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古田軍號》《紅星照耀中國》:紅色基因的藝術傳承

2019年08月15日13:4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紅色基因的藝術傳承(作品品鑒)

  電影《古田軍號》劇照。

  電影《紅星照耀中國》劇照。

  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一批優秀國產影片正在全國展映展播。以《古田軍號》《紅星照耀中國》為代表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受到觀眾的好評,掀起了愛國主義熱潮。兩部影片以富於感染力的現代影視語言、真實鮮活的人物形象、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喚起了廣大觀眾的紅色記憶。影片中革命先輩為了信仰不懈奮斗的精神,溫暖和感動了很多年輕觀眾,為主旋律影片創作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編 者

  紅色氣質的史詩大片

  ——評電影《紅星照耀中國》

  饒曙光

  上世紀30年代,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懷著強烈的好奇心和責任感,沖破國民黨重重封鎖,冒險深入“紅色中國臨時首都”——陝北小鎮保安。斯諾對蘇區進行實地採訪,親眼見証了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中國工農紅軍的風採,第一次向全世界揭示了“紅色中國”的秘密,並庄嚴宣告: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革命事業猶如一顆閃亮的紅星,不僅照耀著中國的西北,而且必將照耀全中國。

  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革命歷史題材電影《紅星照耀中國》將斯諾和他筆下的“紅色中國”搬上了大銀幕。影片以斯諾的視角,真實再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在艱苦條件下,心系民族大局、堅持革命斗爭的歷史,形象地回答了紅星為什麼必將照耀全中國。

  《紅星照耀中國》是一部具有紅色文化基因、史詩氣質品格的影片。影片站在今天的角度和高度,對80多年前的歷史進行再審視、再發掘,擁有新的思考、新的發現、新的表達。一部電影具有怎樣的藝術品質、思想境界、價值導向,首先源於創作者秉承怎樣的創作初衷。王冀邢導演在拍攝影片《焦裕祿》之前就有了拍攝《紅星照耀中國》的想法,20多年來,念念不忘。影片也曾一度接近“上馬”,但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被擱置,這一次,他感到時代帶來的緊迫感。80多年過去了,曾經令無數青年澎湃的初心故事,是不是已經變得平淡?今天的中國共產黨人,應如何堅守光芒閃耀的信仰?王冀邢認為電影《紅星照耀中國》不是一部應景之作,而是從他的心底流淌而出﹔拍攝本片的初衷,正是想用厚重的歷史真實和嚴謹的細節刻畫,為當下的年輕人勾勒關於初心和使命的清晰答案。因此,電影對這段歷史的再審視再發掘,不僅是為歷史尋找答案,更是向今天和未來發問。

  斯諾看似偶然實則必然地來到蘇區採訪,體現了毛澤東無與倫比的政治智慧、宣傳智慧——巧妙通過斯諾的筆讓中國共產黨主動、自覺、系統地向全世界宣傳了自己的思想和形象。影片遵循歷史真實與歷史邏輯,情感真實與情感邏輯,逼真還原了斯諾原著《西行漫記》中的諸多精彩細節,並進行了審美化處理,使觀眾在情感層面、價值觀層面產生認同,形成良性互動的“共同體美學”。

  《紅星照耀中國》風格獨特,既具有豐富性,也具有統一性。影片以紀實為主調,雜糅了戲劇化段落、寫意化風格,產生了獨特的藝術效果。從整個敘事框架到幾乎每一個重要的段落、重要的場景都尊重歷史,努力做到有據可查、有史可依。哪怕是出場不多的魯迅和宋慶齡,都既高度尊重歷史,又鮮明樹立了人物形象,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歷史上,斯諾在奔赴延安之前,曾經見過魯迅和宋慶齡,他們之間有過十分重要的談話。影片中,見到斯諾時,魯迅已經進入生命的最后時光,李雪健扮演的魯迅一字一頓地說:“那些切切實實,足踏在地上,為著現在中國人的生存而流血奮斗者,我得引以為同志,是自以為光榮的”。精准地刻畫了魯迅當時的神態,表達了他對中國共產黨的無限希望。影片不像傳統戲劇式的結構,但是整部影片包括流動的這些視點,產生強大的戲劇張力,吸引觀眾看下去。

  影片集結了眾多實力派演員,李雪健、李幼斌和蔣雯麗等藝術家雖然戲份不多,但為影片增色不少。為還原歷史真實與地域特點,影片輾轉陝西、甘肅、上海和北京等地取景拍攝,精雕細琢、反復打磨,將西北的粗獷風貌和南方的柔雅風情融合在一起。尤其是片中西北獨特的地域環境、自然風光,不只是一種自然的風景,而是被賦予了象征意義、人文意味,作為一種“有意味的形式”進入了影片的敘事。明麗的地域元素,為影片奠定了一種溫暖的底色,這溫暖寓意著歷史和未來。這種靈動的電影鏡頭和詩意的電影語言,是影片獨到的藝術特色。

