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黨報人獻給新中國70華誕的特別策劃
【俠客島按】
1949—2019,整整70個春秋。70年間,中國都發生了哪些變化?
今天,給各位島友推薦的是人民日報海外版在國慶節前策劃的18期“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特別報道”,總共72個專版,濃濃的中國范兒,滿滿的正能量。
俠客島看了這組報道后,覺得主題鮮明、點面結合、故事生動、數據翔實、案例典型、版式大氣、文字講究、圖片漂亮,涵蓋了新中國70年發展脈絡、關鍵節點和重大成就,著實下了一番功夫。
還不快來看?
崛起篇
《崛起篇》以振奮人心的數據拉開系列報道大幕。70年間,中國經濟總量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的600多億元到2018年突破90萬億元大關,穩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與此同時,數億農村貧困人口成功脫貧,近6年來平均每分鐘就有近30人摘掉貧困帽子,貧困發生率下降至1.7%。
中國已成為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200多種工業品產量居世界第一,制造業增加值自2010年起穩居世界首位。
70年間,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強起來”,一代又一代人傾注青春和熱血、共同托舉起東方大國的新生命。
小康篇
什麼是全面小康?如果說“小康”講的是發展水平,那麼“全面”則意味著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
涵蓋960多萬平方公裡,惠及14億人民,包羅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各領域。
來看一組數據:70年來,全國就業人員數量從1949年的1.81億上升到2018年的7.76億,城鎮人口佔總人口比重由1949年的10.64%躍升至2018年的59.58%。人均平均預期壽命從1956年的35歲增長至2018年的77歲。
全面小康,是每個人過上實實在在的好日子。全面小康,一個都不能少。
工業篇
70年前我們能造什麼?桌子椅子,茶碗茶壺。如今我們能造什麼?“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不一而足。
70年間中國工業跑出了“加速度”。從1949年鞍鋼第一爐鐵水奔騰而出到連續多年成為全球第一產鋼大國,從1956年第一輛解放牌卡車駛下一汽生產線到汽車產量穩居全球第一,從1958年第一台黑白電視機研制成功到彩電產量佔全球比重超七成。
不氣餒、不認輸,一代代中國人踏上了產業報國的追夢之路。70年間,中國工業乘風破浪。
工業增加值於2018年突破30萬億元,70年總計增長近千倍,200多種工業品產量居世界第一,已成為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
三農篇
每個中國人記憶中,都有很多這樣的片段:土地改革、糧票、人民公社、大寨、小崗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取消農業稅、中央一號文件、雜交水稻……
70年來,從吃得飽到吃得好,從傳統農業走向現代農業,中國“三農”事業走過了不平凡的歷程。
1949年中國糧食產量2264億斤,人均糧食產量209公斤,無法滿足人們的溫飽需求。到了2018年,糧食產量達到13158億斤,比1949年增長4.8倍,年均增長2.6%。
截至2018年,中國人均糧食產量472公斤,比1949年增長1.3倍,守住了國家糧食安全底線。
2018年末,農村貧困發生率下降至1.7%。中國農村從普遍貧困走向整體消滅絕對貧困,成為首個實現聯合國減貧目標的發展中國家。
外交篇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彼時,中國面臨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外交也面臨巨大挑戰。沖破西方世界的封鎖和孤立政策,打開一扇窗去觀察世界,也讓世界觀察中國,成為外交人的肩頭使命。
此后,萬隆會議,中國精彩亮相。重返聯合國,中國走向世界,逐漸成為舉足輕重的一員。中國海軍亞丁灣護航,展示了大國擔當。中國與蘇聯以及美國兩個大國的關系折射出時代風雲變幻,令人無限感慨。
中共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外交思想的指引下,以空前的活力與擔當,展現獨特的中國智慧與中國貢獻。
“今日之中國,不僅是中國之中國,而且是亞洲之中國、世界之中國。未來之中國,必將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擁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貢獻世界。”
科技篇
新中國誕生之時,百廢待興,科技基礎極其薄弱,很多領域甚至是一片空白。
在艱難的條件下,以中國科學院為代表的科研機構在極短時間內成立,隨后不久召開的全國科技大會制定了國家首個科技發展長遠規劃,一大批科技創新成就由此誕生:
中國第一台電子管計算機試制成功、第一顆原子彈和氫彈爆炸成功、第一枚自主研制的運載火箭和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神舟飛船與天宮空間實驗室交會翱翔、鐵路網密布讓天塹變通途、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創下7062米深度紀錄。
回顧這一歷程,你會感慨:歲月更改,創新者強。
開放篇
“東莞堵車,世界缺貨。”今天,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經濟鏈條中極其重要的一環。中國制造、中國裝備、中國建造、中國技術,活躍在全球各個國家。沒有中國的世界不可想象。
同時,中國也在積極擁抱著全世界:主婦的購物車裡,裝著各大洲的美食﹔有車一族,關注著國際油價的漲落﹔每到節假日,機場裡滿是興奮的出境游團隊。中國是“世界的中國”。
