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體背景下民族地區重大主題報道的創新實踐
——以內蒙古主流媒體脫貧攻堅報道為例
內蒙古處於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是國家扶貧政策實施的重點地區。在扶貧攻堅報道中,當地主流媒體認真承擔宣傳報道責任,創新方法手段,積極打造多聲部、一體化全媒體報道格局,取得了良好傳播效果,發揮了解讀政策、引導輿論的重要作用,為民族地區做好融媒體背景下的扶貧攻堅重大主題報道提供了有益啟示。
融媒體背景 民族地區 扶貧攻堅 創新實踐
重大主題報道是媒體圍繞黨委政府重大決策、戰略部署和社會熱點等策劃的正面宣傳報道,一直以來都是主流媒體的報道重點。媒體融合背景下,重大主題報道是主流媒體創新傳播的“命題考試”。如何答好這道“題”,保証及時、績優,需要各級媒體深入研究、不斷探索。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持續向貧困宣戰。2015年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印發《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脫貧攻堅”成為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重大政治任務,也成為各級主流媒體的重大報道主題。內蒙古自治區是邊疆民族地區,是國家扶貧政策實施的重點地區。內蒙古主流媒體認真承擔宣傳報道責任,創新宣傳報道方法手段,打造多聲部、一體化全媒體報道格局,發揮了解讀政策、引導輿論的重要作用,提升了主流媒體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取得了良好傳播效果。
總體特征
蒙漢文媒體合力發聲,信息覆蓋各民族受眾
內蒙古報刊以蒙漢兩種文字出版,廣播電視以蒙漢兩種語言播出。當地主流媒體在進行重大主題報道時,一貫堅持蒙古語媒體與漢語媒體同步發聲、政策宣傳覆蓋蒙漢等各民族群眾的原則,立足地域特色,深入挖掘地方特點,蒙文與漢文媒體同步推進。
在脫貧攻堅主題報道中,蒙文媒體的系列報道,包括內蒙古日報蒙古文版、內蒙古廣播電視台的蒙古語廣播等,在共同的主題策劃下,形成蒙漢媒體聯合陣營,形成了雙語報道態勢。內蒙古地廣人稀,尤其在許多偏遠的牧區,蒙古族群眾的漢語水平不高,信息接收的手段也比較落后。特別是那些需要脫貧政策幫扶的蒙古族群眾,如果沒有蒙古語媒體,就可能處於信息接收的盲區。蒙古文媒體的系列脫貧攻堅報道極大彌補了受眾接收國家政策的空白點,對於提升脫貧攻堅重大主題報道的傳播效果具有重要意義。
傳統媒體成為主要陣地,新興媒體助力傳播
脫貧攻堅報道中,傳統主流媒體成為報道的主要陣地,以大量原創性報道發揮了輿論引領作用﹔新興媒體的參與,則通過二次傳播進一步擴大了信息的覆蓋范圍,延展了傳播半徑。
在政策解讀方面,傳統媒體的屬性與重大主題更為契合,相較於新興媒體有更高的受眾認可度,在政策解讀方面更具權威性和話語權。脫貧攻堅作為國家重大方略,本質上就是由諸多幫扶政策構成的。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提出精准扶貧后,各省市自治區推出了因地制宜的脫貧舉措,政策解讀類報道驟增,傳統媒體的權威性使其在脫貧攻堅報道中更具優勢。
在報道策劃方面,傳統媒體率先發聲,新興媒體據此基調進行衍生內容的創新生產。創新傳播方式、增加傳播平台都是有效路徑。
在受眾參與和時效性方面,有些脫貧攻堅主題報道對時效性的要求不是很高,相較於新興媒體追逐熱點或突發事件的內容傾向,傳統媒體更適宜作為脫貧攻堅報道的主要傳播平台。
