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決勝時刻》主創談幕后故事 用細節生動還原歷史

2019年09月11日08:02 | 來源:新京報
小字號
原標題:《決勝時刻》 用細節生動還原歷史

  黃景瑜飾演警衛員陳有富。

  毛主席和小女兒在抓麻雀。

  毛主席正在觀看梅蘭芳的演出。

  影片《決勝時刻》即將於9月20日上映,影片講述1949年,黨中央領導人進駐北京香山,在國共和談破裂背景下,全力籌劃建立新中國。影片中既有對歷史宏大敘事的多層面展示,也不乏對毛主席等黨中央領導人生活化一面的細致刻畫,情感充沛,表現細膩。

  《決勝時刻》中對毛主席和身邊工作人員的刻畫與以往影視作品不同,旨在展示出一個更為生活化的領袖形象,導演黃建新表示,他這次要拍出與觀眾心靈貼近的電影,同時也能看到歷史的新鮮感打造不一樣的主旋律。新京報記者專訪影片主演唐國強和警衛員陳有富的飾演者黃景瑜,聽他們講述這次特殊演繹,同時也將涉及的歷史人物和事件與影片進行對比。

  【主創專訪】

  唐國強:這次盡量往生活化靠攏

  新京報:這次你飾演的是一個很生活化的毛主席,你覺得這次表演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唐國強:我們在有意識向(生活化)這方面靠攏,包括他跟小戰士吃飯說話,他看京劇去見梅蘭芳,本來設計讓毛主席站在外頭,我說不能站外面,很多人都站在外面,所以就設計領袖到化妝間等他(梅蘭芳)。就像台詞上所說“我來見見你,你名氣很大”,最后說“不打擾你了,你趕快化妝”等等。這其實不是史料上的,是依靠我們根據主席可能做的事情來演繹,史料上有時候不會記載這些東西,最多是主席看了《霸王別姬》。

  新京報:所以這一次主要在細節上體現毛主席的工作和生活?

  唐國強:對,這次提供的是一些生活細節化東西,我只是要把它補足。在片場我和黃建新就是商量著來,就是不要讓觀眾感到生硬,盡量往生活化靠攏,這是這個影片很重要的一個特點。現在因為大家往往覺得領袖高不可攀,敬而遠之,所以我們用細節告訴大家毛主席究竟是什麼性格。

  新京報:年輕觀眾也要了解歷史,《決勝時刻》在這方面也做了不少設計吧?

  唐國強:對年輕一代來說,要了解我們的領袖、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是怎麼來的,如果作為一個公民,你這點都不知道那是最大的遺憾。現在的歷史重大事件不會漏了,但需要我們補足、多加一些細節,潤物細無聲,加入很多大家意想不到的細節,讓大家更了解生活中的領袖究竟是怎樣的。

  黃景瑜:被老戲骨演技感染

  新京報:電影裡面有眾多的老戲骨,跟他們的合作給了你什麼體驗?

  黃景瑜:這部戲跨越了很多代演員,有很多輩的演員合作,我們年輕人能看到當年那一代人的表演方式,他們也看到了新一代演員的表演方式,這是非常好的一個交融。

  新京報:這次拍攝留給你印象最深刻的戲是哪一場?有沒有經歷什麼特殊體驗?

  黃景瑜:有一天在沈陽拍夜戲,當時下雨,溫度非常低,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會那麼冷,我的雙腳基本上都不能動。那天是拍毛主席、田二橋和我的戲,大家穿春季軍裝拍戲,大家凍得一直哆嗦,一講話就哆嗦,凍得唐國強老師又是眼淚又是鼻涕,一說話就流下來,然后就趕緊擦,后來我一直咳嗽,憋不住的那種,其實很少有這種情況。我心裡其實非常尷尬,因為天那麼冷,一個跟我爸一個年紀的演員,一個那麼小的演員,兩人凍得一個哆嗦、一個流鼻涕,后面一到我這就一直咳嗽,特別尷尬,那條也是拍了好幾遍。

  新京報:有一段陳有富向毛主席匯報小戰友二橋犧牲的消息,很多人被你的哭戲打動?