“中國的大門不會關閉,隻會越開越大。”這是中國對世界的庄嚴承諾,也是中國在開放發展中積累的重要心得。
生態篇
1949年新中國成立,陝西省漢中市留壩縣召開大會號召山民植樹造林,姚武臣積極響應。自此,姚家五代人歷時70年深耕秦嶺,直至荒山禿嶺披上綠裝。
姚家的努力是無數植樹造林人的縮影。從1949年到2019年,毛烏素、科爾沁、呼倫貝爾三大沙地全部實現了沙化土地逆轉﹔退牧還草讓“風吹草低見牛羊”重現在內蒙古大草原。
在全球森林資源下降、氣候變暖的今天,中國的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量卻連續“雙增長”,人工林面積世界第一。
教育篇
“全國文盲率高達80%,學齡兒童入學率僅為20%,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數隻有11.7萬人。”這是新中國成立之初的教育困局。
“學前教育毛入園率81.7%,小學淨入學率99.95%,初中階段毛入學率100.9%,高中階段毛入學率88.8%,高等教育毛入學率48.1%。”這是2018年中國教育的“答卷”。
70年不懈努力,中國教育的改革發展走過了很多發達國家上百年甚至兩三百年的歷程。
金融篇
中國經濟的發展,離不開金融的支持。
三峽工程、青藏公路、杭州灣跨海大橋、C919國產大飛機、復興號動車組列車、新疆達坂城風電場……一個個事關經濟筋骨和國計民生的大項目、大工程,因為銀行信貸支持而更加“看得見、摸得著”。
1984年11月18日,飛樂音響成為新中國第一隻向社會公開發行的股票。資本市場成為中國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過程中的標志性成就之一。
與此同時,保險業也從無到有、由弱到強,逐漸滲透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2018年,保險業為全社會提供風險保障6897萬億元,風險保障功能充分發揮。
交通篇
回看新中國誕生之初,全國鐵路總裡程僅2.2萬公裡,全部是蒸汽機車﹔公路裡程僅8.1萬公裡,其中鋪有路面的僅佔40%,沒有一條高速公路。
內河航道7.4萬公裡,其中水深1米以上的航道僅2.42萬公裡﹔民航航線裡程1.1萬公裡,僅有12架小型飛機、12條短程航線和30多個隻能起降小型飛機的簡易機場。
如今,“四縱四橫”的高鐵網建成,四通八達的公路網密織,鐵路營業總裡程13.2萬公裡,公路總裡程484.7萬公裡,定期航班航線總條數達4945條。
在高鐵營業裡程、公路總裡程、港口貨物吞吐量和集裝箱吞吐量等指標上,中國均穩居世界第一。
健康篇
70年過去了,中國居民的人均預期壽命已從新中國成立前的35歲上升到77歲,主要健康指標優於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
今天的中國,成功消除了天花、絲虫病、致盲性沙眼、脊髓灰質炎,有效控制了傳染病的流行和蔓延,地方病嚴重流行趨勢得到有效遏制。到2018年為止,中國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人數已達134452萬人。
與此同時,借助“互聯網+醫療”,百姓就醫行為有了深刻轉變:線上挂號繳費、檢測查詢、家門口就能接受幾千公裡外名醫的遠程會診。
從城市到鄉村,醫療衛生事業的快速發展,使千千萬萬中國人在追夢的路上意氣風發。
消費篇
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人民還在努力擺脫忍飢挨餓、缺吃少穿的情形,商品消費也主要以滿足吃、穿等基本需求為主。
然而,到2018年,人們的消費更多從吃穿轉移到反映消費升級趨勢的冰箱、洗衣機、汽車等耐用品上。
隨著物質生活日漸豐裕,人們將消費的眼光投向精神文化領域。“刷”美術館、博物館﹔“打卡”親子游、全家行﹔“抱團”學才藝、賞非遺……“文化大餐”“體驗消費”成為新時尚。
縱觀70年消費變遷,消費升級趨勢愈加明顯。伴隨14億人生活奔騰向前,消費升級大潮將助力中國經濟穩健前行。
區域協調篇
放眼神州,960萬平方公裡陸地上、300萬平方公裡海洋裡有著豐富多彩的面貌。然而也正是因為幅員遼闊的復雜性,中國的自然條件、經濟發展、社會生活等在區域之間差異較大,帶來發展中的諸多問題。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區域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立足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和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做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做到東南西北中,全國一盤棋。
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東部、中部、西部、東北地區經濟增速分別為6.7%、7.8%、7.4%和5.1%。
東部地區“一騎絕塵”的增長格局逐漸被扭轉,中西部地區發展速度明顯加快,呈現出各區域多頭並進的局面。
文化篇
70年前的中國大地上,僅有21座博物館、55座公共圖書館、896所文化館和群眾藝術館,鄉鎮文化站幾乎一片空白。
而截至2018年底,全國共有公共圖書館3176家、文化館站44464個、博物館4918座,覆蓋城鄉的六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已基本建成。
70年前的中國舞台上,全國僅有藝術表演團體1000余個。截至2018年底,各類藝術表演團體達到17123個,全年推出劇目上千種,演出收入152.3億元,演藝市場規模井噴式增長。
70年間,中國迎來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體育篇
上世紀50年代,“准備勞動與衛國體育制度”、體育鍛煉標准的實施,掀起了新中國第一個群眾體育熱潮。廣播體操的旋律、體育鍛煉的身影,充分展示出新生共和國的勃勃生機。
從女排精神到乒乓精神、女足精神,新中國體育的70年歲月承載了無數家國情懷與功勛榮耀,也悄然融入萬千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