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9年·第7期

學術期刊微信公眾號的知識服務模式探析

——以新聞傳播類期刊為例

錢璐 越明瑞
2019年08月02日13:44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要: 隨著傳統學術期刊出版與新媒體融合的日益深入,各大學術期刊紛紛建立數字化發布平台。“在學術期刊數字化建設中,微信公眾號服務成為讀者服務的首選。” [1]如今,面對信息服務平台的升級以及現代用戶消費水平的猛增,知識服務成為了各大學術期刊微信公眾號瞄准的重要目標之一。本文以新聞傳播類的學術期刊為例,探討新聞傳播類學術期刊微信公眾號的知識服務模式的現狀,並提出其模式面臨的挑戰與創新策略,以期為學術期刊微信公眾號開展知識服務提供參考。

關鍵詞:學術期刊微信公眾號﹔知識服務模式﹔新聞傳播類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9)07-0000-02

一、 新聞傳播類學術期刊微信公眾號的知識服務模式現狀分析

(一)秉持內容的專業性與價值性,提供優質的學術資源

內容資源的生產是知識服務的第一環節,也是建立知識服務體系的基本要求。從新聞傳播類學術期刊的各大微信公眾號的推送內容來說,大部分的微信平台都立足學術前沿,秉持內容的專業性與價值性,為讀者提供優質的學術資源。例如《國際新聞界》在2018年4月24日推送的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張濤甫關於“反思傳播學”的文章,一經發布,閱讀量就突破了兩千。這說明學術含金量較高的文章能夠通過其優越的質量和作者在學術圈的權威性,為廣大的科研工作者以及高校師生提供前沿學術思想及思考,信息共享與價值分享共存。

(二)將業界技能與學術前沿緊密結合,提供實務類知識服務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與媒介技術的不斷革新,很多新聞傳播類的微信公眾平台在提供內容的基礎上,秉承著將“業界技能與學術前沿緊密結合”的原則,提供實務類知識服務,進行了資源優勢傳遞的工作,以本專業的優勢對行業內的現象進行經驗分析,推動用戶對業界相關知識進行全方位的把握,拓寬了用戶的知識范圍。例如,《新聞記者》的微信公眾號的菜單設置中有“傳·媒”這一欄,主要內容有融合轉型、採編實務、等。其中在採編實務菜單中,讀者可以學習到新聞行業相關技能,如“災難報道的正確路數是什麼”、“未來新聞業的10大核心技能”等。

(三) 開展知識產品推廣,初步嘗試針對用戶的知識服務模式

在微信公眾平台上,學術期刊能夠與用戶直接連接,並且運用微信的相關功能,針對用戶需求與具體應用將自身的知識產品加以推廣。筆者觀察發現,目前在新傳類學術期刊裡開設的微信公眾號中,能夠提供知識產品訂閱服務的有很多。例如《讀書雜志》開設微店,用戶可以直接在微信上下單購買相關期刊與圖書﹔《傳媒》開通微信支付功能,通過掃碼支付、后台留言進行訂閱。另外,新傳類學術期刊在知識產品推廣模式中也漸漸走出了單純信息服務的路徑,開始初步針對用戶的需求打造有針對性的知識服務。如《新聞與寫作》的微信公眾號就將知識推廣與用戶真實對接。從其微信公眾平台的菜單欄中可以發現,在一級菜單的公開課中,《新聞與寫作》設置了9.9寫作課以及99元系列課兩欄二級菜單,並與千聊直播間進行合作開展單次課與系列課的講授。單次課的課程包括有“新聞傳播專業畢業設計怎麼做”、“1小時說明白知識付費”等,支持永久回放,截至目前已有逾千次觀看人數。這種線上課程的實踐模式通過面向目標用戶,初步探索出了以學術交流為主,以產品推廣為輔的知識服務模式。

