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藝文類App的發展看數字出版中的碎片化閱讀
摘要:碎片化閱讀指的是以手機、電子書、網絡等電子終端為主要載體的一種數字出版時代閱讀方式。“碎片化閱讀”的特點顧名思義,即閱讀模式不完整、斷斷續續。隨著這種閱讀方式的普及率越來越高,類似“碎片化閱讀致使人們缺少思考”、“淺閱讀盛行”等話題一再被提及成為熱點話題。站在碎片化閱讀的實際踐行者、受益者和未來可能的數字出版行業從業人員的雙重角度,對這樣一種閱讀模式應該如何去認識、持怎樣的態度,是否有可行性較高的解決方案,都是本文想要探討的內容。
關鍵詞:數字出版﹔數字閱讀﹔碎片化﹔藝文﹔App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9)08-0000-03
作為互聯網時代的出版變革中誕生發展的一種全新閱讀方式,數字閱讀正以年輕和蓬勃的發展態勢在市場中佔領著越發不可忽視的地位和份額。調研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數字閱讀市場規模已經達到了152億,但與此同時內容低質、碎片化、抄襲等發展中的隱憂也日漸凸顯[1]。在使用“「ONE•一個」”等藝文類App時,碎片化閱讀的感受格外明顯。因此從以此類App為代表的現象出發,對其產生的背景原因、碎片化閱讀在數字出版產品中的表現、碎片化閱讀的優劣、數字出版市場上針對該現象的已給出的應對策略和建議與展望五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數字出版中的碎片化現象產生的背景及原因
(一)閱讀內容載體發生變化
數字閱讀時代,內容載體由紙質書轉變為手機、平板等可移動終端,閱讀內容的顯示受到屏幕大小,內容數量(如微博限制字數)等影響,數字出版產品在生產和傳播過程中必然需要以最簡潔的形式傳遞復雜的含義。尤其對於藝文類App而言,需要以更短小的篇幅、更精簡的內容和更快的更新速度來抓住讀者的眼球,並因此呈現出碎片化的樣式。[2]
(二)閱讀場景限制變少
互聯網時代,任何場景都可能成為閱讀場景。在紙質書時代,不少人就偏愛在馬桶上看書,到了數字閱讀時代,移動終端不僅取代了紙質書和雜志在廁所閱讀中的地位,還將這種在零碎時間閱讀的影響力擴大到了車站、地鐵、課間十分鐘等各種從前看似不屬於閱讀的場景之中。而研究表明,人在進行閱讀活動時腦海並不是空白的,即時產生的閱讀體驗和留在腦海中的記憶,會立刻參與閱讀活動,在閱讀前后進行的其他體力和腦力活動都會對閱讀效果產生影響。
(三)信息爆炸帶來的瀏覽量使用戶面對海量信息無從入手。
由於大數據時代處理信息能力的指數型增強,用戶每天可以接觸到的信息也變得難以選擇。在信息的海量存儲、快速投送中,用戶往往失去了一個明確的閱讀目的和主題,在其中失去了辨別和篩選的能力,也會產生因走馬觀花而帶來的茫然和失落感。這樣的浮光掠影使用戶的閱讀常常淺嘗輒止。閱讀到、進入記憶中的信息也更加碎片化和不系統。
(四)閱讀內容質量的下降
網絡文學的發展使文學創作和出版的門檻降低,確實使許多文學創作者找到了大展拳腳的平台,也使一些優秀的文學作品獲得了難得的機會,如廣電總局推選出的《南方有喬木》、《我們》等等。[3]但大量涌現的同質內容,不夠成熟的審核和篩選機制,使大量內容質量不過關的作品流入市場。以至於使不少讀者產生了:“越嚴肅的內容越要讀紙質書”的觀念。在電子閱讀中跳讀、略讀都是無所謂的,並不會影響對內容的理解。
除此之外,大量電子書的排版、校對流程缺失,導致章節錯亂,錯別字眾多,亂碼等現象也普遍存在屢見不鮮,都是導致讀者在與閱讀過程中得到碎片化閱讀體驗的原因。
二、碎片化閱讀在數字出版產品中的表現
(一)碎片化閱讀首先表現在數字出版產品所呈現的閱讀內容的篇幅中
以App“「ONE•一個」”為例,其秉承的品牌核心為:“復雜世界裡,一個就夠了”通過每日更新一張圖、一句話、一首歌、一篇原創文章充實內容,閱讀速度較快的用戶基本可以在10-15min之內完成閱讀。
