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聖歸來"到"魔童哪吒" 國漫神話宇宙悄然崛起

作為彩條屋“神話三部曲”的頭炮,國產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12天便拿下了26億元的票房,與此同時,第二炮《姜子牙》的預告也引發業內外熱議不斷。近年來,隨著技術的不斷迭代、資本的密集涌入,國產動畫電影在擺脫“低幼化”的同時,也在不斷深挖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經典IP,從《西游記之大聖歸來》、《白蛇:緣起》,到如今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在它們的背后,是國漫神話宇宙的悄然崛起。
技術、資本賦能
《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橫空出世,徹底點燃了今夏暑期檔,貓眼預測總票房也從27.55億元一路上調到34.1億元、34.84億元、41.78億元以及如今的44.38億元,假若這一預測能夠實現,《哪吒之魔童降世》甚至能超越《復仇者聯盟4》42.4億元的票房成績。
“過去,一說起國產動畫就隻有喜羊羊、光頭強,近些年來國產動畫的最大突破,就是擺脫了低幼化。”影評人劉暢進一步強調,“后來包括《大魚海棠》、《白蛇:緣起》這類高質量成人向動畫電影的出現,無疑與技術的迭代與行業大佬攜資本入局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2015年光線傳媒以成立彩條屋為契機正式宣布進軍動漫產業,此后通過彩條屋共投資了十余家動漫領域的公司。同在2015年成立的上海繪界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其日本分公司在當年11月便與日本動畫制作公司GENOSTUDIO達成合作,並在國內推出《狐妖小紅娘》、《一人之下》、《從前有座劍靈山》等人氣作品。騰訊影業也自成立后發布多個動畫電影項目,僅在上個月剛剛舉辦的年度發布會上,便發布了《許願神龍》、《俑之城》等動畫電影項目。
統計數據顯示,2013-2016年,暑期檔動畫電影票房連續突破4.4億元、8.4億元、14億元和20.5億元。2015年《西游記之大聖歸來》更是創造了9.56億元的暑期檔國產動畫票房紀錄。雖然此后出現過下滑,但在今年暑期,國產動畫電影市場明顯回溫,據北京商報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發稿前,暑期檔動畫電影票房已達到27.1億元,並將持續攀升。
“國產動畫電影市場要想保持穩定的發展狀態,需要的不只是一部‘票房黑馬’,而是無數的口碑作品。”3D動畫師孫然表示,“就像迪士尼和皮克斯本身就能吸引觀眾一樣,好的動畫公司制作出的作品應該讓觀眾即使不了解影片,也能產生強烈的觀影欲望,這種欲望來源於觀眾對出品公司及制作團隊本身的認可。”
人才壁壘待破局
盡管此次《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后從票房破億到破10億元再到破20億元甚至直逼30億元僅用了十多天,看似較為輕鬆,但動畫電影市場若要實現真正崛起,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
影視傳媒行業分析師曾榮曾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國內的動畫電影技術已逐步接近世界水平,但技術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如何找到並培育出更多創新與專業人才是當務之急。
而這一觀點也引起部分從業者的共鳴。彩條屋總裁易巧在談及彩條屋未來發展所面臨的挑戰時,提到當下編劇缺乏的現狀,並稱“在劇作上,動畫片的編劇依然非常缺乏,我們希望有更多的人參與到故事創作中來。此外,國內的制作依然分散,產能稀缺,尤其是二維動畫”。
值得注意的是,專業人才是市場能否持續推出高水准作品的關鍵要素。影評人劉賀表示,技術固然重要,但這只是一部動畫電影作品的外殼,內容才是真正的靈魂,賦予一部作品更大的生命力。現階段市場各方均在推動國產動畫電影擺脫低幼化的標簽、打破年齡圈層、拓展更大的市場,而這都需要通過專業人才制作出一部部高質量作品,從而逐步改變市場觀念。
數據顯示,在海外成熟市場,動畫電影每年所實現的票房能在全年整體票房中達到15%左右的佔比。若將該比例換算到國內市場已達到600億元的總票房上,意味著國內動畫電影的年票房能達到90億元。但北京商報記者根據燈塔專業版的數據進行計算發現,2018年全年上映的國內外動畫電影累計實現票房在40億元左右,仍存在著較大的發展空間。
“90億元也並不是國內動畫電影市場的極限,隻要內容做扎實了,空間的邊界便會繼續向外延伸”,劉賀如是說。
神話宇宙雛形初現
即便有挑戰,但好在中國的動漫電影正在逐步走向正軌,而更令人激動的是,從幾年前的《大聖歸來》到如今的《哪吒》,乃至《哪吒》末尾為“龍王”和“姜子牙”打下的鋪墊,似乎足以讓人相信,中國“神話宇宙”的輪廓已經逐漸清晰。
北京商報記者調查發現,一大批瞄准“神話宇宙”的國產動畫正蓄勢待發。其中,彩條屋將繼續推出《姜子牙》與《鳳凰》兩部作品,並計劃與十月文化聯合制作《深海》、《西游記之大聖鬧天宮》。在2018年立項的131部動畫電影榜單中,還有《鐘馗-靈珠傳》、《中華創世諸神紀之女媧補天錄》、《降世神農》、《二郎神戰紀》、《新愚公移山》、《夸父的后裔》、《精衛填海》、《盤古開天》等19部由神話改編的動畫電影。
美國有漫威宇宙,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又何嘗不能孕育屬於自己的神話宇宙?美國有鋼鐵俠和美隊,中國有反抗命運的哪吒,有傲嬌的人氣英雄孫悟空,有盤古開天辟地,有沉香劈山救母,仙魔鬼怪縱橫交錯,《山海經》、《封神榜》不勝枚舉,而這些還僅僅只是中國神話的滄海一粟。
值得注意的是,與改編現代故事IP需要得到授權不同,由於一般著作權保護期為作者去世后50年,因此現階段不少中國神話故事都已成為公版IP,可以直接進行改編,且不需要支付任何版權費用,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吸引著制作公司紛紛加碼布局。
在影評人李濛看來,“傳統神話擁有不可限量的挖掘空間,僅《西游記》中孫悟空這一角色就已經衍生出無數的影視劇及周邊產品,我國上古神話體系中個性鮮明的角色數不勝數,遠不遜於漫威宇宙,但這需要完善的制作團隊進行開發與改編,才能使作品更好地體現故事本身的價值”。
可以肯定的一點是,龐大的中國神話提供了天然IP的同時,卻也給出了更大的挑戰,畢竟白娘子水漫金山、唐僧西天取經的故事人們已經看了太久,如何改編也成了考驗制作團隊們的一大要點。(記者 盧揚 鄭蕊 實習記者 周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