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級台電視法治節目定位與作用研究
來源:《視聽》2019年第7期
摘要:隨著全民普法活動的深入開展,各級電視媒體都開辦了種類豐富的法治節目,有些還是與當地政法機關聯辦的。這類節目既有新聞性和專題性,又有法律性和規范性。本文認為,在當前電視法治節目同質化現象嚴重的情況下,縣級台要從本地實際出發,依靠自身的採編能力,找准此類節目的定位,積極為全面依法治國鼓與呼。文章從“為政法機關提供傳播平台、向廣大觀眾講述案件故事、讓法律知識普及更加深入”三個維度,對縣級台電視法治節目的運作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縣級台﹔電視法治節目﹔定位﹔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的實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電視法治節目能通過以案說法,讓觀眾辨別善與惡、美與丑,在化解社會矛盾的同時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紹興市柯橋區廣播電視總台(以下簡稱“柯橋區台”)以與當地公安部門聯辦的電視節目《鑒湖警視》為平台,在定位、題材、內容、形式上注重本土化,通過老百姓身邊發生的具體案例開展普法教育,有效提升了主流媒體在普法宣傳上的傳播力和引導力。
一、為政法機關提供傳播平台
電視法治節目的內容應遵循基本的新聞價值標准,如真實性、時效性、接近性、客觀性、准確性等。其中,真實性要求節目內容應該來自社會現實,並拍攝到現場畫面。在定位方面,則必須具有主流媒體的視野,進行理性的法律引導與輿論引導。①當下,電視法治節目已呈現出多樣化特征,有以案說法類、公安紀實類、庭審直播類、法律援助類、益智互動類等。柯橋區台的《鑒湖警視》是介於以案說法類和公安紀實類之間的電視法治節目,內容中既有對案件的報道與分析,也有對公安機關偵破案件的動態跟蹤。在具體的操作中,報道線索主要由聯辦單位紹興市公安局柯橋區分局提供,由警方人員陪同採訪與拍攝,節目的權威性與可看性都很強。
電視法治節目有廣泛的收視群體,但縣級台由於採制力量薄弱,不少電視法治節目是從大台或外台買來的現成版,最多是自己做個片花,再讓本台的播音員或主持人出個頭和尾。這樣的節目,雖然在形式上經過重新包裝,但內容與本地觀眾沒有地域上的接近性,往往收視效果不佳。而與本地政法機關合作聯辦的節目,由於題材本土化,在觀眾中就會有較強的競爭力。《鑒湖警視》作為紹興市公安局柯橋分局與柯橋區台合作的節目,時長10分鐘,每月兩期。這檔電視節目以“打造平安柯橋,建設和諧社會”為定位,以普法宣傳、警務活動、案件新聞、服務群眾為主要報道對象,開辦10多年來,在觀眾中的影響一直較大。
對於縣級台來說,電視法治節目的題材最好取自本地,精心選擇發生在當地百姓身邊的典型案例,這樣的節目才會更容易受到本地觀眾的關注。政法系統的工作要讓公眾知曉,也需要借助媒體的力量,因此許多縣級台的電視法治節目通常都是與當地政法機關合作的。比如,與公安部門合作的節目,有許多主體畫面還是警察在偵查和破案過程中執法記錄儀拍攝的視頻,視覺沖擊力很強。當然,這些畫面是否可以播出,需要警方和媒體的雙重把關。
法律與普通百姓的工作和生活密切相關,電視法治節目要不斷豐富內涵、拓展外延。在與政法系統的單位聯辦節目時,既可以與公安機關攜手,也可以與檢察、法院、司法等部門合作,還可以通過法律知識競猜、法律問題解答、普法晚會、微視頻等形式,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化地開展廣泛的普法宣傳,並在傳統電視頻道播出的同時向“兩微一端”等新媒體平台推送,以進一步增強法治節目的傳播效果。
