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智媒環境下傳統廣播該這樣突圍

吳濤 陳鸝
2019年07月24日13:11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智媒環境下傳統廣播該這樣突圍

近年來,伴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工智能技術被應用於廣播電視領域,甚至還實現了虛擬主持人語音播報、人機交互等功能。互聯網各大巨頭紛紛看好廣電發展形勢,加入音頻行業,針對居家場景的音頻硬件終端謀篇布局,各領風騷。

智媒環境下,廣播音頻借勢網絡的發展,不再僅僅局限於收音機裡,還通過各種客戶端,利用智能手機、智能音箱甚至可佩帶設備等終端實現收聽,在更寬廣的領域裡展現著廣播的價值。面對智媒環境下的全新挑戰,加快推進廣播的多終端輸出和接收,著力加強音頻內容生產,始終堅持內容為王,方為傳統廣播的突圍之路。

了解廣播當下處境是基礎

在如今多媒體並存、音頻領域異軍突起的新時代,傳統廣播如何繼續捍衛自己的地位並持續發展?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必須對當下的主要收聽人群、受眾收聽習慣及收聽方式進行准確判斷和劃分。

賽立信2018年媒體用戶基礎調查數據顯示,2018年,互聯網的忠實用戶繼續增加,佔比接近90%。賽立信調查數據還表明,相比其他傳統媒體的忠實用戶佔比均有不同程度的明顯下滑,廣播的下滑幅度最小,這說明在傳統媒體中,廣播的魅力仍在,用戶群始終保持穩定。

數據顯示,從廣播的收聽場景來看,傳統的居家收聽和車上收聽仍然是主流,佔比均超過50%。網絡平台由於自身特點,成為越來越多網民選擇的收聽方式。在網絡渠道的選擇上,聽眾會趨向選用流量大、市場反響好和影響力強的平台。2018年,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及各種手機客戶端的日漸成熟,廣播內容實現了可通過“傳統廣播電台+音頻客戶端+微信公眾號+小程序+官網”等平台同步發布的業界模式,多元立體化的融媒體傳播已成為常態。

2018年,傳統廣播在保持原有傳播渠道和傳播平台、創造創新內容、不斷推出聲音產品的同時,充分利用多種智媒手段,打破了“電波”這一單一的傳播介質,車載收聽及智能收聽兩大主流日漸形成。

綜上可見,智媒環境下,不同的收聽群體,其收聽習慣、收聽方式各異,這意味著廣播面對的是與以往不一樣的聽眾市場。隻有對這些不同的收聽群體進行細致劃分,借助新媒體的各種優勢進行融合和創新,傳統廣播才能有的放矢,做出讓目標聽眾合意的音頻內容,才能不斷擴大收聽的覆蓋率,繼續保持在公眾中的影響力和引導力。

立足本土打造品牌是關鍵

綜觀市面上的各類新媒體音頻軟件或硬件終端,最大的功能在於搜索與整合。所謂語音播報也好,人機對話也罷,它們更多的是內容的傳播者,而非創作者。智能且強大的搜索引擎,依托互聯網和大數據,實現了網絡資源的整合提煉,為用戶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省時省力的使用體驗。5G時代的到來,更將加速提升用戶的這種體驗。而實現這些的基礎仍然是內容。廣播作為傳統媒體,其優勢也正是內容。

眾所周知,傳統媒體的優勢在於,一方面,擁有強大的內容生產力。其專業化的新聞傳播理念和運作機制,保証了內容的生產和原創性﹔另一方面,是內容的專業性和權威性。在我國當前的相關法規政策環境下,傳統媒體在內容生產,尤其是新聞報道領域的深度、廣度和高度是大多新媒體不可比擬的。傳統媒體的優勢,正是其在全媒體時代應對競爭、發展自身的法寶,同時,也是新媒體在深化發展中所需要借鑒的。因此,立足本土、內容為王、創新傳播方式、打造廣播品牌,才是擴大受眾群體,實現傳統廣播突圍的根本。

可以看到,四川廣播電視台新聞頻率為傳統廣播突圍提供了成功范例。川廣新聞構建以早、中、晚、夜四大新聞密集時段為核心,以全天滾動新聞為紐帶,以關注民生服務類的新聞談話節目為支撐的新聞廣播。為強化廣播新聞的時效性,川廣新聞啟用了“每15分鐘刷新新聞”的滾動播報模式。同時,在重大突發新聞發生時,還會以最新最快、即時插播的方式,在廣播節目中播報最新突發消息,以搶抓新聞第一落點。川廣新聞的兩套節目——四川綜合廣播和四川新聞廣播依托音頻專業優勢,將重心傾向於內容有吸引力的終端以及良好的收聽體驗等方面,通過在理念、內容、盈利和終端方面的准確定位和創新,拓展傳統廣播伴隨性、便捷性、時效性等核心價值,展現了新聞廣播的獨特魅力。

既然內容為王,那麼,如何實現高效的內容生產?廣播媒體一方面要以新技術為支撐,將內容的制作發布和現代信息技術相結合,加快內容生產的速度﹔另一方面,傳統廣播要以內容和渠道的緊密結合開拓新的市場,不斷壯大技術創新與應用能力,在原有聽眾群體基礎上,深挖潛在聽眾,擴大受眾范圍。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以及生活、工作活動半徑的不斷擴大,碎片化的伴隨收聽和移動出行收聽成為聽眾的重要收聽場景。因此,傳統廣播有著獨一無二的競爭優勢和巨大潛力可挖。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