內蒙古主流媒體在脫貧攻堅報道中表現不俗。內蒙古日報、內蒙古廣播電視台立足“兩微一端”以及內蒙古新聞網,結合民族特點與地域特色,“報”“網”同步推進的結果,也是多平台助力傳播,在發揮傳統媒體內容優勢的基礎上,“融”化表達、二次分發的結果。通過全方位多層次的傳播格局,實現了無死角、全覆蓋。
脫貧主題常態化報道,熱點專題疊加傳播
內蒙古主流媒體的脫貧攻堅報道呈現日常化、常態化特點,同時,抓住時政熱點,將相關主題疊加報道,取得了良好傳播效果。
脫貧攻堅報道呈現出常態化特點。2018年1月1日至12月10日,內蒙古日報共刊登脫貧攻堅相關報道622篇,日均1.81篇。內蒙古日報微信公眾號的《新聞早點到》欄目全年共發布脫貧攻堅類新聞報道28次,同時轉載推送長篇文章,推送頻率為日均0.71篇。內蒙古日報官方微博參與社會熱點#領航中國#、#奮斗在一線#、#打贏精准脫貧攻堅戰 奮斗在一線#等話題,同時作為話題發起者,輸出帶有內蒙古地域特色的微博內容,如#脫貧攻堅看內蒙#,調動受眾參與討論,增強受眾與信息關聯度,提升了傳播效果。
脫貧攻堅報道與其它社會熱點相互疊加。全國兩會、十九大等時段是國家政策和法律法規出台的高頻階段,時政熱點較為集中。內蒙古主流媒體將這些時政熱點與脫貧攻堅報道有機融合,更好回應了受眾的信息需求,深化了脫貧攻堅報道,吸引了受眾更多注意力。
報道對象全面廣泛,涵蓋脫貧工作各方面
脫貧攻堅報道的對象較為廣泛,主要集中在政府、基層、企業和貧困戶等幾類主體上。
政府,主要指政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報道內容主要是扶貧會議召開、政策的發布情況及權威解讀等。以內蒙古日報為例,政策解讀類新聞、會議報道、領導干部視察等新聞佔據媒體報道的主體。
基層,作為扶貧重點,報道對象集中在兩類主體上,一類是基層干部,一類是帶領群眾致富的先進典型。2018年7月19日,內蒙古日報脫貧攻堅特刊刊登扶貧干部日記《當好農牧民的“兒子”》,從基層干部的親身體會入手,講述一個個有溫度的扶貧故事﹔2018年11月6日,人物通訊《劉濤:青春在帶領鄉親脫貧致富中閃光》,以東勝區罕台鎮九成功村大學畢業生帶領鄉親自主創業脫貧的事跡,激發貧困主體的內生動力,貼近受眾心理,便於政策宣傳。
企業,也是脫貧攻堅的主力,是媒體報道的另一主體。如2018年2月8日刊登的《鄂溫克旗產業扶貧實現貧困群眾穩定增收》、5月27日刊登的《首府72家龍頭企業帶動2737人脫貧》、7月5日刊登的《國網蒙東電力:服務光伏扶貧項目 農牧民共享陽光紅利》等,介紹的都是企業助力脫貧的案例。
貧困戶,作為受扶助的個體,也是媒體報道的重點,他們脫貧致富的故事都很有代表性。如2018年5月23日刊登的《五保戶閆擋柱脫貧記》、8月23日刊登的《靠自己的雙手脫貧,挺踏實!》等,介紹的都是貧困戶脫貧的典型案例。
成功經驗
內蒙古主流媒體脫貧攻堅報道取得良好傳播效果,與精心的組織策劃、及時的跟進報道、權威的政策解讀、豐富的表達手段、靈活的傳播方式密切相關。內蒙古日報、內蒙古廣播電視台緊緊圍繞脫貧攻堅中心工作,在報道策劃中突出區域特色,不斷精進報道內容,創新表達手法,全媒體輸出內容產品。
靈活運用各種文體,增強新聞報道感染力
消息,是脫貧攻堅報道中最主要的、運用最多的新聞文體。對自治區政府召開的脫貧攻堅會議、國家發布的重要政策、地方簽訂的扶貧協議等內容,都以消息形式進行實時報道。因其時效性強、內容涵蓋廣,成為脫貧攻堅報道採用的主要文體。
新聞專訪,在脫貧攻堅報道中運用較多,是對特定人物和事件進行專題性現場訪問之后所寫的報道。內蒙古日報積極聯系政府官員和專家學者,對扶貧政策進行權威解讀。如2018年1月7日扶貧特刊連載的《聚焦深度貧困 精准持續發力——訪自治區扶貧辦黨組書記麼永波》、1月10日刊登的《精准施策產業帶動全力打贏脫貧攻堅戰——三位縣委書記共話脫貧策》等。
