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戰線》>>2019年·第3期

開門辦評論 放大主流聲音

張洞若 萬吉彥 彭 雯
2019年08月20日13:49 | 來源:人民網-新聞戰線
小字號
原標題:開門辦評論 放大主流聲音

黨報評論的觸角,不僅要有敏銳度,而且要有精准度,不能“追星”式地沖動或被新聞熱點“牽著鼻子走”,甚至以偏概全、嘩眾取寵。隻有加強策劃意識,選好落腳點、找准突破口,議論深刻、把握有度,提出建設性意見,才能正確引導社會輿論。甘肅日報堅持“開門辦評論”,建立了一支具有較高水平的評論智庫團隊,為《隴上評論》注入了不竭的思想活力。

甘肅日報的新聞評論專欄《隴上評論》,榮獲第二十八屆中國新聞獎(2017年度)一等獎,這是繼評論文章獲第二十七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之后,甘肅日報評論再次獲得中國新聞專業的最高獎項。

作為評論版頭條,《隴上評論》以其獨特的聲音,與全國黨報評論一起唱響主旋律,發出了主流輿論的時代最強音。創辦6年來,始終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和輿論導向,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旗幟鮮明、頭腦清醒,在重大原則問題上敢於發聲﹔始終堅持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服務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闡釋好黨中央的方針政策和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發揮好風向標和定盤星作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和問題導向,針對經濟社會中的熱點、焦點和難點問題,及時有效引導,有力回應群眾關切,引導社會輿論﹔始終堅持新聞專業精神,努力提高評論的思想含量,以具有思想性、專業性和時效性的評論吸引人、感染人﹔始終堅持“開門辦評論”,壯大評論隊伍,借助外腦,提高思想的開放度﹔始終堅持融合發展,報網端微同頻共振,形成全方位立體式多聲部的傳播矩陣,讓主流聲音更響亮,擴大了黨報評論的引導力和影響力。

站位有高度,思想有深度,視野有廣度

作為表達思想、傳播價值的載體,評論在增強黨報引導力、影響力方面發揮著旗幟引領作用。甘肅日報社黨委高度重視評論工作,凡涉及重大主題的評論,主要領導必專門指導、確定選題、審閱稿件。我們著力在政治高度、思想深度、視野廣度上下功夫,既突出省級黨報的定位與功能,又彰顯自身特色與價值。

提升高度,增強黨報評論的引導力。舉旗定向,服務大局,是黨報評論的重要任務。完成好這一任務,必須提高政治站位、增強政治意識,牢牢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才能最大限度凝聚思想共識。

黨報評論的核心優勢,就在於站位高度。每逢重大事件、關鍵節點,《隴上評論》都及時發聲,第一時間搶佔輿論高地,並以正確的立場、觀點、態度,有力引導社會輿論走向。如針對推進新型城鎮化問題,《隴上評論》連續刊發了由曾獲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的資深評論員尚德琪撰寫的《新型城鎮化是人的生活的城鎮化》《鄉愁是我們共同的文化基因》《城鎮化並不意味著鄉村的消失》等3篇評論,直言一些地方在城鎮化過程中存在的“異質化”弊病。中央提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戰略舉措后,評論員張洞若及時撰寫了評論文章《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剖析農業供給側結構性問題,指出主要病症“在於資源要素的錯配扭曲”,主要病因“就是下放調控制度和市場運行機制的不健全、不完善”,同時對症下藥,提出改革的現實路徑。還有《綠色發展:全新的生態價值觀》《四個多推:指明改革的前進方向》《著力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構筑新時代的精神高地》等,都是站在全國大局來看甘肅,及時傳遞中央精神,深入解讀國家政策,積極助力甘肅發展,選題“高大上”,分析“接地氣”,既聯系實際闡釋理論,又針對問題解疑釋惑。

挖掘深度,增強黨報評論的說服力。“移動為先”的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面對眾聲喧嘩的輿論場,特別是在網絡繁蕪復雜的多元觀點沖擊下,黨報評論能否運籌制勝,關鍵在於思想的深度。隻有洞察時代發展的趨勢,准確研判新聞背后的價值,對新事物、新問題做出深刻分析,發他人未發之聲,明他人未明之理,才能更好地說服人、教育人,激發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鞏固共同奮斗的思想基礎。

《隴上評論》的定位,不同於一般的時評、快評、短評,多從小切口見大主題,側重以點帶面,講求透徹分析,重在內容的信息量,勝在觀點的含金量。評論《防止“痕跡管理”變為“痕跡主義”》指出了實際工作中“重痕跡、輕落實”的形式主義新變種,導致“說”與“做”兩層皮的現象,不僅有損黨和政府的公信力,也扭曲了新時代的干部作風。這些充滿著理性思考、透徹論述、生動表達的評論,把一些說不清、想不明的道理,通俗易懂、深入淺出地呈現出來,體現出《隴上評論》思想的深度。

