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戰線》>>2019年·第3期

加強“四力”建設 唱響時代“好聲音”

吳海龍 
2019年08月19日16:45 | 來源:人民網-新聞戰線
小字號
原標題:加強“四力”建設 唱響時代“好聲音”

內蒙古日報不斷創新傳播手段,推出了圖片類的“熱詞圖評”、音頻類的“穹廬下”等新媒體評論產品,還把評論部的記者送到大學,學習新媒體產品的制作技術,讓評論的表現形式更加多樣化。同時,積極借助黨報評論融合的力量,把更多本土評論推出去。

紛繁輿論場呼喚黃鐘大呂,眾聲喧嘩更需激濁揚清。不管媒體形態怎麼變、輿論格局怎樣變,思想仍是媒體最重要的品質,理性仍是時代最需要的力量。所以,能體現媒體思想導向的評論,始終是黨報最有力的武器。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宣傳思想干部要不斷掌握新知識、熟悉新領域、開拓新視野,增強本領能力,加強調查研究,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高強、求實創新、能打勝仗的宣傳思想工作隊伍。這也對黨報評論工作提出了要求。我們要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不斷增強“四力”,推出更多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評論作品,提高新聞輿論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不斷增強腳力,讓評論更接地氣、更有溫度

媒體圈裡有句老話,叫“新聞是跑出來的”,正所謂腳力到位,筆力方能雄健。評論也是如此。黨報的評論工作者同樣也需要深入基層、沉入一線,否則很容易“坐吃山空”,變成“空對空”,寫出來的評論不接地氣、缺少溫度,連自己都打動不了,更別說去打動讀者了。

“文生於情,情生於身之所歷。”在路上心中才會有時代,在基層心中才會有群眾,在現場心中才會有感動。寫出一篇接地氣、有溫度的評論作品,考驗的不只是“手上”的功夫,還有“腳下”的功夫。面對新情況新問題,要不惜腳力,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善於運用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隻有俯下身、沉下心、察實情,問計於民,拜人民為師,以基層為課堂,主流聲音才能更加響亮、更加深入人心。

2018年年初,內蒙古日報評論版開設《北疆觀察》專欄,就是立足本土實際,通過作者一線觀察和走訪,從問題入手,剖析原因,深入分析。所刊文章可讀性、針對性較強。《園區升級,“山路十八彎”》《把生態保護的“紅線”劃在心中》《融入生活是最好的傳承》等評論被多家媒體轉載。在新媒體發布后,也獲得了不錯的點擊量。

不斷增強眼力,更好契合現實國情、滿足受眾需求

近年來,隨著媒介傳播形式的變化,主流媒體有這樣一句調侃,那就是“受眾過了河,我們還在摸石頭”,很多時候都在“自說自話、自娛自樂”。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問題,根源就在於我們提供的產品和受眾的需求“產銷不對路”。

評論也存在這樣的問題。做到產銷對路,需要我們不斷增強眼力。這不僅是尋找評論選題的必要環節,也是培養新聞敏感的有效途徑。隻有做到善於觀察、見微知著,能從浩瀚的信息海洋中提取出獨到見解,才可能創作出讓人眼前一亮的評論精品。

不斷增強眼力,一方面要向上看,善觀大勢、善謀大事,既見人之所見,又能見人之未見,著力培育發現真善美的能力、發現正能量的能力,傳播好黨的主張﹔另一方面,要向下看,把握受眾的需求特點和變化,把握社會輿論關注焦點,把握現實利益訴求熱點,讓評論更符合傳播規律、更契合現實國情、更滿足受眾需求,進而實現“同頻共振”。

不斷增強腦力,打造思想觀點的核心競爭力

當前,媒體競爭在時間上分秒必奪,在空間上無孔不入,壟斷信息來源和發布渠道已經成為一項“不可能的任務”。黨報評論要在眾聲喧嘩中發出最強音、佔領制高點,必須始終保持思想的敏銳性和開放度,用深邃的思想來吸引人、感染人、影響人。