通訊,對事件的報道比消息更完整、翔實、深入、生動,是一種更適合講述脫貧攻堅故事的報道文體。以通訊為主要體裁的脫貧攻堅報道,從更深層次挖掘脫貧成功的原因及啟示,兼具溫度與深度,作品感染力十足。如2018年2月6日刊登的《“這是我想要的幸福生活”——固陽縣決戰扶貧攻堅紀實》,選取典型事例,生動講述從家庭到村落再到整個縣域的脫貧故事,讓讀者可以更深入了解國家扶貧政策。3月28日刊登的《一把小笤帚 “掃”出脫貧路》、4月27日刊登的《“繡”出脫貧攻堅新畫卷》、5月31日刊登的《“小車間”孕育脫貧“大夢想”》等,也都通過故事性講述,提升了吸引力和影響力。
新聞評論,是一種有著鮮明針對性和指導性的論說文體,在為受眾提供觀點的基礎上,幫助理解脫貧攻堅的成就和意義,深化受眾認識和理解。如2018年1月2日刊登的《脫貧攻堅需要我們攜手前行》、5月21日刊登的《思想脫貧才能真正脫貧》、9月14日刊登的《脫貧攻堅的動人故事——讀馬平中篇小說〈高腔〉》等,精到分析,精准闡釋,充滿思辨性和啟發性。
內蒙古日報在脫貧攻堅報道中還運用了報告文學、採訪手記、日記等體裁,都取得了良好傳播效果。
抓住重要報道契機,在關鍵節點引導輿論
脫貧攻堅報道必須牢牢把握住傳播的關鍵期。2014年8月1日,國務院決定將每年10月17日設立為“扶貧日”,具體活動由扶貧辦同有關部門共同組織實施。這是繼續向貧困宣戰的一個重要舉措,也是廣泛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扶貧開發的一項重要制度安排。對新聞媒體而言,“扶貧日”是一個重要報道契機,有利於突破常規報道思路。
去年,內蒙古日報微信公眾號的脫貧攻堅內容推送集中在1∼10月,1月是新年重點專題報道時段,習近平總書記在新年賀詞中多次提到脫貧攻堅、精准扶貧,且正值巡視組視察內蒙古時期,多項巡查監督結果出爐。在這個階段,微信公眾號的脫貧攻堅主題報道達到一個峰值。
靈活版面安排,注重固定化與多樣化原則
版面分布多樣化。內蒙古日報共有12版,在2018年全年報道中,脫貧攻堅報道在所有版面均有體現,不隻側重於政策宣傳,還注重從社會、民生、文化等多方面進行全方位報道,多維度、多層次探尋表達內容,取得立體化傳播效果。
版面位置相對固定化。2018年,內蒙古日報在各版刊登的脫貧攻堅報道以頭版及2版所佔比重最大。這體現了報社對脫貧攻堅相關報道的重視,也是取得較好傳播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
靈活運用專版專刊專欄等形式。專版將圖片與文字組合,給予受眾更優的視覺與閱讀體驗。如2018年7月7日5版,從《我區烏蘭牧騎參與脫貧攻堅》到《“前借后獎”扶貧模式真牛!》再到短評文章《精准定位 推進產業扶貧》、地方脫貧先進經驗報道《阿左旗奏響產業扶貧“三部曲”》等,形成了報道強勢。內蒙古日報主辦的“內蒙古”APP專門開設脫貧攻堅專題,匯集紙媒、微博、微信公眾平台上重要文章,形成了新聞的集萃。內蒙古廣播電視台在收看人數最多、受眾覆蓋面最廣的《內蒙古新聞聯播》開辟專欄,講述脫貧致富故事,社會反響良好。
不足之處
報道議題單一化、集中化
內蒙古地區主流媒體脫貧攻堅報道的內容更多關注領導和楷模的聲音,議題不夠豐富立體。脫貧攻堅關乎普通百姓日常生活,報道議題不應僅僅關注高層聲音,或者將扶貧干部、先進群眾英模化,應該切實關注基層群眾,走進百姓心裡,報道角度也不限於政策解讀,還可以涉及多個領域。
