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攀登者》:中國電影登"峰" 需要沖頂精神

任仲倫
2019年09月26日07:34 | 來源:上觀新聞
小字號
原標題:《攀登者》:中國電影登“峰”,需要沖頂精神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上海電影制片廠成立70周年。它誕生在1949年11月16日。上影始終有個傳統:每當重大的歷史時刻,我們總不會缺席,總會有重要作品誕生。如近年上影出品的《開天辟地》《辛亥革命》《西藏天空》《東京審判》《高考1977》《亮劍》《彭德懷元帥》等等。所以,上影在此時此刻,需要一部真正有“國家意義”的扛鼎之作。電影《攀登者》應運而生。

  中國英雄 東方敘事

  共和國走過的70年,是英雄輩出的昂揚年代。1960年中國登山隊從北坡登上珠穆朗瑪峰,完成人類首次從北坡登頂的壯舉。1975年中國登山隊再次從北坡登上珠峰之巔,測量出珠峰8848.13米的新高度。這兩次登頂都是在國家處於困難時期完成的,體現了“再難,難不倒中國人”的氣概。國家希望把攀登珠峰的感天動地的壯舉,拍成感人至深的電影。我們擔當。

  我們在組織重點電影創作時有個習慣,就是找到“方向感”:思想價值取向和藝術呈現的方向。我們閱讀當年中國登山隊的影像和文案資料、世界登山的歷史資料,以及能夠找到的登山題材電影、紀錄片近20部,我們需要打開視野。我們觀察到國外的登山影片,注重寫實主義,主要表現人在山難面前的生死選擇,以及登山者之間的生死情誼,並且將它放大到人性極致。當然,我們注意到登山題材的規定性、場景的規定性、演員表演空間的規定性,會給影片表現帶來某種限制。這是登山題材的魅力所在,也是局限所在。

  創作,需要創造。電影《攀登者》是中國首部登山電影,如何突破?中國英雄,東方敘事,是我們的答案。主流價值與商業類型的融合,是我們的追求。

  在思想價值上,應該是體現中國英雄本色。中國登山隊攀登珠峰的故事本身是感人的,他們在國家三年困難時期,登山設備極其簡陋、后勤保障極其簡單的情況下,冒著生死風險,前赴后繼登上珠峰之巔,這是人類首次從北坡登上山頂。而在之前,即使被國際登山界譽為“登山之神”的英國冒險家馬洛裡也倒在北坡上。我們的故事設計,就把我們的英雄置放在宏大的歷史背景下,有聲有色地展開登山英雄的故事敘述。登山題材最難的是人物與人物的戲劇沖突。我們根據當年的真實事跡,提煉矛盾沖突點,以文學的力量加以強化,達到人物塑造的效果。在整部影片中,設計有兩個戲劇壓力點:一是1960年中國登山隊首次從北坡登頂后,西方登山界有不承認的聲音,所以,隊長方五洲與教練曲鬆林承受著外界壓力與彼此間的沖突,同時,他們忍辱負重地等待著再次登頂,以証明中國人的力量。二是1975年國家氣象局預告當年登頂的窗口期已經結束,整個登山隊撤離。氣象學家徐纓提出未來幾天還有好天氣,主張留下沖頂,為此她承擔更多的壓力,最后付出犧牲代價,確保了登山隊員的成功。從完片的效果來看,這些戲劇沖突是引人入勝的。犧牲,是登山題材中經常呈現的主題或命運選擇。電影《攀登者》充分表現了犧牲,它既有為國犧牲的精神,也有為感情犧牲的細節,充滿了一種催人淚下的家國情懷。編劇阿來在2014年採訪三位1960年登峰的登山隊員,並與1975年中國第一位登頂的女性登山家潘多有過長談。這些積累對劇本創作至關重要。

  在藝術價值上,我們要突破國外登山電影的寫實主義,探索用東方敘事來表現中國英雄。電影《攀登者》具有冒險片的類型特征。李仁港導演在影片設計的“方五洲高塔求婚”“方五洲飛躍冰裂縫”等場景,讓我們眼睛一亮。尤其是大風口那場戲:以動作片和武俠風的基礎,設計了一場12個登山隊員在狂風暴雪中捆綁在一架梯子上艱難求生的場景,隨著風力的變化,綁著所有人生命的梯子像驚濤巨浪中的小船那樣失控飄搖、旋轉。這是李仁港的想象與創造,是東方敘事的一種展現。在拍攝現場,天寒地凍的深夜,以二十多個工作人員為一組,在兩邊巨大照明燈的照耀下,他們左右拉扯梯子,以制造在風中搖擺的效果,加上人造降雪和鼓風機吹出的狂風,整整拍了一夜。我當時就被現場震驚。這段鏡頭可稱為電影《攀登者》的“神來之筆”,它奠定了影片強烈的動作感和視覺效果。

  以專精、敬業精神打造精品力作

  作為國慶70周年重點獻禮片,《攀登者》需要考慮什麼?當然是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豐收。如何做到?以精益求精打造好精品力作。