而微博、微信等數字出版產品雖相較於“「ONE•一個」”內容更加豐富,但其篇幅也在一定的范圍限制之內。如微博字數限制為140個字,雖然現如今也推出了“頭條文章”等超越字數限制的功能,但絕大多數用戶依舊更傾向於常規的微博閱讀。
(二)碎片化閱讀同樣體現在閱讀時間的碎片化
在電子終端閱讀時,閱讀常常會被不時彈出的消息通知打斷,讀者往往被它們轉移了注意力打開其他應用,而在一段時間間隔后再返回繼續閱讀。因此整個閱讀過程是不連續的,間斷的,由此帶來的閱讀體驗和閱讀記憶也會表現出碎片化的跡象。
(三)內容形式與交互設計
為了適應用戶所形成的碎片化的閱讀習慣,藝文類App也逐漸通過不同於以往的交互設計吸引用戶,提升用戶粘性。如原本進行日更,以簡潔為設計核心的“mono貓弄”,現如今採用每天進行三次內容更新的頻率進行內容填充,用戶可以通過滑動掠過不感興趣的內容而選擇自己想要閱讀的內容。
三、碎片化閱讀的優劣
(一)優勢:
1.使閱讀簡易化、輕鬆化
碎片化閱讀使閱讀不再需要騰出一份專門的整塊時間段,去書店或圖書館購買借閱,而是可以隨時隨地想讀就讀,不需要因為其他步驟而產生的額外負擔。在節奏快、壓力大的現代社會,這樣的閱讀方式讓人獲得更多的輕鬆和愉悅。而當用戶處於工作或學習間隙,或者相對輕鬆愉快的時間段時,往往會更青睞這種娛樂性較強、審美感官較好的閱讀模式。
2.降低閱讀成本和門檻
碎片化閱讀的內容常常是可以通過免費或少量付費的手段去獲得的,在這一點上它遠勝於明碼標價,且因包裝越發繁冗而不斷抬價的紙質圖書。用戶也可以選擇隻為自己喜愛的部分付費,而不是因要為全部內容付費而再在其中選擇自己所需要的部分花費大量不必要的成本。
同時,碎片化閱讀也使閱讀的門檻降低。在智能手機普及率極高的今天,原本不樂於在閱讀上進行過多消費的工薪階層家庭等群體也可以通過手機這一移動終端獲取內容和知識,這對於知識鴻溝的縮小,閱讀的普及化、全民化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4]
3.內容精煉簡潔
在“「ONE•一個」”、“mono貓弄”“單讀”等藝文類App中,呈現出的內容是經過一個精銳的團隊嚴格篩選和編輯的,它的內容包羅萬象,涉及不同的文學藝術風格和知識領域,為用戶減輕了檢索和試錯的負擔,也為讀者尋找新的興趣點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和可能。
4.易於互動和傳播
電子閱讀獨有的即時性和互動性增強了讀者在閱讀中的參與度,真正實現了讀者與作者共同創作的創作過程。而碎片化的內容加之美觀的排版美工,使閱讀內容更容易被分享和傳播,成為流動的信息內容,被更多地探討和思考。當這個過程與社交媒體結合,具有共同愛好的社群形成,互動也會呈現出更加向上的態勢。
(二)劣勢:
1.對用戶個人而言:
碎片化閱讀講求命中讀者的刺激點,加之多元化媒體技術的運用和信息快速的更新,帶來的是高強度且多感官的刺激,在這樣的閱讀模式之中,用戶最先感覺到的是高效率高刺激帶來的“爽”,這使得用戶一時間沉浸在知識獲得的興奮狀態裡。但在這之后用戶很容易感覺到應接不暇的疲勞感,同時出現的就是內容接受效率的下降,在疲勞基礎上建立的知識記憶也會是碎片化且不成體系的。在長期如此養成閱讀習慣之后,碎片化閱讀很容易讓人進入淺閱讀狀態。
用戶閱讀的內容常常來自微博、微信、藝文類App中的大量內容生產者,而任何內容搬運和轉述的過程,很少有不帶有發布者本人的主觀色彩和感情傾向的,尤其是微博的各類營銷號、微信公眾號,他們的畫風是既定的,用戶即便不認同其想法,也會在潛移默化中收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用戶從最初接受到的信息就不是客觀而准確的,因此更無法形成完整的思維線條,影響對內容的理解和思考。而長期維持這樣的閱讀和思維習慣,很容易讓人陷入浮躁,難以集中精神的狀態中,從而影響生活質量。[5]
2.對社會整體而言:
2.1“沉默的螺旋”
