說,“我每天都看一眼這張報紙,告誡自己要對得起《光明日報》。”無數個“王選”,在這份知識分子報紙的鼓舞下展開了羽翼。

在關注個體命運的同時,《光明日報》更把視線對准了社會轉型期的矛盾焦點。1982年6月,《光明日報》大規模報道北京三名女教師無端被打事件,引發了尊師重教的輿論熱潮。20世紀80年代初,中小學教師被毆打欺凌事件頻發,中小學教師地位低下曾是一個普遍的社會問題,《光明日報》編輯部經常收到中小學教師來信,傾訴自己受人歧視和侮辱毆打的情形。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懷柔三名女教師無端被打事件進入了《光明日報》的視野。通過消息、通訊、讀者來信、座談會紀要、評論甚至社論的方式,《光明日報》對這一事件進行了長達一個多月的持續報道,在系列報道掀起的巨大輿論熱潮中,正義得以伸張。《光明日報》還在后續報道中首次刊發了天津南開中學教師田家驊“建立教師節”的倡議。1985年1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每年9月10日為教師節。

20世紀80年代,《光明日報》刊發的獨家報道《助理工程師韓琨工余受聘貢獻技術幫助攻關——救活工廠有功 接受報酬無罪》,促使“允許科技人員業余兼職並獲取報酬”的政策出台,從此打開了新中國人才流動的閘門,一大批“星期天工程師”走上了自由施展才能的舞台﹔43歲的中科院長春光機所副研究員蔣筑英積勞成疾、英年早逝,他的先進事跡經由《光明日報》傳向全國,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位被追認為全國勞動模范的知識分子,同時也引發了全社會對於知識分子健康問題的強烈關注﹔《光明日報》推出的第四軍醫大學三年級學員張華舍命救老農先進事跡報道、第四軍醫大學華山救險報道、四所軍醫大學八十名學員赴老山參戰報道的“軍人三部曲”,以及講述歸國華僑、先進知識分子欒弗生命遺憾的作品《追求》等,都在當時產生了轟動全國的效應並影響深遠。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希望《光明日報》將廣大知識分子更加緊密地團結在黨中央周圍。《光明日報》緊跟時代精神,將對知識分子典型人物的報道融入到“行進中國·精彩故事”“核心價值觀百場講壇”“家風家教大家談”等多個專欄與多個專刊副刊中,號准時代脈搏,反映社會發展方向。扎根海南鸚哥嶺的青年大學生群體、農民科學家沈昌健父子、保定學院西部支教畢業生群體、義務上門救治日軍細菌戰受害者的萬少華醫療團隊、匿名捐贈畢生積蓄的清華大學“炭火教授”趙家和、攀登世界角膜移植高峰的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眼科教授姚玉峰等,這些新時代知識分子的感人故事,以《光明日報》為媒傳播到千家萬戶,以巨大的精神感召力與時代張力對不同人群塑造價值觀產生重大影響。

一張與時代同頻共振的報紙

開拓奮進是《光明日報》的傳統,勇於創新是《光明日報》的基因。《光明日報》事業發展的每一個標志性足跡,都見証著這家報紙敢為人先、引領發展的開創勇氣——1955年1月1日,《光明日報》率先由文字直排版改為橫排版﹔1988年12月27日,領風氣之先,全面實行電腦激光照排和膠印﹔1991年2月9日,《光明日報》技術改造通過國家驗收,一曲“告別鉛與火,走向光與電”的時代樂章從此奏響,迅即引發了全國報界的響亮合鳴﹔1995年4月8日,國內首家大型採編工作平台在光明日報社成功啟用,“告別紙與筆,走向電腦化”,又一個探索者的故事在這裡寫下,為全國新聞採編方式改革趟出新路。

