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影視創作應積極為社會發展賦能

2019年08月07日07:13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影視創作應積極為社會發展賦能

  【文藝觀潮】

  當下,輿論格局和傳播方式的巨大變革給影視創作帶來了新的挑戰。移動終端成為大眾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獵奇、圍觀、消費娛樂心理被不斷放大、滿足。各種碎片化且摻雜著“星”“腥”“性”的內容涌向公眾,容易讓人產生一種片面、虛幻、扭曲的現實感受。在這種情況下,影視創作所具備的教育、引導與塑造功能亟須發揚,創作者應當在堅守弘揚主旋律這一創作核心的基礎上,結合市場環境的新特點進行內容生產,既呈現革命歷史的波瀾壯闊,也關注當下中國人追逐夢想、艱苦創業的動人故事,更要放眼全球,向世界展示中國形象、提出中國答案,為觀眾帶來深刻而嚴肅的思想啟迪與人生感悟。

  1.革命歷史故事:貼近市場,拉近觀眾心理距離

  沒有革命先烈的流血犧牲,就沒有中國的繁榮富強。中國人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挽救民族危亡、實現國家獨立的歷程錯綜復雜,充滿著不為人知的曲折和艱辛,為影視創作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故事素材和表現角度。所以,講好革命歷史故事,一直是國產影視劇的重要任務。

  近年來,中國影視創作日益繁榮,生產運營水平穩步提升,革命歷史題材創作領域迎來了空前繁榮,創作者們紛紛在類型化生產、商業化制作、產業化運營等方面下功夫,用市場力量進一步推動革命歷史題材創作發展。2009年,電影《建國大業》召集187位明星參演,用“在電影院裡數星星”的話題效應助力作品傳播,創造了4.3億元的票房奇跡,形成了主旋律宣傳與市場化營銷、商業化制作相結合的新模式。從此以后,“數星星”成了該系列電影的標配——《建黨偉業》參與的明星更多,場面更宏大,人物刻畫更細膩,他們用精湛的演技深度解答了“為什麼歷史和人民會選擇中國共產黨”的問題﹔《建軍大業》則嘗試起用“新鮮血液”飾演處於歷史舞台中央的青年英雄,將有血有肉的人物塑造與崇高信仰的價值傳遞有機融合,拉近了革命歷史與年輕觀眾的距離。

  不止於此,革命歷史題材作品在嘗試憑借高知名度演員開拓市場空間的同時,還不斷圍繞著人民群眾的需求進行藝術創新和觀念突破。寧海強執導的電影《勇士》借鑒類型創作的思路,融入大量動作元素,既呈現了密林作戰、斷崖作戰、河谷作戰、泅渡作戰等熱血激燃的戰斗場面,又塑造了一批飽滿鮮活的人物形象,實現了類型片與題材的巧妙融合。類似的還有電影《百團大戰》《血戰湘江》《古田軍號》《八子》,電視劇《可愛的中國》,用更加符合時代特色的表達方式賦予革命歷史故事以新的藝術生命,通過緊張情節和豐富細節讓博大情懷落在實處,在商業化層面顯出成效。

  2.現實題材:深切回應火熱的現實生活

  影視作品理應通過精湛新穎的藝術表現手法潛移默化地走進廣大觀眾的情感深處,浸潤他們的心靈。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在文化消費日趨多樣、媒介環境日新月異的環境下,部分創作者的觀念未能與時俱進,對作品的定位仍停留在“觀念的傳聲筒”層面,主題先行、題材陳舊、劇情高懸等問題層出不窮。即便某些作品擁有一定的藝術質量和思想內涵,也往往因表現手法、選材內容無法契合新時代觀眾的觀賞需求,而難以被市場所接納。

