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9年第7期

加快構建融為一體合而為一的全媒體傳播格局

——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媒體深度融合重要講話精神研討會綜述

王志昭
2019年08月16日14:27 |
小字號

來源:《新聞愛好者》2019年第7期

從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關於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來,媒體融合已經進行了近五年。五年來,新媒體產品井噴式涌現,傳統媒體持續發力,受眾市場日益細分,跨界合作不斷加速……媒體的內涵和外延已經遠遠超出人們的想象,傳播渠道和傳播維度都出現了顛覆性改變。目前,媒體融合已經步入了“深水區”,在新聞與新聞業邊界、屬性被逐漸淡化的過程中,媒體深度融合存在哪些問題?如何把握好媒體融合中技術和人文的關系?5G時代媒體融合的發展前景如何?這些都需要探討。

2019年5月24日,在《河南日報》創刊70周年之際,由河南日報報業集團主辦,河南省新聞工作者協會、河南省報業協會和新聞愛好者雜志社承辦的“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媒體深度融合重要講話精神研討會”在鄭州舉行,相關行業協會的同志、全國著名高校的專家學者、中央駐豫新聞單位及省內主要媒體負責人等20多人會聚一堂,共同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媒體深度融合重要講話精神,深入探討傳統媒體轉型升級發展之路,並就上述問題一一進行了解答。

一、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堅持正確輿論導向永遠不能變

2019年1月25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建設全媒體成為我們面臨的一項緊迫課題。要運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做大做強主流輿論,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力量和輿論支持。

河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方啟雄認為,全媒體不斷發展,導致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生了深刻變化,新聞輿論工作面臨新的挑戰。傳統媒體要秉持媒體融合,堅守主流輿論陣地的初心,攜起手來,共同研究全媒體時代的傳播特點和規律,加速推動信息、內容、技術應用、平台終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打造一批具有強大影響力、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他指出,以河南日報報業集團為代表的河南省主流媒體,在推動媒體融合發展的道路上一直求新求變,創新體制機制,深化介質融合,再造採編流程。媒體融合總體上亮點紛呈,形成了積極向好多點突破的喜人態勢。

河南日報報業集團董事長、社長、黨委書記董林表示,作為主流媒體,媒體融合不是為了融而融,為了合而合,而是必須著眼於做大做強主流輿論,擴大主流輿論價值影響力版圖。互聯網已經成為輿論斗爭的主戰場。在這個主戰場上,必須牢記“做大做強主流輿論”的初心,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價值取向,讓正能量更強勁,讓主旋律更高昂,讓黨的主張成為時代最強音。

河南日報報業集團在省委宣傳部的領導和具體指導下,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關於媒體融合發展的要求部署,踏准節奏、持續推進,形成了具有河南日報特色的媒體融合發展之路。總體來說可以用四個字來描述,“多、快、好、省”。正是通過這些年的努力推進,河南日報報業集團已經初步具備了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的雛形。“對傳統主流媒體來說,媒體融合是一場重大而深刻的變革,對照總書記對新型主流媒體的要求,結合報業集團實際,下一步我們還要繼續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一是開展配套改革,用新機制催生新業態。二是做好頂層設計,以新型平台實現全覆蓋。三是加強技術應用,打造有效管用的全媒體。”董林說。

二、媒體融合是一場不可避免的自我革命

移動互聯時代,媒體融合已經是一場不可避免的自我革命,革命應該有革命的勇氣,革命的智慧,革命的戰略眼光。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祝燕南認為,現在很多傳統媒體報、網、端、微、屏和中央廚房都有了,但都沒有形成總書記所講的新型主流媒體。廣播電視也是如此,到處都是雲平台,一個省一個雲平台。平台很多,但都沒有形成一個全國性的生態系統和環境氣侯。所以,我們需要不斷探索深度融合發展新路徑,打造順應時代趨勢、適合自身實際和特點的體制機制。加大人工智能技術“頭雁效應”的新技術應用,始終保持對新技術的敏感性和前瞻性,瞄准先進技術、實用技術,以技術更新業態,以技術豐富表現,以技術促進融合。

媒體融合也為文化產業發展帶來了新機遇。中國文化產業協會秘書長金鵬認為,媒體融合、全媒體發展是時代發展的要求和產物,也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趨勢。同時,媒體融合發展也為文化產業提供了新的想象空間。利用互聯網、雲計算和大數據等技術,提升信息傳播效率,豐富信息內容,使受眾范圍更加廣泛和多元,從“人找信息”到“信息找人”,根據受眾心理和不同喜好,傳播多樣和個性化的信息,從而形成雙向互動。