(四)與用戶形成良好的互動圈,增強用戶知識體驗的舒適度和便捷度

在用戶的知識體驗的舒適度及決策的便捷度方面,新傳出版類學術期刊的微信公眾平台做的比較完善。例如《現代出版》,用戶可在后台通過直接回復期刊編號,如201803,來獲取相應內容,另外還可以通過回復“作者名+稿件名”進行文章查詢。同時,能與學界、業界專業人士進行交流探討也是提供知識服務的一個方面,在這方面《新聞與寫作》就走在了所有新傳類學術期刊微信公眾號的前列。它開設了“互動”這一菜單,裡面有“入群”、“互粉”兩個選項,點擊選擇后后台會彈出消息要求用戶添加微信小助手,隨即可進群與粉絲進行交流,分享當今新聞傳播現象並進行深入探討。這樣不僅加強了用戶黏性,還提升了用戶知識體驗的舒適度。

二、 新聞傳播類學術期刊微信公眾號的知識服務模式面臨的挑戰與創新策略

目前學術期刊的知識服務市場競爭氛圍還未完全構建好,在具有盈利空間的知識產品精准推廣等領域還有許多進步空間。新聞傳播類學術期刊微信公眾平台在探索知識服務的模式上還面臨著新的挑戰。

(一)知識服務精准度還不夠高。

首先,在用戶的主動性方面,可以讓用戶自主定制菜單排序並且進行喜好標注,那麼微信公眾號在推送相關內容時就能根據這一定制方案精准投放,避免用戶接收到自己不想看的信息﹔其次,在關鍵詞檢索上,微信公眾平台應該設置相關的關鍵詞匯,如“網絡輿情”、“社交媒體”等,用戶可通過回復關鍵字搜索到該平台上的所有論文,這樣就可以省去翻閱歷史記錄查找的時間,提高效率,快速獲得相關的知識服務﹔最后,在知識閱讀體驗上,微信公眾平台應該對原有的論文進行二次加工,對內容進行合理解讀放於推送首頁,將內容專業化與表達通俗化結合起來。

(二)未形成粘性度高的、完整的學術交流共同體。

新聞傳播類學術期刊微信公眾平台作為傳播新聞前沿知識的重要載體,不僅要建立起學術高地,也要打造學術共同體。例如上文中提到的《新聞與寫作》開設公開課、互動群等都是學術共同體的組成部分,除此之外,還可多豐富其學術交流的形式,形成完整的成體系的學術交流共同體。如可開設“知識俱樂部”。不同於單純的粉絲交流群,知識俱樂部在原有的學術交流的基礎上,還可以由負責人提供新近論文選題,不同類型的用戶都可以參與進來發表意見,在線競爭選題,申請選題,從而達到用戶對知識俱樂部的長期關注,增加對平台的粘性。

(三)公眾號的內容推廣方式的單一化。

用戶的知識服務體驗與微信公眾好的內容應用推廣方式息息相關。“積極探索各種傳播形式的結合,以滿足用戶多樣化的使用需求和變化場景,可以提高用戶對於學術期刊的閱讀興趣和參與度。” [2]所以,如何將靜態內容轉化為可以滿足用戶需求的個性化動態知識也是新傳類學術期刊微信公眾號在推進知識服務模式建設過程中需要考慮的重中之重。如,微信公眾號可以每周或每月以視頻圖片或者語音的形式定時推送行業相關資訊以及新興熱點,用戶可以輸入月份或年份搜索到研究該月或該年的研究方向分類,這樣可以協助用戶理清與把握各個時段的學術知識動態,也可以為未參與學術交流與互動社區的用戶提供獨立閱讀與思考的空間,以便進行下一步的知識決策。

結語:

總體看來,新聞傳播類學術期刊微信公眾平台在知識服務模式的探索上雖有成效,但還有需要修繕和加強的地方。針對新聞傳播領域,還需要在知識服務的的精准度、內容應用推廣方式和打造系統完整的學術交流共同體上下功夫,進而提高知識服務的競爭力與服務效果,真正轉型成為一個系統化且高效的知識服務終端,從而擴大新聞傳播類學術期刊的影響力與傳播力。

參考文獻:

[1]謝文亮.移動互聯網時代學術期刊的微信公眾號服務模式創新[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5(1).

[2]趙江.高校微信公眾號運營[J].青年記者,2018(8).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