  因此,影視創作在弘揚主旋律的同時,更應當注重時代性,聚焦真實的社會現實、貼近觀眾的日常生活,藝術地呈現中國人艱苦奮斗的故事和豐富的情感世界。電視劇《最美的青春》運用強情節的劇情設置、生動豐滿的人物塑造、明快緊湊的敘事風格,使為家國事業奮斗的偉大情懷深入人心﹔電視劇《大江大河》以小見大,用點帶面,從三個典型人物個人命運的起伏,管窺國有經濟、集體經濟和個體經濟這三種不同經濟形態的歷史沉浮,將人物選擇與情節發展相互交織,按照真實性原則寫出情感和人性,寫活人物,甚至寫出時代,契合了當下觀眾尤其是年輕群體越發嚴苛的審美訴求。

  從受眾接受心理來說,現實題材影視作品由於刻畫的是平凡人形象、流露的是普通人情感、表達的是個體與國家間的休戚與共,因而更容易被接受。近期熱播的電視劇《都挺好》《少年派》,以家庭、情感生活為主線,展現了現代都市人的生活樣態。這些看似普通的小事,實際卻與整個時代圖景相關聯、相呼應——觀眾對蘇明玉、林大為形象的推崇反映了當下國人拼搏奮斗、熱愛生活的普遍心理,圍繞蘇大強養老問題,林妙妙教育話題的討論則反映了國人對養老、教育問題的思考。針對這些大眾普遍關切的領域和問題,影視作品用智慧的方式做出了解答,給出了方向,讓觀眾能夠從中汲取經驗、反思生活,從而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3.國際傳播:現代包容的中國形象不應“缺席”

  隨著綜合國力的提升,中國作為“成長”中的大國對世界格局和國際關系產生著深遠影響,中國的國家形象讓世界為之矚目。因此,在面向國際市場的過程中,如何利用作品構建和平守衛者、發展促進者的形象,成為影視從業者不容忽視的課題。

  一段時間以來,出口海外的中國影視劇題材比較單一,主要局限在歷史題材。而受到海外市場青睞的歷史題材影視作品大多數聚焦於武俠功夫、神魔玄幻領域。有的作品架空歷史,懸浮於現實之上,充斥著視效炫技、權謀算計、暴力殺戮,將俠義精神、家國情懷等主流價值的傳達遮蔽或帶偏,反而加深了外國觀眾對中國的刻板印象和獵奇心理。

  要構建積極正面的國家形象,一個現代包容的、充滿生機活力的當代中國形象在影視海外傳播中是不應“缺席”的。近年來,國產現實題材影視作品走出去領域捷報頻傳。《戰狼Ⅱ》《紅海行動》等軍事動作影片燃情海外電影市場,在馬來西亞、新加坡、澳大利亞等國上映時出現座無虛席、場場爆滿的景象﹔電視劇《生活啟示錄》在蒙古國創造了蒙古國家台的收視新高,主題曲《愛到底》被當地民眾廣為傳唱﹔都市愛情劇《歡樂頌》、懸疑推理類網絡劇《白夜追凶》登陸歐美市場……諸多反映中國當代社會變遷、講述新時期中國故事、展現中國人昂揚向上面貌的現實題材作品,在海外主流平台播出后大受歡迎,讓世界觀眾看到了符合時代特征和現實狀況的國家形象。

  尤其是今年年初上映的中國科幻電影《流浪地球》,在跨文化傳播領域更具開創性意義。科幻題材是人類在現實基礎上對未來展開的藝術想象,它看似遠離生活,實則承載著人們對世界、對國家、對自己的認識和期待。《流浪地球》通過一個人類帶著地球尋找新家園的故事,向各國受眾傳達中國人即使身處逆境也不放棄努力的樂觀精神,闡釋中華文化中對故土家園飽含深情的人文情懷,這正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中國式表達。這部給人類未來面臨的困境與挑戰提出中國答案的作品,獲得海外票房與口碑雙豐收,為影視傳播中國文化開辟了廣闊的創新空間。

  我們所弘揚的時代主題能得到觀眾的認同,就會形成億萬人民共同前進與奮斗的合力,凝聚傳播國家意識形態、爭取國際話語權、贏得世界尊重和認可的能量。在這一過程中,影視作品作為具有教育、引導與塑造功能的文藝創作,需要不斷挖掘並發揮出其巨大的推動力。

   (作者:李群,系黑龍江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