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報評論要追求“四度”
——以南方日報的評論實踐為例
評論承載的是思想、表達的是價值。黨報評論是輿論場上的主流聲音,在統一思想、凝聚力量方面發揮著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在眾聲喧嘩中發出最強音、佔領制高點,需要生產更多高質量的思想產品,用有高度、有深度、有溫度、有銳度的評論來吸引人、感染人、影響人。
“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把統一思想、凝聚力量作為宣傳思想工作的中心環節”,“自覺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對做好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
全媒體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是評論員。評論承載的是思想、表達的是價值,提升評論質量,以思想優勢贏得話語優勢,是做好新聞輿論工作的重要內容。黨報評論是輿論場上的主流聲音,在統一思想、凝聚力量方面一直發揮著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黨報評論要在眾聲喧嘩中發出最強音、佔領制高點,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需要生產更多高質量的思想產品,用有高度、有深度、有溫度、有銳度的評論來吸引人、感染人、影響人。
本文以南方日報的評論建設為例,分析探討黨報評論應有的“四度”。
“高度”體現定位
黨報評論承擔著舉旗定向的使命任務,這一定位決定其必須有“高度”。南方日報的辦報理念是“高度決定影響力”,始終旗幟鮮明地將“高度”作為辦報基本要求。
在評論實操過程中,這個“高度”就是要有大局意識,緊緊圍繞中心工作,時刻關注人民所思所想﹔就是要“站在天安門上想問題,走在珠江口邊找感覺”,始終站在火熱的一線,在關鍵節點、重要工作中及時發聲,力爭成為輿論場上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權威聲音。
社論和本報評論員文章最能體現“高度”。南方日報的《南方時論》是廣東新聞獎一等獎欄目,文章統一署名“南方日報評論員”,選題主要聚焦中央和廣東省委中心工作,緊跟國家大事和時事熱點,不僅是廣大黨員干部群眾學習領會中央和省委精神的重要平台,也是廣東省委宣傳、推進重大決策部署的主要抓手。像《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南粵大地落地生根》《找准新時代廣東工作的立足點和發力點》《舉全省之力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不折不扣落實中央巡視整改要求》等,便是體現黨報評論“高度”的代表性作品。
寫出有高度的黨報評論,必須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強調“政治家辦報”,原因就在於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是政治性、政策性很強的工作,從來不是單純的業務工作,講政治是第一位的。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要求的,新聞輿論單位領導班子和當家人要有很強的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不僅要做業務專家,而且要有政治家的頭腦,有政治眼光和政治智慧,善於從政治上看問題,善於把政治導向、政治要求體現到工作中去。
黨報作為黨委機關報,講政治永遠是第一位的。而評論作為高層次的新聞產品,提供的是觀點、看法,直接表達或反映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場。黨報評論的“高度”,首先體現的就是政治高度。隻有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堅持正確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幟鮮明,在重大原則問題上敢於發聲,才能寫出有高度的黨報評論,才能讓黨的主張成為時代最強音,筑牢全黨全社會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
寫出有高度的黨報評論,必須有國際視野。新聞有立場,但沒有國界。處在一個開放的全球化時代,中國與世界的聯系日益緊密,中國的新聞已是國際輿論場上的重要組成部分,評論也成為向全世界傳遞中國聲音的重要手段。因此,評論寫作要有開闊的國際視野。一方面,選題要關注國際熱點,特別是與中國緊密相關的議題﹔另一方面,寫作要有全球視角,不僅要考慮國內影響,也要考慮國際影響、重視國際傳播。南方日報不僅在《南方時論》欄目廣泛關注國家領導人重要活動,及時推出評論員文章,還創辦了《世界觀》欄目,聚焦國際熱點,對中國的國際主張進行重點評議,對一些國家和媒體的無端指責進行有力回擊。比如,《讓世界見証一個自信開放的中國》《共同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偉大進程》《美國對華貿易戰不應該也不可怕》《“一帶一路”不是中國版“馬歇爾計劃”》《炒作中國“銳實力”不懷好意》等評論,就鮮明體現了南方日報評論的國際視野,同時也是黨報評論“高度”的體現。
“深度”見証思想