內蒙古日報等主流媒體最大的優勢在於它的公信力和權威性,但議題集中於政府和政策,報道形式較為嚴肅,模式固定刻板,內容集中在會議新聞、領導講話等方面,主要以政策解讀為主。在內容選擇方面,來自基層群眾的聲音略顯不足,對脫貧工作的“新方案”和“硬辦法”介紹不夠﹔在角度選擇方面,對扶貧干部的辛苦付出報道多,對“造血式扶貧”的具體辦法報道少。隻有通過記者駐村蹲點、深入採訪,才能進一步豐富報道議題,發現更多鮮活的脫貧事跡和典型,生動真實講好扶貧故事。
報道內容同質化、冗雜化
內蒙古主流媒體在深耕地方特色方面表現較為突出,但在內容選擇方面,仍存在信息同質、冗雜等問題。內蒙古新聞網作為地方重點新聞網站,是脫貧攻堅報道的重要宣傳陣地,推出的《內蒙古脫貧攻堅戰圖》專題是一大亮點,但基本是對盟、市級媒體新聞報道的轉載,雷同、重復的內容較多,網絡平台的傳播優勢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報道對象片面化、標簽化
脫貧攻堅報道中,貧困地區和困難群眾經常以弱勢群體的形象出現,一不小心就會被片面化、標簽化。脫貧攻堅是國家戰略和執政根本,要讓扶貧對象感受到來自社會的關切和溫暖。另一方面,脫貧攻堅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不會一蹴而就、一帆風順。真實反映工作的困難能使脫貧故事更有溫度、更真實感人。隻談成就不提困難、隻列數字不見故事的片面化報道,很難得到受眾認同,更談不上什麼傳播效果。
改進建議
內蒙古地區主流媒體在脫貧攻堅報道方面,形成了聲勢,引導了輿論。今后要以更敏銳的新聞視角、更具前瞻性的組織策劃,將脫貧攻堅報道做得更加主動、全面、准確、通俗,以更多精品力作,講好脫貧攻堅精彩故事。
在媒介生態方面,蒙古文媒體與漢文媒體同步推進的力度應進一步加大,共同營造宣傳矩陣﹔報道內容上,要深耕地方資源,找到地方報道的突破口,關注少數民族扶貧干部和脫貧群眾,報道民族地區的脫貧政策,喚起受眾地域上、心理上的親近感。
在脫貧攻堅策略方面,要從本地實際出發,注重報道民族地區特有的脫貧方略,挖掘本地區不同的致富道路,避免與其它省區報道內容同質化。
在報道方法方面,既要有大視野、大策劃,也要注重小切口、小角度。要摒棄空話套話、數字堆積,摒棄盆景式脫貧報道,真正做到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讓記者自身的情感與被報道者融為一體,生動講述脫貧攻堅工作存在的問題和獲取的經驗。
在深入採訪方面,應不斷錘煉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寫出更多有思想、有溫度的佳作。練腳力,就要深入脫貧第一線,發掘出新鮮生動的新聞素材,寫出至情至理的故事﹔練眼力,就要眼光獨到,選擇最優的報道切入點、最佳的報道時間,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增腦力,就要發揮主觀能動性,以宏觀視角看政策,微觀視角講落實﹔練筆力,就要統籌兼顧,將脫貧攻堅的方方面面清晰准確、生動具體地報道出來,形成優質內容產品。
媒體是脫貧攻堅過程的記錄者,不是政策實施進程的仲裁者,隻有深入一線潛心採訪,體驗脫貧工作的艱巨,才能呈現給受眾真實、生動的報道,反映出時代的宏大主題,為脫貧攻堅提供輿論助力。
本文系內蒙古自治區社科規劃項目《內蒙古新聞輿論傳播方式創新研究》(項目編號2018ZGH004)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徐峰系內蒙古新聞傳播研究中心研究員,《新聞論壇》雜志研究員﹔劉小杭系內蒙古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學生﹔張麗萍系內蒙古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