拓展廣度,增強黨報評論的影響力。視野的廣度,決定了傳播的寬度。擴大思想的影響力,掌握輿論的主導權,黨報評論必須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廣泛關注社會熱點,及時回應群眾關切。近些年,《隴上評論》不斷豐富選題,全面改進文風,推出了一系列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評論文章。如《災后重建:一次機遇,一種考驗》《土地流轉,不能讓農民的權益流失》《戶籍改革,點亮美好夢想》《寬容失敗是對創新最大的支持》《垃圾分類,需要全社會參與》……這些文章,從多方面、多角度提煉選題,以鮮活的語言、生動的事例,對問題和現象進行剖析與闡釋,既飽含理性思辨,又透射民生情懷,充分激發讀者興趣,廣泛引發社會共鳴。

黨報評論的觸角,不僅要有敏銳度,而且要有精准度,不能“追星”式地沖動或被新聞熱點“牽著鼻子走”,甚至以偏概全、嘩眾取寵,隻有加強策劃意識,選好落腳點、找准突破口,議論深刻、把握有度,真正提出建設性意見,才能正確引導社會輿論。《隴上評論》注重議題設置,每周專門召開業務研討會,重點圍繞上級重視、社會關注、群眾熱議的熱點焦點,緊扣“利益交匯點、情感共鳴點、思想互通點”,分析捕捉具有代表性、傾向性、前瞻性的評論選題,拓寬了評論的視野,延伸了思想觸角。

把握政策,吃透題材,寫出高質量評論

《隴上評論》專欄刊發的評論文章,既准確把握黨的方針政策,又針對社會現實問題,闡釋政策,直面問題,擺出事實,講好道理,體現了較高的評論質量和引導水平。在《隴上評論》專欄的創辦實踐中,我們體會到,要寫好新聞評論,必須具備以下專業素養:

准確把握中央大政方針和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評論必須扎根深厚的理論土壤,深刻把握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隴上評論》所刊發的文章,大多圍繞重大決策部署展開,具有很強的政策性。寫好政策性評論,必須准確把握黨的思想理論和政策方針,把握有關的法律法規。不但要把握靜態的政策法規,還要把握其動態變化,熟悉其來龍去脈、最新變化、未來走向等。因為政策是變化的,而新聞評論必須根據最新政策方針進行闡釋、分析、論証和說明。有時候,還要對為什麼有這樣的新變化、這種新變化有什麼重要意義等,迅速地做出評論分析。顯然,如果對大政方針隻知其一不知其二,或隻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是寫不好一篇有價值的政策性評論的。

政策性評論當然並不意味著隻能解讀、闡釋和論証現有的方針、政策、法律和法規。有些話題來自現實問題,可能並不是明確針對某個具體的政策,有些問題尚無明確的政策或法律規定,屬於政策或法律的空白。但是現實提出了問題,人們對此類問題感興趣、有期待,希望黨報評論予以關注或回應,評論當然也應該做出回應。所以,提出符合黨和政府大政方針的政策性建議,供黨和政府決策參考,也是黨報評論的職責之一,而能夠提出有價值建言的前提,就是對現有政策的精准掌握。

對題材涉及的相關背景和形勢要了然於胸。一個經濟題材評論員,如果隻了解經濟政策和法規,而不了解經濟環境和經濟形勢,那就寫不好經濟評論。資深評論員梁發芾,十多年來一直關注政府與市場的關系、財政與稅收、社會保障和社會救助等問題。當中央做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決定時,他基於長期對這一領域相關政策及問題的研究和了解,從政府與市場關系入手,找到了很好的切入點,及時撰寫了《供給側改革需加減法並舉》,這篇評論舉重若輕、高屋建瓴地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大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獲得第二十七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

相關領域的知識和理論亦不可或缺。評論員不能成為“萬金油”,如果什麼領域哪個行業都去評論,都去涉獵,都是蜻蜓點水,淺嘗輒止,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外行看了得不到啟發,內行看了卻要笑話。《隴上評論》力求做到所寫所編評論達到專業水准,雖然不要求評論員成為某領域或行業的專家(當然能夠成為專家則更好),但一定要對題材涉及的領域或行業有充分了解,這樣才會看得更准、更遠。