對於在河南日報報業集團工作了35年的河南省政協民族和宗教事務委員會主任、省新聞工作者協會副主席趙鐵軍來說,他不僅經歷了鉛與火和光與電的轉變,還在經歷著數與網和雲與智的歷史性的大變革。他認為,媒體融合對傳統媒體來說,是百年難遇的大變革。在這場變革中,每個媒體人都在以一種沖刺的狀態往前走。河南日報報業集團無論是之前創辦大河網、大河網絡傳媒集團,還是為迎接5G時代的挑戰,剛剛與華為、河南移動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河南日報》的傳播力、影響力、公信力都在媒體融合的過程中與日俱增,不再是過去黨報發行幾十萬,一個短信、一個微博點擊上百萬的概念,而是以千萬、以億計的傳播率和傳播頻次。主流媒體這一主力軍,已經沖破思維藩籬,催化融合質變,在實現“四全”的路上不斷進步……

三、媒體深度融合是一種全方位的大碰撞

媒體融合究竟“融”什麼?河南省報業協會主席張建認為,媒體融合應該是一種開放式的融合,突破媒體的概念和局限,讓報紙不僅可以“讀”,還可以“視聽”“觸控”“娛樂”甚至在線交易,而不是簡單的相加,不是把網絡、紙媒簡單地捏在一起而產生的所謂新媒體形態,這種簡單的相加就是“強加”“硬加”﹔也不是用傳統的理念、傳統的手法、傳統的領導方式,利用一些新技術建立起來的所謂的新媒體,在理念、流程、思維等都不變的情況下,對表現的手法做一些調整,這種融合就是“生加”。這些融合都不是有機的融合,所以很多媒體在融合中都出現了貌合神離的情況。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陸地把融合看成是一系列的運動,“假如把媒介的這場運動比作物理運動的話,融合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我們要想融合必須打碎某種東西,把它變成很小的顆粒,也就是說要產生碰撞。現在媒體深度融合就來自於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從理念到內容,到服務方式的全方位的碰撞,這種碰撞既是一種技術的必然,也是市場發展、社會發展的必然”。

媒介的融合不僅是媒體機構的融合、技術的融合、人員的融合,或者是媒介形態的融合。應當把媒介當成一個產業鏈條來做,融合最重要的應該是媒介產業和其他產業的融合。陸地教授認為,今天的媒介產業要在每一個鏈條上都具有獨立的價值,就像銀杏樹一樣,樹干有樹干的價值,枝葉有枝葉的價值,要讓整個媒介的產業鏈實現每一個環節都具有獨立的價值。他說:“過去媒介產業有一個致命之處,那就是不管你的渠道有多好,你的設備有多好,假如你的內容不好,全盤否定。隻要內容不合老百姓的心意,前面所有的好全部一票否決。”如果每個產業鏈都有價值,那麼即使沒有內容,但這個渠道的價值仍然是存在的。我可以不傳播新聞,但是可以傳播政務信息或社會上的各種服務信息等。所以,媒介融合沒有終點,隻有起點,融合可以和其他很多產業,如文化產業、娛樂產業、信息產業,以及農業、工業等進行融合。融合不要局限在媒體與媒體之間、物和物之間,深層次的融合應該是產業的融合,人與人之間、人與媒體的融合。

四、媒體融合離不開平台和產品

“媒體融合不是跟風的,要根據自己的特點來融媒,把不同形態的媒體優勢結合起來,讓單一形態媒體的競爭力變為多媒體共同的競爭力,讓媒體的優勢得到充分體現。”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張舉璽認為,融媒體不是把相同形態媒體之間簡單地合並和整合,更不是把不同形態媒體簡單地合並與整合,任何媒體在融合之前,一定要搞清楚是在同一個形態媒體之間實現融合,還是在不同形態媒體之間開展融合,比如黑龍江、內蒙古、江蘇把廣電和報媒進行融合,但融合不到一起,現在又被迫分開。這種例子很多。所以,如果隻把媒體機構之間的撤並整合這個過程叫融媒體,就是大錯特錯了。