進入新時期,《光明日報》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深入宣傳闡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增強自身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2017年6月,《光明日報》新一屆編委會成立,堅持黨建統領、“抓黨建重業務”,堅持“同頻共振、卡點卡位”,堅持“辦好大報、延伸優勢、借助專業、借船出海”,堅決貫徹落實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關於《光明日報》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率領全社員工為把《光明日報》辦成知識界喜聞樂見、有特色、高水平的中國思想文化大報和現代傳媒集團而接續奮斗。

2005年6月21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光明日報》發表文章《弘揚“紅船精神” 走在時代前列》,首次提出“紅船精神”的概念,高度概括、系統闡釋了這一中國革命精神之源的深刻內涵與時代價值。黨的十九大召開前后,《光明日報》在一版相繼刊發三篇“光明述評”文章,“三論”紅船精神,發掘“紅船精神”當代意義,和讀者一起深思“不忘初心、繼續前進”背后寬闊的歷史視野和厚重的歷史擔當。黨的十九大勝利閉幕后不到一周,《光明日報》在全國媒體中獨樹一幟,推出《紅船初心》和《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兩個特刊,很快兩個特刊成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理論宣傳陣地和反映基層偉大實踐的重要創新展示平台窗口。

《光明日報》採編隊伍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深入調研採訪,“學懂弄通做實十九大精神系列調研”“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基層蹲點調研”、《浙江探索實行河長制調查》《新時代“楓橋經驗”的“諸暨探索”》《滴水穿石三十年——福建寧德脫貧紀事》等重點專欄和調研文章,展現出新時代《光明日報》對國家發展脈搏的關切﹔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之際對處在發展前沿的深圳進行的解碼式報道,配合上海進博會組織的“新時代 新上海 新作為”系列報道,針對“G20峰會”、“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博鰲亞洲論壇等主場外交策劃的重磅全媒體報道,彰顯出新時代主流媒體的價值引領。

《光明日報》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在社內建立起黨建系統工作框架,強調黨建與業務的全面融合。自2017年起,光明日報社先后與騰訊、京東、雅昌、科大訊飛、今日頭條等非公互聯網企業以及上觀新聞、澎湃新聞等有影響的新媒體同行開展黨建共建,以黨建為平台不斷加強與新型知識分子聯系,使《光明日報》的影響力向新興傳播與新動力人群平台不斷拓展。

光明日報社較早感受到了互聯網時代對傳統新聞媒體帶來的沖擊與挑戰,1998年1月1日成立光明網,立志在互聯網時代打造知識分子的網上精神家園。二十余年來,光明網繼承了《光明日報》在教科文衛理等領域的優秀傳統,在依托光明日報社豐富資源和影響力的基礎上,在新媒體領域拓展延伸,形成了強大的傳播力、影響力。光明日報社在中央媒體中率先提出“融媒體”概念,2015年4月在中央媒體中首家成立融媒體中心,統籌報社“兩微一端”建設,開始各平台融合傳播的嘗試。2018年,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在“8·21”重要講話中提出的“守正創新”要求,光明日報社確立整體轉型、打造新型主流媒體的現代傳媒集團建設目標,大力推進“主力軍上主戰場”進程,在原有融媒體中心基礎上,率先成立全媒體總編室,下設四個內容生產部門,啟動了統籌報、網、端、微內容生產的全媒體指揮平台,逐步形成了移動優先的策、採、編、發、評流程,培基筑土“知識分子掌上精神家園”。在全面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的發展思路下,《光明的故事》等閃耀著光明人智慧的系列全媒體產品,思想文化大數據工程、“互聯網+”智媒技術創新中心……正在為這張走過70年的報紙注入新鮮血液與強勁動力。

從印刷到觸屏、從油墨到字符、從傳統到當下,回顧70年光輝歷程,光明日報社放眼國家大局,立足知識界、服務知識界,在黨的領導下聯系團結知識分子的宗旨,始終未變,致力於構建“知識分子精神家園”的追求,從未懈怠。站在新時代的新起點,面對新的征程,光明日報社員工的心中,始終回響著共和國開國領袖的諄諄勉勵:團結起來,光明在望!

作者李笑萌系光明日報社新聞研究部記者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