《隴上評論》專欄參評中國新聞獎報送的代表作、由資深評論員梁發芾撰寫的《解決社會主要矛盾要做大蛋糕分好蛋糕》一文,是黨的十九大閉幕后一個月發表的。這篇評論針對黨的十九大報告做出的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重大判斷,用通俗的“做蛋糕”和“分蛋糕”比喻來進行分析和解讀,提出“發展不充分,說明我們的蛋糕做得還不夠大,不夠人民充分享用﹔發展不平衡,說明我們的蛋糕分配得還不夠好,有的人分到的太多而有的人分到的太少。所以,解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既要做大蛋糕也要分好蛋糕。”文章中涉及政治學、財政學、經濟學、社會學等重要的知識和理論,如果沒有平時的積累,沒有對這些專業知識的研究,對這樣一個宏大主題,是不可能在短短一千多字的文章中得到清晰論証的。

“開門辦評論”,提高思想活躍度和開放度

刊發選題多樣、題材廣泛、評析專業的評論,離不開多元化、專業化的寫作隊伍支撐。《隴上評論》之所以辦出了影響力,得到讀者的廣泛認可,得到業界的充分肯定,一個重要經驗,是我們堅持“開門辦評論”,建立了一支包括社會各層面人士的具有較高水平的評論智庫團隊,為《隴上評論》注入了不竭的思想活力。“開門辦報”是黨報的優良傳統,《隴上評論》創辦之初,就堅持開門辦評論,著手打造一支高端的作者隊伍。甘肅日報評論版創辦時,評論部隻有5名採編人員。我們意識到,如果《隴上評論》的每期專欄文章都由本部門人員撰寫,囿於精力和知識結構、儲備,長期下去,必然會出現疲於應付、觀點同化、稿件質量難以突破的現象。把《隴上評論》辦出水平,必須堅持“開門辦評論”,充分動員社會資源,廣開社會觀點表達的渠道,使黨報評論的內容更豐富,觀點更多元,從而有利於廣泛凝聚共識、凝聚智慧、凝聚力量。

為了穩定和壯大評論隊伍,甘肅日報社建立了特約評論員制度。我們主動和社科機構、高等院校和省各廳局單位聯系,讓他們推薦合適的人員,聘為甘肅日報的特約評論員。同時,我們也通過多種渠道,在多個行業挖掘了一批政治素質高、熱愛評論寫作的讀者,通過考察,納入特約評論員隊伍。我們的特約評論員隊伍,既有社科理論界資深專家學者,也有機關單位領導干部,既有政策的制定者,也有基層一線的實踐者,實現了人員構成的多層次多元化。

特約評論員隊伍,增強了《隴上評論》題材的多樣性和思想的開放度。《隴上評論》刊發的文章緊扣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針對現實問題,從多種角度、不同層面作出實踐回答、表達真知灼見、提出誠摯建言。特約評論員、原甘肅省委黨校常務副校長范鵬,在調研中發現一些領導干部遇到問題向后縮、碰到困難繞著走,專門撰寫了《敢擔當 重實干》一文,嚴厲批評這種“要權不要責、用權不負責”的懶政行為,有讀者感言:“一針見血,直指陳弊,讀來讓人警醒。”特約評論員、高台縣基層文化工作者、扶貧干部蔡軍,在工作中發現一些貧困戶“等靠要”思想嚴重,在《精准扶貧勿忘精神扶貧》一文中,他呼吁,對於把“扶貧羊吃了”的貧困戶,當務之急是在改變他們思想上下功夫,引起不少扶貧干部的共鳴。

報網端微同頻共振,放大主流聲音

在堅守黨報輿論陣地的同時,積極轉戰新媒體主戰場,報網微端同頻共振,推動形成全方位多渠道多聲部的主流聲音傳播矩陣,使《隴上評論》的傳播從單一渠道轉向多元平台,使主流聲音更響亮、傳播范圍更廣。

在報與“網”的融合中,2016年甘肅日報評論部與每日甘肅網合作上線“理論甘肅”頻道,《隴上評論》專欄一經見報,網站與頻道採取“雙首頁”推送方式進行重點推送,實現了黨報評論網上發聲。

在報與“微”的融合中,評論部及時推出甘肅日報“觀點”微信公眾號,採取“先微后報”的方式,重點推送《隴上評論》等一批極具自媒體風格的微信公眾號評論,實現了《隴上評論》在移動端的生動呈現、精准推送、良性互動,收獲了不少閱讀量。

在報與“端”的融合中,隨著“新甘肅”客戶端的上線、“新觀點”頻道的推出,評論部“端、微、網、報”媒體融合平台至此全部打通,《隴上評論》的發布平台與傳播渠道更加多元,助力其引導水平和傳播效果的全面提升。

在媒體融合的浪潮中,我們將始終堅守初心,站穩立場,當好主力軍的先鋒隊,堅持以傳播有思想的正能量聲音為追求,繼續辦好《隴上評論》這一中國新聞名專欄。

(作者均系甘肅日報社評論部評論員)

(責編:徐銘遠(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