張舉璽說,現在的傳播方式多樣,圖文、圖表、動漫、音頻、視頻等,實現了內容從可讀到可看,從靜態到動態,從一個維面到多個維面的融合,形成不同讀者群的享受。所以融媒體最后的結果是不放過任何一個讀者,不放過任何一個受眾,這個目的達到了,主流媒體的引導力才能實現。

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楊萌芽也表示,融合發展千頭萬緒,歸根結底離不開平台和產品,在融媒體平台發展百舸爭流的當下,如何進一步打造現有平台和提升現有產品的用戶規模、用戶的活躍度,是當前融合發展需要思考的問題。他認為,要立足現有的平台,進一步強化跨部門、跨媒介、跨平台、跨區域的一體化組織策劃機制,提升現有平台的用戶規模、用戶的活躍度,打造全媒體、全維度、全時段的新聞信息生產與傳播鏈條,使新聞產品的生活與傳播從單一、單維、單向全媒向多維、互動轉變。構建與融合發展相適應的採編流程、發布體系和傳播矩陣,真正佔領新聞信息傳播的制高點。

鄭州師范學院傳播學院院長范紅娟認為,全媒體時代媒體不是越新越好,而是越全越好。在現在這樣一個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不僅媒體的界限在不斷地模糊,甚至各個行業、各個產業的邊界也在不斷地模糊。隻有模糊才能走向融合,而融合最終的方向就是全。

五、媒體融合中要處理好技術與人文的關系

智媒時代的到來,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虛擬現實、傳感器等先進技術大量運用到媒體融合中,引發了新聞生產活動的重大變革,也激起了人們對技術與人文關系的思考。

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丁柏銓教授認為,在智媒時代,不僅要做好新技術的運用和實踐,更應在技術的基礎上做好價值和文化的引領。

“媒體在融合的過程中面臨兩個任務。一個任務是要融媒,傳統媒體和新型媒體要深度融合。此外,還要融學,實現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融合,使技術得到人文社會科學的浸潤和支持。”丁柏銓教授說,單純依靠技術或者過分依賴技術,會讓新聞工作者很難把握好報道對象豐富的人文內涵。人文觀照體現在重視人、尊重人、關心人、愛護人、體貼人的立場和態度。即使技術再先進,新聞工作者在採訪當中依然要做到三個“親”,親自觀察、親耳傾聽、親身體驗。

親自觀察。記者通過自己的眼睛,以及其他感覺器官,去感受現場的場景,發現特色和值得抓取之處。這是生產高質量的新聞作品的重要前提。特別是要觀察人,包括觀察採訪對象、報道對象的表情神態,言談舉止,進而窺探其心理世界。

親耳傾聽。帶著機器人去傾聽當然也是可以做到的,但是總不如記者仔細去傾聽更有收獲。機器人聽人的話可以做得不錯,但是它在解讀採訪對象、報道對象話語當中的潛台詞方面,總是比不上經驗老到的記者。

親身體驗。沒有親身的體驗是寫不出出彩的新聞作品的。有一種採訪叫體驗式採訪,記者採訪什麼人,報道什麼人,就去體驗他的工作、他的生活、他的情感歷程等,我覺得這個是獲得特定情景當中的特殊體驗的工作方式,這樣的工作也難以交給機器人、交給技術去完成。

六、5G時代媒體深度融合的發展前景

隨著5G時代的全面來臨與深入推進,4G時代形成的媒體生態可能再一次被顛覆。5G產品及技術得到普及,就意味著一個萬物互聯的高速移動互聯時代的來臨。面對新一輪的技術革新,媒體融合的發展前景如何?

“在未來3到5年裡,5G將會全面地進入到我們的生活場景裡。5G的傳輸非常快,清晰度很高,不延遲,不卡頓,整個傳輸的過程非常順暢。信息的傳播將達到非常高的境界和狀態。”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張明新院長在座談會上一開始就給我們展示了5G時代媒體融合發展的前景。

張明新院長說,總書記在“1·25”講話裡提出了“四全”媒體,即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這是對未來媒體融合發展的基本判斷,是對5G應用背景下媒體融合發展總的格局、總的趨勢所做的方向性的判斷。

他認為,技術的發展將使傳播渠道和載體越來越符合人性,用戶在獲取信息的方式上也從圖文向視頻轉移,短視頻這種傳播方式會在生活中大大普及。這種方式是沉浸式的,隨時隨地,隻要需要,就可以處在一個相對比較真實的場景當中。在這種情況下,所謂的電視、報紙、雜志、廣播等將隻具有機構意義,媒體之間的界限不斷模糊消解,形態上殊途同歸,都匯聚到一個空前的數字媒體平台上,達到“你不是你,我不是我,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完美狀態。

