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9年·第8期

新聞娛樂化邏輯成因及治理路徑研究

曹文揚
2019年08月05日15:48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要:中國市場化改革以來,我國新聞媒介商業化運作不斷加速,新聞業泛娛樂化傳播危機逐步顯現,傳媒陣地逐步演變為注意力資源爭奪的戰場,中國媒體人的危機感愈發加深。本文從技術邏輯、資本邏輯、心理邏輯三個基本維度出發,對娛樂至死時代中新聞娛樂化背后的衍化邏輯進行分析﹔力求從公眾、媒體、政策三方面對當下新聞業所處困境進行反思,試圖為中國新聞業如何治理、如何突圍、如何回歸等問題找到解決路徑。

關鍵詞 新聞娛樂化﹔新聞生態﹔新聞治理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9)08-0000-03

一、社會化媒體中新聞泛娛樂化傳播困境

(一)“奶頭樂”新聞景觀下,受眾認知淺表化

大眾傳媒進入互聯網信息傳播時代,受到大眾文化娛樂潮流的刺激,娛樂化已逐漸成為了新聞的一種非傳統化傳播態勢發展。新聞生產者為求得利益的最大化將娛樂作為新聞生產的共同選擇,娛樂成為了最熱暢銷品,並成為市場經濟下人們興趣、觀點、利益的最大共通點。“奶頭樂”一詞最早出現於1966年《明鏡》雜志記者彼德•馬丁與哈拉特•舒曼合著的《全球化陷阱》一書,原譯為“靠喂奶生活”。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著名地緣戰略理論家布熱津斯基依據未來全球經濟化過程中的“二八現象”[1],提出“奶頭樂理論”。“奶頭樂新聞”創建了一種媒介奇觀,嚴重干擾了其他文化的再生產,造成了注意力的濫用。娛樂至死為主導邏輯的新聞生產活動,將嚴肅性內容與奶頭樂內容共生於同一文化產品之中供大眾消費,新聞也不再是具有嚴肅性的公共產品,而成為受眾口中不肯丟棄的“奶嘴”,侵蝕受眾獨立思考能力,帶來一種惰性化思維與淺表化認知。

(二)自媒體傳播亂象嚴重,新聞生產世俗化

伴隨著互聯網行業的快速崛起、網民數量的持續增加和移動終端設備的迅速普及,自媒體逐漸步入了人們的生活並成為人們自由表達意見、進行討論交流的平台。2003年美國新聞學會媒體中心發布“We Media研究報告”,認為自媒體是公民用以發布自己親眼所見、親耳所聞事件的載體,如博客、微博、微信、論壇/BBS等網絡社區。自媒體新聞在社交平台上的裂變式傳播提高了信息的傳播速度,對於一些突發性事件能夠做到第一時間內將信息傳達到受眾,降低了傳播的時間。但隨著自媒體使用率的逐漸提高,自媒體傳播亂象嚴重,存在泛娛樂、負情緒、傳謠言等多重亂象。自媒體新聞逐漸朝世俗化態勢發展,有損新聞的真實性且污染了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亟待治理與規避。由於其不具備新聞生產的能力,“自媒體新聞”並不是真正的新聞,事件的調查程度遠不及事件的發酵與自媒體的評論速度。

二、娛樂至死時代新聞娛樂化背后的衍化邏輯

(一)技術邏輯:技術變革下傳統媒體影響力式微

媒介哲學家麥克盧漢在《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Understanding Media:The Extensions of Man,2003)一書中預言“媒介是人的延伸”﹔著名媒介學者羅伯特•羅根(Robert K. Logan)在《理解新媒介—延伸麥克盧漢》中再度斷言“人延伸了媒介”,並尖銳地指出“新媒介”對新聞生產者的沖擊勝過對於消費者的沖擊,且更富於戲劇性。2016年被稱為VR新聞元年,其最大特征在於讓受眾在虛擬環境中感受到一種身臨其境之感。在新聞業中的運用,其因“沉浸”和“在場”的效果重構了新聞的生成方式和表現形式,但也產生了新的倫理問題。媒介運用技術為受眾營造擬態環境的同時,更多的是對於受眾視覺、聽覺等感官上的立體呈現,實現了第三媒介時代的沉浸式傳播。沉浸媒介與生俱來的“感性氣質”,勢必定會加速傳統媒體的頹勢,對傳統新聞的理性與客觀性產生威脅,給予傳統新聞形態一定程度上的消減。

