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體時代,思想理論評論的新挑戰及其突破
有效的信息、精辟的洞見固然重要,但讓內容抵達受眾,才能真正產生影響力,滿足人們的需求。全媒體時代,科技是第一傳播力。不能再“埋著頭”寫作、 “仰著頭”傳播,要前瞻新技術、把握新技術,讓主流價值搭上新技術的快車,使主流聲音形成強大的傳播效果。
當下,微博、微信勢頭正勁,APP、小程序層出不窮,自媒體大量涌現,今日頭條、抖音短視頻等新型傳播平台強勢崛起。這些新技術新應用已經深刻影響和改變了信息傳播的模式和途徑。媒體格局、輿論生態、受眾對象、傳播技術都在發生深刻變化,互聯網正在媒體領域催發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在全媒體的新形勢下,黨刊的思想理論評論怎樣才能在“眾聲喧嘩”、海量信息中脫穎而出,佔領制高點呢?
全媒體時代對思想理論評論提出了新挑戰
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為8.02億,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7.88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人群的佔比為98.3%。由此可見,互聯網正成為最大的輿論場,智能手機上網成為網民的常態。有國外研究機構統計,智能手機用戶每人每天要看150次手機,除了8小時睡覺時間,平均每6分鐘看一次。對於年輕人,一部智能手機就可以獲取一切信息。這就是讀者是誰、在哪裡、怎麼樣獲取信息的現實。新現實新要求,讀者在哪裡,評論的觸角也應該伸向哪裡,著力點和落腳點就應該放在哪裡。
全媒體時代,信息海洋的邊界前所未有地擴展,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從未像今天這樣便捷與迅速,信息傳播也從未像今天這樣突破地理與時間限制呈現“及時性”與“全程性”,不同內容鋪天蓋地,各種信息排山倒海。有機構統計,如果將2013年產生的數據存儲到光盤上,把光盤均分成5堆,那麼,每一堆都可以從地球延伸至月球。信息爆炸、膨脹稀釋了有效信息,增加了有效信息的獲取成本。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的評論如何不被淹沒在信息的大海中,讓讀者找到、看到,並接受、閱讀呢?
全媒體時代,傳播主體與對象已經從自上而下“我說你聽”變為“人人都有麥克風”。微博、微信等新平台的普及,大量的信息、話題通過網絡迅速傳播、擴散和發酵,使得社會上不同的人都可借助移動互聯網表達意見訴求,帶來了話語權的均等化。這就要求評論從態度上,要注重平等溝通﹔在表達方式上,要樹立全媒體思維,注重互動交流。評論需要“接地氣、有溫度”,需要在路上的生動、在基層的親切、在現場的鮮活。
全媒體時代,是輿論格局大變革的時代,媒體技術的變革,不僅改變了傳播的方式和途徑,也重構了內容的新生態。微博要求有意思的短文字,微信要求圖文並茂的內容,抖音又熱了短視頻。黨刊的思想理論評論與報紙的新聞評論有所不同,思想性、理論性是其重要特點。從內容上講,本身就有點“曲高和寡”,從形式上看,一般相對比較長。在傳統媒體時代,或者說在慢節奏的時代,這都不是問題。而在碎片化閱讀和注意力成為稀缺資源的形勢下,深閱讀和長文章遇到了挑戰。這就要求評論的內容要適應傳播的新形式,順應互聯網發展大勢,勇於創新、勇於變革,推進理念、內容創新和傳播手段、傳播機制等全方位創新。
注重站位的高度、理論的厚度、觀點的銳度、思想的溫度
思想理論評論,是黨刊的旗手,在統一思想、凝聚力量中肩負著重要的使命。要始終高舉理論的旗幟,始終把宣傳闡釋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第一位的任務,作為最根本的政治要求。要完成好使命任務,就要像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的那樣:加強傳播手段和話語方式創新,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隻有創新,才能提高思想理論評論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黨刊姓黨。黨刊評論,高舉黨的創新理論的旗幟,提高政治站位是不可動搖的前提。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要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要始終與黨中央在思想政治行動上保持高度一致。要把黨的創新理論作為評論的靈魂,體現在每一篇評論中,貫穿評論工作始終。