全媒體時代,渠道可以改變,平台可以拓展,形式可以創新,但思想觀點的核心競爭力沒有改變,也不會改變。黨報評論要在輿論場上成為主流聲音,關鍵要寫出“深度”來,要在思想上有真知灼見。在黨報評論的深度上,人民日報的“任仲平”“宣言”“國紀平”等體現得尤為明顯,堪稱榜樣。
樹立品牌意識。《南方宏論》是南方日報的品牌欄目。其文章篇幅一般較長,而且議題宏大、觀點深刻、說理透徹、分析全面。比如,《論五大發展理念》是南方日報歷史上第一篇以整版篇幅刊發的萬字評論員文章,全面、系統、深入地論述了五大發展理念,產生了強烈社會反響,不僅獲得了廣東新聞獎特別獎,也成為廣東干部群眾學習新發展理念的重要參考。此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廣東實踐——寫在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繼續以排頭兵的擔當奮力前行》《為開創發展新境界提供重要思想保証》《牢記習總書記囑托 新起點上再創新局》《開啟金磚合作第二個“金色十年”》《以新的更大作為開創廣東工作新局面》等評論,也都寫出了深度,彰顯了厚度。
“同題作文”尤見功力。內容質量的高低,思想含量的多少,決定了評論傳播的深度與廣度,決定了評論的引導力與影響力。深度是黨報評論的重要特征,也是“網絡口水式”評論和“人雲亦雲式”評論永遠無法趕超的地方。一篇高質量的評論,必須能夠引導主流思想輿論,幫助讀者廓清模糊認識。評論工作者除了多讀書、多學習,還要多觀察、多思考,做好思想和觀點積累。
“腳下有泥,腦中才有料。”近些年,許多黨報都在大力推動評論員下基層,前往新聞現場,以便寫出更加飽滿、更有思想的評論來。人民日報推出《現場評論》欄目,從長江上的漁民到大壩上的義工,從繁忙的港口到美麗的田園,在“大江奔流——來自長江經濟帶的報道”主題採訪中,撰寫了30余篇鮮活的評論。南方日報也組織記者、評論員深入廣東各地開展深入調研,圍繞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工作提出的“四個走在全國前列”目標任務,撰寫了10余篇有評析深度與實踐厚度的評論。
在各類新媒體平台上,評論或帶有評論性質的文章多如牛毛,但有深度、有思想、有見地的文章並不多。不少自媒體作者,一味迎合網友閱讀興趣,多以一些缺乏邏輯思辨的言論販賣情感、煽動網民,盲目追求“10W+”的閱讀效果。此時尤需主流媒體特別是黨報及時刊發有深度的評論,正確引導輿論,唱響主流聲音。
“溫度”贏得民心
黨報評論很容易給人“冷冰冰”的感覺,甚至被批評“太過理性”“太過高大上”。這一定程度上為都市報評論和新媒體評論的崛起創造了機會。最近幾年,很多黨報評論開始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不僅要求思想上有真知灼見,也要求有真情實感,要用有“溫度”的評論贏得讀者的情感共鳴和信賴支持。
評論的“溫度”,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新聞媒體的人文高度。要想寫出有溫度的作品,最有效的方法是從社會關注的角度審視和理解新聞事件和當事人,找到與基層百姓需求相契合的評論視角,要對基層群眾懷有真摯情感,設身處地感受他們的所思所想。實踐証明,“在路上心中才會有時代,在基層心中才會有群眾,在現場心中才會有感動。”隻有把視角對准基層,讓觀點走進群眾心坎裡,才能彰顯評論的民生情懷和人文高度,才能發揮聚民心的社會作用。
當前,國內社會轉型加快與外部環境變化加劇相互交織,社會思想輿論日益多元多樣多變。面對復雜的輿論格局,黨報評論的選題要注意關注基層“小事件”,因為其背后往往藏有深層次的“大問題”,要通過剖析和解決這些“大問題”,不斷推動社會進步。
寫出有溫度的評論,既要有堅定的人民立場,也要有切身的基層體驗。“新聞的富礦在基層,評論的富礦也在基層。”深入基層不僅要“身入”,更要“心入”。評論是思想產品,實踐正是思想最深厚的土壤。隻有俯下身、沉下心,察實情、說實話、動真情,才能讓評論作品既有思想又有溫度。為了寫先進典型劉和添的人物系列評論,南方日報曾安排評論員下鄉一周,和新聞當事人共同生活,近距離體悟主人公的工作、人際關系、群眾評價等。《守護和諧需要帶著感情為百姓》《破除“本領恐慌”需要接地氣創新招》《實現中國夢需要千千萬萬“阿添古”》三篇評論,詮釋了一個讓人信服的典型形象。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這組報道和評論,榮獲廣東新聞獎一等獎。
“銳度”考驗水平
“銳度”也是質量高低的一個重要評價指標。它不僅是對文章思想觀點的評價,也是對作者文字水平的評價。一篇可讀、耐讀、悅讀的評論,應當有銳度:觀點透徹生動、邏輯一清二楚、語言簡潔有力、文風犀利辛辣。
時下,有些評論文章言不由衷、虛與委蛇、堆砌辭藻﹔有些短話長說、言之無物、添枝加葉﹔有些照搬照抄、鸚鵡學舌、雲遮霧罩。有人將其概括為“假、大、空”“長、泛、水”“僵、舊、硬”,猶如“新版”八股文。這些評論,讓人讀著不咸不淡,聽著不痛不痒,有啟發的東西少得可憐。這樣的評論是不合格的,也根本看不到一點評論應該有的銳度。
文為道而生。評論不是為評而評,既要講清楚道理,還要用觀點去引導輿情發展、推動問題解決。如果浮文掩要、委瑣繁碎,讓讀者不得其要,這樣的評論就失去了意義。南方日報在評論寫作上,一直強調銳度。特別是在關於熱點事件的評論上,體現得最為明顯。比如,就備受關注的炒房租問題,南方日報及時發表評論《警惕炒房勢力轉戰租房市場》,深入分析相關問題,明確表達批評觀點。此外,像《三文魚標准應從嚴不從寬》《公攤面積不能“難得糊涂”》《資源分配不是“贏者通吃”》《環境違法之事,政府部門豈可隨便“認可”》等,觀點鮮明,文辭犀利,不僅寫出了高度和深度,也寫出了溫度和銳度。
(作者系南方日報理論評論部主任助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