(二)資本邏輯:消費社會中新聞的商業化趨勢

伴隨著經濟領域市場化大門的打開,新聞媒介的發展變革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經濟領域變革的影響。在消費社會的視域之下,新聞媒體的經濟屬性不斷強化,娛樂成為了新聞媒體制造奇觀和吸引消費者的重要工具之一。反之,將新聞作為一種商品進行生產的趨勢又進一步加深了新聞的娛樂化生產。法國后現代媒介理論家讓•鮑德裡亞在《消費社會》一書中認為,“當今社會存在著一種由不斷增長的物、服務和物質財富所構成的驚人的消費和豐盛現象。這種物的豐盛構成了人類自然環境中的一種根本變化,富裕的人們不再像過去一樣受到人的包圍,而是受到物的包圍。”[2]在消費社會的視域之下,社會中的一切物品都可以被消費,當然也包括具有意識形態屬性的“新聞商品”。

(三)心理邏輯:草根文化崛起中受眾的自我狂歡

鮑德裡亞認為今天的享受不再是權利或樂趣的約束機制,而成為了公民的義務約束機制,消費者把自己看作是處於娛樂之前的人,看做是一種享受和滿足的事業。[3]從受眾的心理機制出發,弗洛伊德將人的心理過程分為潛意識、前意識、意識三個層面,認為潛意識服從於快樂原則,而前意識和意識對現實原創的抵抗同樣也服從於快樂原則。[4]受眾對於娛樂化新聞的鐘愛、消費以及自我生產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正是順應受眾意識層面快樂原則的表現。同時,“對話式新聞學”主張傳者與受者不再是吾牠關系,而是一種吾汝關系,放置於新媒體語境下的新聞生產活動中,受眾不再是傳統媒體時代中單純的“旁觀者”,而成為了積極主動的“參與者”。

三、新媒體語境下新聞娛樂化問題治理路徑

(一)公眾層面:媒介素養的提升與公共精神的培養

“媒介素養”是集信息的“思考”、“質疑”、“拒絕”與“核實”為一體的能力綜合體,當從基本的三個維度——“信息接收”、“信息處理”與“信息使用”來進行思考。“信息接收”作為新聞傳播過程中受眾與信息接觸的第一環節,是公眾對於互聯網信息時代下海量訊息的價值認定和選擇能力,更是對大數據信息的科學提取的能力。在“信息處理”階段,主要指能夠根據對於新聞價值的判斷,汲取能夠產生積極作用的娛樂化內容,對帶有虛偽性、麻痺性、低俗性的泛娛樂化新聞內容進行免疫與批判。“信息使用”能力是公眾媒介素養的最高表現,也是公共精神培養的關鍵。媒介變革態勢之下傳播權力的下放使得受眾對娛樂性新聞的使用能力也顯得尤為重要。

(二)媒體層面:專業精神的重構與議題引導力的提升

美國傳播學者J.Herbert.Altschull將“新聞專業主義”定義為“獨立於外界、服務公眾、追求真理、探求事實”。馬克思認為的“新聞初心”是新聞記者要做人民的耳目喉舌,做社會的捍衛者,做針對當權者的揭露者。[5]當前,新聞專業精神的重構迫在眉睫,應讓新聞回歸到對事實本真的報道中來,將輿論方向放在對於主流議題的引導上來,而非對於低俗內容的追逐﹔其次,過量的娛樂性信息會造成青少年群體形成思維惰性,以及看問題僅停留在淺表化的認知層面。防止娛樂性報道對青少年的三觀造成異化扭曲,是當前新聞工作應注重的關鍵。

(三)政策層面:政府規制把握新聞發展方向盤

“政府規制理論”認為“政府規制是在以市場機制為基礎的經濟體制裡,政府依照一定的規則對市場經濟主體的活動和市場經濟關系進行限制和管理的行為。”[ ]要對當下新聞生態進行有效的治理,從內部層面上看,要注重制度能力的提升,對新聞建立反應協調運行機制。對不同類別、范圍的新聞進行分層治理、實現對重大新聞與一般新聞事件的分類治理、協調運行﹔要加強對新聞媒介的制度培訓工作,提升從業者對於制度的認識,改變大眾媒介長期以來的制度意識模糊的狀態﹔從外部層面上看,應隨著媒介環境的變化不斷完善、修訂新聞制度,加強網絡綜合治理體制的建設﹔應在完善制度的同時順應新聞行業的市場運行和媒介融合發展的趨勢,逐步建立鞏固市場力量的傳媒治理制度框架。

 

參考文獻

[1](德)馬丁著.張世鵬等譯.全球化陷阱:對民主和福利的進攻[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1.

[2](法)讓•鮑德裡亞著.劉成富,全志鋼譯.消費社會[M].江蘇:南京大學出版社,2014:1.

[3](法)讓•鮑德裡亞著.劉成富,全志鋼譯.消費社會[M].江蘇:南京大學出版社,2014:62.

[4](奧)弗洛伊德著.楊韶剛譯.弗洛伊德文集(第四卷)[M].吉林:長春出版社,2001:14.

[5] 童兵.追憶和承傳馬克思的新聞初心[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8(4).

[6] 王雅莉.公共規制經濟學[M].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2006:11.

(責編:陳原原(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