  黃景瑜:之前有人說那個哭戲非常厲害,說一秒鐘落淚,你怎麼做?其實首先我哭戲不是非常厲害,也沒有一秒鐘落淚,但情節真的讓人很感動,我覺得硬哭和用技巧是很難讓觀眾感同身受,主要是氣氛烘托到了,你自然而然就可以投入其中。其實這次和現場很多老戲骨對戲最大感觸是感染力,他們對戲的專業精神和態度,他們的入戲狀態會感染你,把你帶入,不是說他們給你講這個怎麼演,而是在對戲過程中,被老戲骨感染,然后投入。

  新京報:很多人可能認為年輕的觀眾離歷史片和主旋律比較遠,那你認為《決勝時刻》這部電影有什麼不一樣的嗎?

  黃景瑜:確實現在年輕人對歷史題材可能遠遠沒有對動作商業大片感興趣,其實我自己也一樣,但這次拍攝改變了我以往的看法,這部電影改變了以往的表達方式。使用一種新穎的方式講述真實的歷史故事,有幽默、有能讓大家感同身受的地方、有情感、也有年輕人的愛情,在沒有了解的前提下,看過后你會覺得不一樣,而且看完了你會對這個類型的影片很有興趣。

  黃建新:大事不虛,小事不拘

  《決勝時刻》拍攝周期為81天,除去轉場的時間,實際的拍攝時間隻有67天,“時間緊”成為影片制作最大的難度,緊張的創作節奏對大多人來說可謂“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即使如此,黃建新仍然堅持拍跟觀眾心靈貼近的電影、拍出歷史的新鮮感和不一樣的主旋律,“我的經驗裡,這樣的電影大概需要一年半左右的創作周期,這樣才能保証有時間糾錯、修改。《決勝時刻》的拍攝計劃做出來,滿打滿算隻有三天的糾錯時間,后來第一稿劇本出來迅速點燃了整個創作團隊,那時候覺得創作欲望被點燃了,我們一定能夠做的好。”

  從日常生活入手

  黃建新表示,《決勝時刻》中刻畫的毛主席和以往不同,可以說是一個更為生活化的領袖形象,例如他對待身邊的小戰士就像對待自己孩子一樣,小戰士田二橋經常問毛主席問題,兩人互動很幽默﹔毛主席去看戲,請小戰士吃飯,和孩子們的互動都是非常貼近生活的:“所有的感情都體現在他的眼神和他的作為裡,我們覺得從生活日常入手是個接近毛主席的方法。”黃建新回憶,為了還原歷史,大家查了大量的史料,去研究這一年的毛主席應該是怎樣的。在人物塑造上,編劇何冀平研究了數百萬字史實資料,梳理出毛主席在香山這段歷史的脈絡和細節,還原了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中央領導人的真實形象,還根據史實提煉人物形象,通過生活化場景,使中央領導人的形象更立體。“主旋律影片以往會著重表現政治概念而淹沒人物豐富性,在《決勝時刻》創作時我們在展現生動的人物形象上下了很多功夫。”

  場景道具還原時代

  同時,《決勝時刻》堅持在服裝、道具、美術方面精益求精的設置,例如去車站接毛主席的汽車、片場裡使用的家具器皿、收音機等都是那個年代的,主創們堅持去盡量找到那個年代的東西,考慮到在不同拍攝地取景可能沒有這些物品,為了拍攝還會把那個年代的東西從北京帶過去。“電影是有一個質感的要求,當鏡頭逼近的時候這個東西的質感要到位,什麼叫好美術師,他需要給觀眾提供這個質感。盡管是這樣,我們還是在復盤的時候說,其實我們美術部門還是有些問題,比如我們沒法太逼近那面牆,因為牆太大,做不到那麼細致就隻能當背景,但是幾乎所有大的場景和道具,我們都做到了細致,你可以放心隨便拍。”他說,對“服化道”的極高要求出於觀眾的潛在的心理認知:“你建立起來這個世界體系,觀眾就開始不懷疑你所有的東西,然后開始進入就不再懷疑。觀眾現在挑bug是一個快樂的事情,他一旦發現幾個,就不看戲了,以此為樂,這不就糟了。”通過情感宣傳思想 “少說教,通過情感宣傳思想這是《決勝時刻》一個拍攝方式。”任弼時年輕時曾遭受嚴刑拷打,中年時身體特別差。黃建新提到,電影裡講述了他病重時,邀請毛主席和朱德等人來他家聽他拉小提琴,他給這些特別聽眾拉了一首《燈塔》,獻給心中最重要的聽眾,生死與共的戰友,即將誕生的新中國。“我們以前看這類電影,可能感覺有點像論文一樣,其實你能講過黨史嗎?對於歷史是不是拿本黨史看就好了,我要看你電影干嗎?電影一定是給觀眾形象、情感,讓我哭,讓我笑,讓我驕傲,讓我興奮,讓我激動,這才叫電影。”

