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300余位中外出版人聚首2019北京出版高峰會議

尹琨
2019年08月21日13:40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300余位中外出版人聚首2019北京出版高峰會議以新業態告別傳統“做書”時代

  8月20日上午,北京初秋的一場雨沒有擋住300余位中外出版人對話交流的熱情。2019北京出版高峰會議在釣魚台國賓館如約而至。作為一年一度的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的重磅活動之一,今年論壇聚焦“內容的品質與傳播”,9位中外演講人的精彩觀點,彰顯了他們對高質量內容及傳播方式創新的追求。

  優質內容的指數型傳播

  “時代呼喚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中國文化品牌,這也是出版業未來更大發展的重大機遇。”會上,中信出版集團董事長王斌點出了內容品質對出版業的重要性,引發了與會人士的共鳴。

  王斌表示,歷史與現實、國家與個體、傳承與創新,在急劇變化的舞台上相遇,勢必激發出強大的市場活力和豐沛的創作力,這對出版業來說,是值得品味和書寫的時刻,我們理應去展現宏偉時代的精神,用經典作品提升文化自信,為國家發展注入鮮活的文化力量。

  對中國文化與意象的書寫與表達,被《三聯生活周刊》做到一種“極致”。《三聯生活周刊》主編李鴻谷的講述,道出了一本期刊對優質內容的執著。

  “我們提出的一個口號是‘一本雜志和他倡導的生活’,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們並沒有真正實現倡導生活。”李鴻谷坦言。直至一篇名為《普洱、龍井、鐵觀音原產地調查:茶葉極限》的“封面故事”問世,《三聯生活周刊》開始探索用田野調查的手段,破解用文字倡導生活的方法。在這之后,《三聯生活周刊》又連續調查了紅茶、綠茶、功夫茶,一共做了10期關於茶的“封面故事”。在李鴻谷看來,田野調查通向的是人,是一種中國精神。

  講好中國故事,體現著出版人對高品質內容的堅守。從傳播的角度來看,優質內容無疑擁有無可取代的傳播優勢。成立於2015年的樊登讀書會在內容傳播領域擁有“發言權”。依托2100多萬注冊用戶,樊登讀書會曾將一本原本印量隻有5000冊的圖書提升到幾十萬冊的銷量。而這背后,依賴的是用戶“口耳相傳”的指數型傳播。

  “指數型傳播的原理就是第一次發展的結果要成為第二次發展的基礎。”樊登表示,內容本身足夠好,就能實現指數型傳播。“內容足夠好的標准是什麼?隻有這個內容讓對方感動,給對方生活帶來沖擊和改變,每一個閱讀它的人受到了深深的震撼與啟迪,這時候他才會不遺余力地跟身邊的人說這本書你一定要看。”樊登進一步說道。

  5G技術助力富媒體傳播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沈陽以“大數據和新媒體的新發展”為題帶來的演講,雖然“跨界”,但也為與會出版人帶來新的思考。

  “網絡已經成為當今十分重要的交流方式。對於賣一本書來說,重要的是能不能把人連接起來。”沈陽表示,他甚至提出每一個東西都可以有一個二維碼,掃描的時候就能連接上這個物品,實現了人與物的永久性連接。

  人與書、書與書的連接,在5G時代值得期待。中國聯通網絡技術研究院院長張涌表示,5G大帶寬、多連接、低時延的關鍵技術特征,將給閱讀與出版帶來新的促進。

  “5G時代的數字閱讀有三個特征,首先是全連通:人人讀書、人書互動、萬書互聯、紙電融合﹔然后是新可視:移動雲閱讀帶來新體驗,虛擬現實技術帶來新的閱讀視角﹔最后是大智能:智能閱讀設備按需聯動,雲網一體服務閱讀全產業。”張涌談道。

  從服務出版的角度,張涌認為,對於傳統出版來說,運用5G的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幫助內容編纂,並自動化生成內容、碎片化呈現內容。人工智能同時還可以進行內容的基礎性審核,並輔助人工終審。在內容分發環節,5G可以快速實現點對點、個性化、精細化的推送,為出版社提供用戶畫像和讀者反饋。此外,未來的出版不僅是平面的,更會是立體的、動態的。

  “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是文化產業的大趨勢。”王斌同樣表示,出版是個古老的行業,過去的經驗是“做書”,當下的經驗是用堅實的文本內容迎接變化。文本內容與新的媒介互相激發和促進,將以新的業態告別傳統的“做書”時代。

  智能時代開啟了技術與內容共生的新階段。對於出版新業態,王斌的認知是,內容不再孤立,作者不再是單一作品的主角,圖書產品不再是唯一的業務單元。可以生成音頻、視頻或其他傳播方式的文本將成為出版的核心。“從印刷機時代到數據和網絡時代,我們從事的將是文本產業,而非傳統的圖書產業。”王斌談道。

  服務意識提升傳播價值

  “出版社在採用新技術的同時,要更關注能給消費者帶來什麼價值。”泰勒弗朗西斯集團圖書總裁貝謹立的觀點直奔主題:高品質內容更需要高效的傳播。高效傳播的前提是要樹立用戶思維。

  貝謹立提出,傳播不僅是物理空間的傳播,更要吸取信息,並通過各種方式把信息轉化成知識,這就需要出版商從中為用戶創造價值。“內容的傳播不只是簡單地把內容生產出來帶到市場,而是要以用戶為中心,實現與作者、出版商之間可持續的良性互動。”貝謹立認為,出版商要提供的是一種服務,一種與用戶間更加長期的關系,要作為催化劑催化出更多優質內容,並被用戶所喜歡。

  在擁有200年歷史的泰勒弗朗西斯集團,目前為用戶提供的服務之一是用機器學習的方式抓取數字化內容的關鍵詞,便於用戶的搜尋和查詢。與之類似,愛思唯爾也在如何利用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和搜索引擎優化、提高內容的可發現性,並吸引新用戶上展開積極探索。

  為此,愛思唯爾打造了“主題頁面”產品。其中一個功能是用戶在輸入要搜索的問題之后,能夠直接找到答案。如果其中的概念出現在某些學術期刊上,還會直接顯示期刊的鏈接,通過點擊就能訪問期刊上關於這一條的內容。據愛思唯爾科研參考解決方案產品副總裁戴博文介紹,用戶對這一功能表示認可,在最近的一年半裡,愛思唯爾平台每月有25%的流量由“主題頁面”帶來。

  與愛思唯爾面向專業受眾開發的功能有所不同,在施普林格·自然集團,許多期刊面向大眾出版。在施普林格·自然集團大中華區總裁安諾杰看來,創作者與出版商為用戶提供的服務在於如何講好故事。

  “在創作故事時,要確保與人的生活有很高的相關性,要覺得主題有意思,要有相應的新聞價值,要有畫面感和人文溫度。當然,名人效應也很重要。”安諾杰說道。圍繞講好科學故事的幾個原則,他同時提出,要關注受眾是誰,掌握他們的知識水平,並用正確的語言與恰當的方式與受眾進行溝通,為受眾提供必要而非冗余的信息。找到合適的傳播平台,並在傳播中給用戶一個很好的記憶點。

  會上最后發言的是世哲出版集團亞太區總裁羅莎莉亞。作為關注教育學術的業務負責人,她認為,出版商必須要找到更為精准的內容傳播方式,讓內容為科研與教學賦能。她展示了與世哲出版集團保持合作關系的大學,並從服務用戶的角度提出:“我們與合作伙伴合作時,要先了解他們需要什麼,我們怎樣幫助他們來獲得這些內容。出版商的角色更像是一個推動者,幫助他們把事情做得更好。”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