由於在上文中提到的碎片化內容的傳播所帶有的情感傾向,加之內容易於轉發和擴散的特點,傳播學中的“沉默的螺旋”理論在數字閱讀時代體現的格外明顯。以“文藝青年的聚集地”——豆瓣社區為例,有網友戲稱“1-5星的評分圖形中,‘倒L型傳世佳片、F型大好片,P型好片,D型普通片,L型大爛片,C型曠世奇片→正在粉黑大戰中。’”往往發行方會雇很多水軍來炒作新上市的國產電影的票房,而豆瓣無疑是國內影評市場最大的目標之一。上映前虛高的電影評分,往往很快就開始下降。在一周內從8分降到4分的狀況屢見不鮮。在商業化運作下的輿論導向常常使少部分持不同意見觀點的用戶不敢或不願在社區及其他社交媒體上發表,從而形成評論及評分一邊倒的現象。這樣的文化氛圍對文化產業的發展乃至整個社會的文化氛圍都會產生負面影響。
2.3版權問題的凸顯
隨著閱讀成本和閱讀門檻的降低和內容載體的變化,相較紙質書時代,數字閱讀時代內容復制和傳播更加簡單便捷。而各大內容發布平台面對每天被上傳和下載的海量內容資源,對較短篇幅的內容資質審核也更缺乏。而從另個角度看,判定侵權與否的衡量標准難以確定也是在數字出版領域侵權問題凸顯的重要原因。
四、已給出的應對策略
(一)在內容上:
在藝文類App下載榜單中異軍突起的“單讀”即從內容方面做出了很好的表率,它以對抗碎片化閱讀為Slogan,提倡浸入式閱讀,匯集以許知遠為代表的作家和公知群體,生產和篩選優質內容資源,旨在為用戶帶來深入思考的引子。它的設定並不在於每篇文章都讓用戶“讀得進去”,而在於隻要“讀的進去”一篇,就可以帶來知識和思想的輸入與交融。[6]
(二)在形式上:
面對碎片化閱讀特點所帶來的褒貶不一的評論,“「ONE•一個」”也從“復雜世界,一個就夠了”逐漸轉型,在保持“極簡主義”核心的同時,每日文章推送的形式逐漸由單篇短文,變為連載一周、一月的中長篇,通過閱讀周期的延長增強閱讀專注度和氛圍感。[7]
(三)多感官多元媒體的應用:
書-影-音,文字-圖片-音樂之間超鏈接的建立和根據其關系建立起的頁面交互設計帶來的閱讀體驗涵蓋視聽等感官,在多媒體時代的便利下可以得到很好的展現。
五、建議與展望
(一)始終堅持“內容為王”
無論哪種閱讀方式,閱讀內容本身的質量都是影響閱讀體驗的決定因素。在有力量的碎片化內容面前,人類完全可能養成全新的學習方式。把碎片化閱讀的便利性、有效性做到極致,會比單純的“對抗碎片化”更有價值,也更有可行性。
(二)碎片化與連續性並存並重
碎片化閱讀本身並不劣於其他閱讀模式,它飽受爭議的原因大多來自於如今人們生活中的閱讀僅限於碎片化閱讀。而各大數字內容生產商在看到碎片化內容的市場,且在短期內感受到其帶來的紅利之后,更加地瞄准了這一方向進行內容生產和營銷。事實上碎片化閱讀和連續性的閱讀各有其優勢和側重,應根據不同的內容特點選擇呈現方式,給讀者提供更多地選擇和更良性的引導。
綜上所述,在“不輸給電子產品”這件事情上,我們始終需要對碎片化閱讀保持高度清醒,用沉靜取代浮躁,用踏實取代膚淺。但碎片化閱讀並非快餐文化的代名詞,也絕非洪水猛獸,令人談之色變,從某種意義上講,碎片化閱讀作為信息進步的時代特征,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這一在新媒體融合語境下突出的閱讀形式需要被更科學地分析和利用,才能夠為讀者個人和社會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和文化氛圍。
參考文獻:
[1] 2017年度中國數字閱讀白皮書[M].杭州: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2018.
[2] 孫夢嘉,金君.新閱讀時代下碎片化閱讀現象研究[J].戲劇之家,2015(4上).
[3] 葉璐.數字出版背景下的內容碎片化傾向分析[J].出版廣角,2012(2).
[4] 王懿.閱讀類APP《ONE﹒一個》的運營模式發展研究[J].今傳媒,2015,23(10):95-96.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