  影片裡有很多細節是歷史書上看不到的,是后期藝術加工的嗎?對於這個問題黃建新表示影片中是有虛構人物,但是沒有虛構大事件,只是這個虛構人物在這個大事件裡。主創團隊在當時看了很多比較優秀的影片比如《至暗時刻》,發現影片裡有大量的虛構,但這個不影響觀眾對一個世界事情本質的認知,這個(虛構)反而會令這個事情產生魅力,后來團隊覺得這是可以的。“我們在進行創作中,其實也有一個說了很多年的原則,這個原則是‘大事不虛,小事不拘’。其實全世界電影都是這樣,我們以往就太拘泥了,我小時候看《列寧在十月》,片中看到的很多都是虛構的,包括女特務去暗殺那些戲份全是虛構的,所以呢,電影是一種藝術形式,電影更真實的叫心靈真實,大事件的真實服從於心靈情感真實。”

  如何讓領袖非常親民?

  與以往描寫領袖的影片相比,這次在《決勝時刻》中,對於領袖的生活細節描寫既尊重史實,也更加生動,增加一些幽默化處理的同時,也展示了偉人親民風趣的一面,與以往的同類作品相比有了更多差異化的體現。在唐國強看來,這次他演繹毛主席的目標是“如何讓他非常親民。一個領袖,他完全沒有必要擺架子”。所以片中毛主席會主動去化妝間等梅蘭芳,教女兒抓麻雀等。

  毛主席說梅蘭芳“你的名氣比我大”

  電影中,毛主席執意要看梅蘭芳的京劇。在劇院后台,梅蘭芳見到了毛主席,表示自己早就想見主席。但毛主席卻說:“你的名氣比我大。”之后,毛主席觀看了梅蘭芳的《霸王別姬》。其實這句話是在1949年7月6日,毛主席出席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時,會見了梅蘭芳之后說的,“北平人對梅蘭芳的歡迎程度不亞於歡迎解放軍進北平,你的名氣比我大”。

  這次會議期間還安排了35個文藝團體參加演出,包括梅蘭芳的名作《霸王別姬》。演出那天,毛主席身穿短袖白襯衫,在樓下第5排中間位置興致勃勃地觀看了演出。演出完之后,梅蘭芳激動地說:“我一出場就見到了毛主席。說實在話,這個戲我演了1000多場,都沒有像今天這樣淋漓酣暢。”

  毛主席進城吃飯忘記帶錢

  毛主席在香山雙清別墅居住期間,也曾多次進北京城。片中有一個細節,毛主席在看完梅蘭芳的京劇之后,在街邊的小攤上吃焦圈,攤主還說毛主席富貴好面相,但最后毛主席結賬時卻發現身上沒帶錢,隻好讓警衛員陳有富結賬。在1989年的影片《開國大典》中也有類似情節,毛主席吃完飯沒帶錢,讓身邊警衛員付完錢走之后,有群眾認出了他,“毛主席,這人是毛主席啊”。攤主也急了,“啊,我怎麼跟他要錢呢”。

  任弼時拉小提琴,歷史閃回催淚

  影片中有一段表現中共中央重要領導人任弼時給毛主席、朱德、周恩來、劉少奇拉小提琴,祝福即將舉辦的開國大典的情節,隨著如泣如訴的音樂,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一幕幕閃回,十分催人淚下。現實中任弼時也多才多藝,會鋼琴和小提琴,喜歡畫畫、打獵、釣魚、照相等。因為身體不好,任弼時並沒有在1949年開國大典的天安門城樓上出現,而是在病榻前收聽實況廣播。1950年10月27日,任弼時在北京逝世。(記者 周慧曉婉 滕朝 實習生 李如湄)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