二、向廣大觀眾講述案件故事
法國社會學家布爾迪厄認為,法治節目的話題主要是警察和安全、司法、腐敗和恐怖主義,以及個人犯罪,而且包括對各種各樣的犯罪行為的報道。獨特的報道領域和報道題材能夠增強節目的故事性、實用性、服務性和娛樂性,但也容易讓節目走入低俗化誤區,背離法治節目的精神實質和基本宗旨。②電視法治節目要通過故事化來增強傳播力,但在講述案件故事時,不能以娛樂化和低俗化手段去迎合部分觀眾的獵奇心理。
柯橋區台電視法治節目《鑒湖警視》中的內容,基本上都是以講故事的形式進行傳播的,案情的陳述與警方的全力偵破多採用紀實手法,現場感很強。如在題為《緝毒行動》的報道中,筆者就為觀眾講述了一個驚心動魄的故事。2018年12月12日上午10點22分,在高速公路柯橋出口處,有一輛白色現代轎車被民警堵截,車內的年輕男子被控制。雖然民警檢查車內物品時沒有發現異常,但前來支援的一條緝毒犬卻對這輛車的副駕駛室有異物反應。民警拆掉車內腳墊后還是沒有發現毒品,於是隻得將車輛拖到修理廠進行徹底檢查,結果在副駕駛座下面的隱秘角落裡找出了一個紅色布袋,裡面竟然有三大包冰毒,這說明緝毒犬的反應和判斷是正確的。最后,警方在這輛車子內一共發現了800余克毒品,由此抓獲了全部涉案人員。
電視媒體具有視聽雙通道的傳播優勢,能夠講述聲畫兼備的動聽故事,因此有人稱電視法治節目是感性的普法課堂,比空洞說教的其他普法形式更有吸引力,更有實際效果。電視法治節目的懲惡揚善作用,可以讓觀眾在津津有味的收看過程中,去領會其中的道理,去揣摩哪些事可做,哪些事不能碰。應該說,這樣的形式更加有利於法治精神在觀眾中的傳遞。③當然,電視法治節目中的案件故事要講得吸引人,離不開懸念的設置。《鑒湖警視》有一期的內容是《蹊蹺的交通事故》,筆者運用了倒敘的手法介紹案情。節目一開始報道了有一伙人用“碰瓷”的方法,在浙江省內瘋狂作案400余起,詐騙了大量錢財,柯橋區警方成功地打掉了這個團伙,抓獲9名涉案人員。
為了完整地講好這個案件故事,筆者在警方的協助下,調用了2018年2月柯橋區某路段的交通監控視頻資料,畫面中一輛貨車在變道時,后面有輛豪華小轎車上來追了尾。這個看似很平常的交通事故,其實暗藏著玄機。同月,柯橋區一家保險公司向警方報案,說他們受理的理賠案中涉嫌“碰瓷”詐騙,希望警方介入。接到報警后,柯橋區警方的辦案人員馬上對案件展開細致調查。通過調取當時事故現場的一些照片和事故責任認定書,還有保險公司實行理賠的流程,民警發現,要求賠償的一方均為豪華轎車的駕駛員,其中有兩起都是寶馬車碰了前面的廂式貨車,似乎都是廂式貨車在轉彎的過程中導致寶馬車追尾刮擦,而且全責都是廂式貨車。單從這兩起交通事故來看,辦案民警並沒有發現什麼不當之處,於是辦案民警決定擴大偵查范圍。
警方首先在紹興范圍內針對豪車的身份信息、車牌,還有預留在交警處的責任認定書上的手機號碼進行排查,發現這幾個對象在紹興市范圍內有十幾起同樣情況的交通事故,對方全部都是廂式貨車,“碰瓷”者駕駛的全是奔馳或者寶馬等高檔小轎車。
類似交通事故的頻發絕對不會只是巧合,警方要求保險公司人員在全省范圍內進行全行業排查。通過對豪車碰撞廂式貨車這種事故的排查,發現有9名嫌疑對象,他們在整個浙江省范圍的每個城市都有作案,涉案400多起,涉案總金額達400多萬元。而嫌疑人所駕駛的高檔轎車並非他們個人所有,而是從租車行租來的。通過進一步的偵察,民警發現行駛証的所有者基本上都是一些開二手車行或者租賃車行的老板。警方發現,之前梳理出來的9名嫌疑對象,還存在著相互交叉合作作案的情況,基本落腳在浙江的台州、溫嶺、路橋、黃岩等地。他們相互交叉使用作案車輛,交叉使用手機號碼,以逃避追查。柯橋區警方根據當事人留在責任認定書上的手機號碼,初步判斷這是一個“碰瓷”詐騙團伙。2018年2月27日,柯橋區警方在摸清情況后,趕赴台州對涉案人員實施抓捕。在台州警方的配合下,柯橋區警方抓獲了9名嫌疑人。這個案件情節曲折,環環緊扣,層層遞進,分上下集播出后,《鑒湖警視》節目的收視率一路走高。