作為思想理論評論,理論和觀點是核心競爭力。不管媒體形態怎麼發展、輿論格局怎樣變化,思想、觀點仍是評論最重要的品質。內容質量的高低,決定了評論傳播的深度與廣度,決定了評論的引導力與影響力。空喊政治口號,不論調門多高,都不會產生什麼正面影響力。要用理論講好政治,用觀點支撐宣傳。
要把握理論急難點。黨員干部迫切需要了解的,就應該是我們評論優先提供的,不能缺位、錯位,要抓好理論供給對理論需求的滿足。要把黨的創新理論學習好、消化吸收好,用這一科學理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引領社會思潮。要把准黨員干部思想理論需求的脈搏,有效對接需求,增強評論的針對性。
要解決思想理論難點。黨員干部在理論的哪些方面有困惑、在哪個問題上有思想疙瘩,評論就要在這些方面、問題上下功夫,著力解疑釋惑,解思想的扣子。在思想觀點上不能模棱兩可,要激濁揚清,堅定地把黨的創新理論觀點樹起來,對於錯誤觀點,要態度鮮明,敢於斗爭,敢於亮劍,有效引導社會思潮和社會輿論。
要抓住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點。如果評論脫離生活、不接地氣,同群眾、實際貼得不夠緊,就會空裡來、空裡去,不解決任何實際問題。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好作風,要敢於面對現實問題,能夠回答實踐難點,這樣,才能發揮黨的創新理論指引實踐的作用。
板著面孔說教、居高臨下灌輸,還是心貼心溝通、春風化雨滋潤,傳播效果肯定不同。評論要有思想的溫度,既要接天線,也要接地氣,要創新理論表達方式,研究不同讀者的習慣和特點,用讀者喜歡的概念、范疇、表述,把我們想講的和讀者想看的結合起來,把“陳情”和“說理”結合起來,以事實說服人,以形象打動人,以情感感染人,以道理影響人,把深刻的道理寓於讀者喜歡的載體中,使人想看愛看,看有所思,讀有所得﹔要適應網絡時代的需要,把握網絡傳播的新要求,學會“網言網語”﹔要適應理論大眾化的要求,學會理論話語的轉換,把深奧的理論道理用大眾的語言講清講透﹔要掌握群眾的語言,多用生動活潑的語言、多用老百姓容易接受的形式,讓理論真正落地生根,入腦入心。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宣傳思想干部要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這也是對評論員隊伍的要求。要邁開步子接地氣,讓黨刊評論有“泥土氣”的朴實,有“帶露珠”的清新,用思想影響思想,用溫度傳遞溫度。
緊跟科技發展,創新傳播手段,不斷擴大“主流聲音”的有效覆蓋
有效的信息、精辟的洞見固然重要,但隻有讓這些內容抵達受眾,才能真正產生影響力,滿足人們的需求。全媒體時代,科技是第一傳播力。不能再“埋著頭”寫作、“仰著頭”傳播,要前瞻新技術、把握新技術,讓主流價值搭上新技術的快車。在全媒體時代,媒體融合是大勢所趨,如果不利用新的傳播手段,你再標榜“主流聲音”,也不會形成主流傳播效果。黨刊媒體融合隻有邁出實質性的步伐,才能真正佔領傳播新高地。紙質刊物與網絡發展要融為一體、合而為一,實現“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新形態。
始終重視內容生產。內容永遠是根本,必須堅持內容為王,以內容優勢贏得發展優勢。但這樣的內容,必須從一開始就結合全媒體時代的傳播特點,寫出適合網絡傳播的評論產品,既要有思想理論的權威性,也要有內容與形式的創新性,評論隊伍要承擔起網上傳播的任務,做好評論的二次傳播,做到一篇評論、多個產品,形成主流聲音的有效覆蓋。
緊跟傳播技術前沿。更好地利用傳播新技術新手段,做好評論文字的轉化,有圖、有聲、有影,做到新手段不缺位、新陣地有聲音。
樹立時效觀念。全媒體時代,是即時傳播、同步傳播的時代,要讓我們的評論、我們的觀點插上新技術的翅膀,及時、有效傳播出去,在紛繁嘈雜的輿論場中發揮引領、主導作用,真正讓主流聲音佔領陣地,傳播好主流價值,讓黨的聲音成為時代最強音。
(作者系《求是》雜志社評論部主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