  作為獻禮新中國70周年的重點影片,《紅星照耀中國》不僅啟示今天的中國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也同樣是體現中國電影人初心的力作。希望更多電影人行動起來,以更多精品力作,推動中國電影發展從高原走向高峰,從電影大國走向電影強國。

  歷史情境的生動再現

  ——電影《古田軍號》觀后

  雲 德

  《古田軍號》是一部精心打造的,具有高度思想蘊含、豐厚藝術韻味和較強藝術感染力的優秀影片。

  作品真實、生動、形象地展示了我軍初創時期最艱難困苦的一段歲月。當時,毛澤東率領的工農革命軍與朱德、陳毅率領的湘南起義部隊在井岡山勝利會師,改編后的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為了打破敵人封鎖和圍攻,決定開創贛南、閩西革命根據地。由於建軍初期部隊在思想、組織和軍事各方面的准備還很不充分,加入黨組織和革命隊伍的成分十分復雜,更兼條件險惡,生活艱苦,戰斗頻繁,部隊無法得以及時整訓。外在的壓力,加之內部的矛盾,部隊隨時面臨生死存亡的巨大風險。這是一個很難把握的創作題材。令人驚訝和贊嘆的是,編導不僅沒有刻意回避這些嚴峻、具體而尖銳的矛盾,而是正面介入,圍繞著政治建軍、實行民主集中原則、創建革命根據地等問題,讓觀眾真實直觀地看到了建軍初期極端的艱難困苦和共產黨人毫無個人私念的坦蕩襟懷,從而也切身體驗到共產黨軍隊如何在生死存亡關頭,勇敢探索革命道路的艱辛曲折歷程。這裡的矛盾展示不是好奇和渲染,更不是尋求感官刺激,而是真實沉重的理性面對。影片對革命歷史題材的突破性把握,給觀眾留下強烈的視覺震撼和心靈感動。

  《古田軍號》巧妙地以小切口來剖析重大歷史橫斷面,顯示出編導的良苦用心。作品沒有絲毫的宏大敘事和高台教化味道,精心選取紅四軍小號手回述的方式切入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用小號手沉靜的觀察視角追憶歷史波瀾驚心的進程,這就減少了相應的過程性交代,展露出諸多現場性沖突的真實。敘事的小切口也表現在細節的選取和運用上,比如毛澤東和陳毅宿舍窗口的設置,成為人物性格塑造的特殊媒介。比如朱德的嚴肅狀態,顯示出紅軍領導人緊要關頭的執著、沉思與神勇,王志飛用精心傾情的表演設計,展現了一個立體鮮活的領袖人物的豐採神韻。再比如板凳與板凳舞,毛澤東離開古田以及從長汀養病回來時都帶著一個板凳,最后毛澤東、朱德、陳毅同坐在那個板凳上,昭示出革命軍隊團結勝利的開端。影片以板凳舞開篇,又以板凳舞收束,用一個非軍品的道具賦予了一個典型的軍事題材以更加生活化的質感。

  導演陳力在場景調度和諸多藝術手段運用上也頗具突破與創新。一是場景的設計多用實景,每一場景的鋪展都與人物命運及性格的碰撞發展為前提,沒有一個多余的虛鏡頭。二是整部影片在正常的敘事過程中加入很多穿插,乍看這些穿插很突兀,但仔細琢磨又都入情入境,有效地擺脫了敘事的沉悶,給人以節律的動感。三是注重音響效果的運用。適應年輕觀眾的審美需求,把沉重的歷史故事講述融於旋律流暢、節奏鮮明的電影語言表達,給人以強烈的代入感,讓觀眾不由自主地沉浸於對歷史事件的想象和具體的電影情景的設計之中。

  《古田軍號》的成功拍攝給人以有益啟示,那就是主旋律創作如何把輝煌的革命歷史和深刻的思想價值傳遞給年輕人,依然需要精心琢磨和認真策劃。革命歷史特別是重大革命歷史題材的影視拍攝,不能簡單地重復歷史,而是需要注入時代精神,開掘現實意義。既要有對歷史真實情境的真實還原,也要有符合特定歷史真實的虛構故事和人物去再現歷史的生動性,避免與現實脫節的刻板復制﹔既要有宏大的歷史敘事和真實歷史人物的塑造,也要注意從小視角、小切口、小人物入手來展現歷史的豐富內涵。倘如此,革命歷史題材的文藝創作才能減少與青年觀眾的疏離感,更加生動鮮活,喜聞樂見,切實發揮這些作品在認識歷史、豐富精神、提升審美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制圖:蔡華偉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