三、讓法律知識普及更加深入
從傳播學角度來看,輿論引導的基礎是引起受眾的注意,媒體要得到預期的引導效果就需要向公眾提供接近受眾指向性的信息。④當下,我國各級電視媒體中的法治節目必須與全面依法治國理念及法治社會建設視距緊密結合起來,讓法律知識在民眾中的普及更加深入。電視法治節目存在著法制含量,這就是通過節目傳播給受眾法律知識、法律信息的有效成分是多少。新聞節目告訴受眾的只是案件的發生、過程、結果和影響,而法治節目除了包含上述元素,更為重要的應該是通過案件報道反映其所涉及的法律關系、法律問題和法治精神,它追求的應是普法的責任感和使命感。⑤
電視法治節目要堅持將普及法律知識和弘揚法律精神當作節目重點,通過剖析典型案件,讓受眾在獲得相關法律知識后形成必備的法律觀念,將法律當作自己思維和行為的最高准則。⑥電視法治節目的傳播目的主要是為了普及法律知識,因此內容的選擇范圍要進一步擴大,記者不能把眼光僅僅放在刑事案件上,還要及時報道經濟、民事、行政等方面的案例。一檔成熟的電視法治節目的題材應該是多樣化的,對於諸如涉及勞動用工、產品質量、稅收、房地產、知識產權等法律糾紛的案件也不能忽視,要通過對典型案例的報道幫助公眾了解這方面的法律知識。
電視法治節目在推進民主法制建設過程中承擔著構建法治輿論環境的重任,要有效維護法律的尊嚴,就應該通過具體案例來闡述法理,為全社會提供法律信息和實用性強的法律知識。據了解,能成功解決自己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法律問題和糾紛的群眾,通常都是通過學到的法律知識去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而這些法律知識又基本上是他們從大眾傳媒的普法節目中得來的。⑦《鑒湖警視》中影響較大的有《假收購古董 真入室盜竊》《小偷盜竊 手機導航》《虛擬貨幣 真實騙局》《“微信賭博”餡餅?陷阱?》《漂亮的“女網友”》等。這些內容有很強的警示性,在觀眾中起到的普法效果是非常明顯的。
四、結語
縣級台電視法治節目的定位應該是普及法律知識。在眾多電視節目中,除了電視劇,收視率較高的分別為新聞節目、綜藝節目和法治節目,這說明觀眾在了解案件故事的同時也希望獲得相關的法律知識。縣級電視媒體在媒介融合的時代大潮中,要繼續通過節目結構的優化和內容產品的提質,為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工程打好扎實的基礎。就電視法治節目而言,當前要解決的是題材選擇、內容取舍、報道議程、導向把握等問題,同時要通過熱點專題報道和重點案件報道,追求普法宣傳的思辨色彩和法理規范,積極發揮輿論對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助推作用。
注釋:
①張治中.電視法制節目呼喚“綠色收視率”[J].新聞愛好者,2009(2).
②朱穎.犯罪新聞報道侵害名譽權的中外比較研究[J].新聞記者,2006(4).
③葉建芳.電視法制節目既要收視率更要防止低俗化[J].新聞世界,2013(4).
④瀟瀟.新媒體環境下法治類媒體輿論引導意義與能力建構[J].卷宗,2016(12).
⑤張偉.論電視法制節目的法制含量[J].遼寧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4).
⑥鄧勇.電視法制節目如何強化法制含量[J].電視研究,2005(1).
⑦楊婕.大眾傳媒的法制節目普法積極效果的總結分析[J].科技與企業,2015(8).
(作者單位: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廣播電視總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