他建議,主流媒體應結合自身定位和市場需求,重新確立短視頻在產品矩陣中的位置。同時,內容的分發也變得更為精准。媒體更加懂得用戶,也更加了解用戶的需求,向用戶推送的內容更加精准。全效媒體中的“效”就包含了這樣的意義。

七、媒體深度融合面臨創新難題

鄭州日報報業集團在2012年前,曾連續虧損15年,2013年提出了“宣傳全媒體、發展多元化”的發展戰略,從此結束虧損的歷史,開始盈利。到2016年,利潤就已突破1億元,鄭州日報報業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社長石大東說:“這得益於全媒體發展,得益於多元化發展。”

石大東認為,媒體融合,融是趨勢,合是方向。守正是基礎,創新是希望。媒體融合創新應該在大局和大勢中找到支撐點、突破點和發力點。從深度融合的實際出發,三個支持很重要。

第一,資金支持。希望各級黨委政府對媒體深融“扶上馬,送一程”,除把主流媒體的債務剝離,還要每年給報業廣電最少2億元的支持,連續支持5年,讓媒體集團在大合並磨合初期的五六年內能發展起來。放眼全國,已有不少城市這樣做,有的甚至10年前就已著手。第二,政策支持。一是給予人才引進政策,允許高規格引進新媒體人才﹔二是對各單位冗余人員的安置給予政策指導及支持﹔三是中央曾發文,要將一些公共資產、資源和相關文創產業的土地政策優先向主流媒體傾斜,增強其實力和盈利能力,通過上市與商業新媒體在同一競技場競爭,佔領輿論主陣地。第三,容錯支持。媒體融合是前無古人的事情,各級黨委政府應堅定支持本地媒體融合創新發展,對媒體的不是原則性的創新失誤給予寬容,實施容錯機制,為始終堅守正確導向和航向的傳媒大船保駕護航。

洛陽日報報業集團是河南省省轄市中首家經省政府批准組建的傳媒集團,連續兩屆蟬聯“河南省重點文化企業”,其綜合實力居河南省地市報業前茅和全國地市報業前列。洛陽日報報業集團黨委書記、社長、董事長張留東說:“洛陽日報媒體融合起步較早,1997年就建了自己的網站,比馬化騰創辦騰訊網還早得多,2006年開通手機新聞Web門戶網站,2008年在全省地市報中最早開通手機報,2010年組建全媒體中心,2011年在全省首家推出4D報紙,2015年又自主研發了掌上洛陽客戶端。目前報、網、端、微、屏多種平台綜合受眾超過1000萬,其中紙媒佔了100萬左右。”

雖然媒體融合一直不斷向縱深推進,但張留東卻無時無刻不感到焦慮。這種焦慮主要來自於“下一步該怎麼融”。首先,5G時代的到來,會給傳統媒體帶來什麼樣的新生態,之前很多工作會不會都被顛覆了?現在不好預測。其次,支撐媒體融合的體制創新非常關鍵,體制不創新,頂層設計不做好,簡單的“相加”“硬加”“生加”都貽害無窮。再次,媒體融合的物質支撐在哪裡?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這條路已經走了38年,現在遇到了很多問題,尤其是債務問題,還能不能走下去,需要打個問號。他期待中央級和省級的主流傳統媒體能夠在體制創新上探索出一條地市報可以學習的路。

項城作為河南省縣級融媒先鋒的代表,2018年6月,中宣部黃坤明部長來河南調研時,對項城融媒體中心給予了充分肯定。目前項城融媒體中心建設因為有財政的大力支持,目前運行良好。項城市融媒體中心總編輯田維林說:“目前項城融媒體中心已融合了報紙、雜志、廣播、電視,以及三微一端等八大平台。另外,還融合了政務部門的70家網站和42家微信公眾號,以及1080個微信工作群和戶外宣傳點,達到了統一管理、統一運行,關鍵時刻能夠統一發聲。對我們來說,媒體融合隻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隻有起點,沒有終點﹔隻有迭代升級,沒有最終目標,媒體融合一直在路上,我們就是在變與不變中擁抱未來。”

(作者單位:河南日報報業集團)

(責編:陳原原(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