當前,不少評論觀點趨同,很多時候都是人雲亦雲,根本原因在於缺少獨立思考。獨立思考,貴在獨立,重在思考。當然,獨立思考不是說我們要各唱各的調,而是要在做好主流觀點傳播的大前提下,在思想和觀念的碰撞中激濁揚清。當前,各種評論浩如煙海、多如牛毛,但能脫穎而出的,都是那些有思考、有思想的作品。有了獨立的思考、深邃的思想,評論才具有穿透力和說服力,才會有更多的人傳看,讓更多的人依賴,達到給人啟迪、發人深省、予人新知的效果。

“塞北屏”署名文章,是近兩年來內蒙古日報精心打造的一個評論品牌。在自治區成立70周年、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2018年全國兩會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等重要時間節點,我們重磅推出了十幾篇“塞北屏”文章。文風清新,文字凝練,論証縝密,論據精當,得到了同行和讀者的一致好評。我們將繼續打造好這一品牌,進一步增強輿論引導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不斷增強筆力,創新話語方式和傳播手段

現在是“人人都有麥克風”,黨報評論雖然有著獨特的地位和影響力,拿著音量最大的金話筒,但輿論場上不是誰嗓門大誰就有話語權,也不是握著金話筒別人就一定會聽你說。

面對風雲激蕩的思想輿論場,黨報評論工作者必須不斷錘煉筆力,練就幾把“刷子”。現實中我們可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有些同志說起來頭頭是道、條理清晰,但寫出來的文章遠沒有說的那麼精彩,這就是筆力不足。多讀、多記、多寫、多練,才能把話講進人耳朵裡,把理說到人心裡。

面對日新月異的新媒體發展,還要加強話語方式和傳播手段的創新。一方面,要改進話語體系,拉近和讀者的距離,既不能居高臨下、盛氣凌人,動不動就擺出一幅教育人的樣子,更不能曲意迎合、刻意逢迎,靠聳人聽聞的標題和火爆的文字吸引人﹔另一方面,要創新傳播手段,用生動的形式、多樣的手段展示偉大的新時代,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多聲部的主流輿論傳播矩陣,讓廣大群眾喜歡聽、願意看、聽得懂、看得進。

近年來,內蒙古日報不斷創新傳播手段,圖片類的“熱詞圖評”、音頻類的“穹廬下”等新媒體評論產品,點擊量、轉載量都非常高。我們還把評論部的記者送到大學,學習新媒體產品的制作技術,讓評論的表現形式更加多樣化。同時,積極借助黨報評論融合的力量,把更多本土評論推出去。

邁開雙腳丈量大地、睜大雙眼洞察天下、開動腦筋獨立思考、練就妙筆書寫時代。每一位宣傳思想戰線工作者都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托,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不斷掌握新知識、熟悉新領域、開拓新視野、增強本領能力、加強調查研究,讓黨的聲音佔據輿論高地,使黨的方針政策深入人心,讓新聞報道更加有筋骨、有溫度、有正氣,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真正做到政治過硬、本領高強、求實創新、能打勝仗,不負時代的期望。

增強黨報評論工作者的“四力”,根本在於不斷加強黨對宣傳思想工作的全面領導,旗幟鮮明堅持黨媒姓黨。根本在於加強黨對宣傳思想工作的全面領導,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決維護習近平總書記在黨中央和全黨的核心地位,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牢牢把握正確政治方向﹔增強黨報評論工作者的“四力”,就要自覺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把握時代大勢,勇於創新變革,引領社會潮流,讓黨報評論更加接地氣、有溫度、有筋骨,服務好黨和國家事業全局。

發時代之先聲,黨報評論責無旁貸。各家黨報攜起手來,大有可為,也必將大有作為。希望今后,人民日報、各兄弟省市黨報以及新媒體之間加強合作,通過整合報道資源,信息共通、渠道共用、平台共享,推動評論生產方式與傳播方式升級,以團隊協作方式構筑“話語共同體”,唱響新時代“好聲音”。

(作者系內蒙古日報社總編輯)

(責編:徐銘遠(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