  電影屬於“酒香也怕巷子深”的經濟形態,所以,影響力對影片是至關重要的。而其中演員的創造力,則直接影響到影片的生存。對於電影《攀登者》而言,我們決定:用實力派演員支撐起實力電影。

  2017年,《戰狼Ⅱ》以56.8億元票房紀錄,創下了中國影史最高票房,更令吳京成為“中國英雄”形象。當時《流浪地球》還未上映,吳京的“百億票房先生”紀錄尚未達成,但我們所設想的《攀登者》男主角是吳京。獲得華語五大電影獎“影后”的章子怡則是女主角的首選。同時,張譯、胡歌、井柏然等陸續加盟。上影的優秀演員王景春、何琳、劉小鋒和陳龍更是鼎力相助。成龍也友情出演。加上優秀藏族演員多布吉、拉旺羅布和曲尼次仁的出演,組成了被媒體稱為以“三影帝一影后”為核心的實力陣容。

  精品力作需要精益求精。優秀的演員自然對角色特別在意。如果揣摩不出角色的意義和價值,讓自己不能創造性發揮,他或她往往會對角色表演存疑。章子怡飾演氣象學家徐纓,她一直思考著劇本和角色的修改,她建議劇中人物徐纓應該具有那個年代知識女性的個性,純淨且熱烈,關鍵時刻具有犧牲精神。同樣,吳京也是極其敬業,反復琢磨角色。他特別提到:他飾演的登山隊隊長方五洲要有人物弧線,讓英雄蒙難再崛起,人物會更加豐富。張譯飾演登山隊教練,他對角色提出了重要修改意見。

  職業演員需要專業、敬業。許多人從微博上看到吳京去了崗什卡雪峰嘗試高海拔登山。在高原之上,人之渺小和自然之廣袤,讓他莫名掉了眼淚。這是一個真正的登山者的內心:寬廣、孤寂,面對的敵人不是山,而是自己。同樣,章子怡第一時間就將合作團隊請到一起,把關於自己角色的脈絡認真梳理了一遍。她說:我和觀眾的關系是“互虐”的。觀眾苛求我有突破,我渴望給他們驚喜。1月底,新任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陳道明來到《攀登者》片場探班。這時片場正在拍攝張譯趴在雪地上爬行的鏡頭,這場戲一拍就是幾個小時。演員的敬業精神令陳道明慨嘆不已:這是真誠的表演,處處都有充滿力量的細節。

  優秀演員需要碰撞出藝術的精彩。電影《攀登者》有一場吳京和張譯的對手戲——方五洲和曲鬆林重逢后澄清多年誤會的酒戲。原本杯中是水,吳京特地提出:換酒,要二鍋頭!在酒精的催化下,兩人演得放鬆舒展,情緒拿捏也很精准。回顧自己十幾年在訓練營孤獨又憋屈的心態后,張譯即興發揮,充滿了情緒爆發力。張譯是個“戲精”。這一場戲拍到天亮,兩人就喝到天亮,喝得酩酊大醉。監制徐克的評價是:講究!

  由於精益求精,由於專業敬業,電影《攀登者》的表演整體感很強,水平很高。優秀演員們相互飆戲,精彩迭出。章子怡對吳京在《攀登者》中的表演表示贊賞:吳京現在是能文能武了。尤其是影片結尾時,吳京與章子怡表演的“生死離別”那段戲感人至深,讓觀眾動容。

  山再高,隻要登,終能封頂

  人總是需要呼吸英雄的氣息。電影《攀登者》洋溢英雄主義精神,這種精神表達或表演需要發自創作者的內心。

  在拉薩,電影《攀登者》劇組去了登山博物館。1960年和1975年兩次登頂時登山運動員用的鞋子、覘標、鋁合金梯和薄薄的帳篷等實物展陳在此。1975年勝利登頂珠峰的中國登山隊隊員桑珠為大家真情講述了中國登山隊勇攀珠峰的真實歷史,其中講到攀登者的犧牲經過時,吳京淚難自抑。張譯看到當年攀登者的手印,他用手掌貼上去,想與英雄的手相握,感受英雄的力量。演員在這裡找到了塑造英雄的精神源泉。

  今年4月22日,《攀登者》劇組在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營關機,這是世界電影史上海拔最高的關機儀式,每一個人心靈得到了洗禮。影片監制徐克對我說:我們應該走出大本營去沖頂了。6月16日,上海國際電影節上,《攀登者》劇組出現在開幕式上。章子怡說出整個劇組的心聲:“也許你一輩子沒有爬到過珠峰山頂,但你心中一定要有一座山﹔這座山不一定那麼高,但你永遠會有一個奮斗的目標。”

  中國電影正從大國邁向強國,電影創作正從高原走向高峰,更加需要電影藝術家具有攀登者的沖頂精神。電影《攀登者》,為此努力踐行。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