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9年·第9期

央視文化類節目的創新與傳承

——以《中國詩詞大會》和《經典詠流傳》為例

袁姝月
2019年10月09日10:27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 《中國詩詞大會》成功舉辦了四季,欄目的創新意識的運用是其成功的保証,具體在節目定位、節目具體內容、節目錄制環節以及節目傳播效果上有突出表現。《經典詠流傳》借鑒了《中國詩詞大會》的優點,在普及傳統詩詞文化的基礎上結合流行演唱使情感表達進一步升華。多部文化類節目的創作對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

關鍵詞: 中國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文化﹔文學﹔詩詞

中圖分類號:G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9)09-0000-02

2016年春節期間,中央電視台一檔名為《中國詩詞大會》的節目火遍大江南北,民眾反饋好評如潮,帶來了一波詩詞熱。之后,央視繼續推進,自主開發了如《朗讀者》、《經典詠流傳》這樣以文學為核心並輔以情感內容的節目。擁有不錯口碑的文化類節目近年來的接連誕生,是央視對於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切實落實,更應該從中看到以下的創新模式:

一、《中國詩詞大會》的創新意識

(一)節目定位的創新

《中國詩詞大會》的定位是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競賽節目[1],從第一季開始,節目組“下基層”從全國上萬名報名選手中客觀公正地進行第一輪詩詞儲備量考查,進而挑選出“詩詞百人團”作為競賽選手,這些選手不受職業與年齡限制。值得一提的是百人團眾人既是節目現場觀眾又是節目選手,這種模式下的現場受眾專業度、參與度和融入度可謂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對於廣大電視機前受眾來說“全民參與”的主題思想表達了節目組的誠意,節目的真實性也得到保証。通過對詩詞知識的比拼及賞析,帶動全民回憶書本裡常出現可能對於普通受眾而言會有詞義、語義分辨誤區的古詩詞。

(二)節目內容的創新

作為競賽型節目同時又要兼顧對於詩詞的講解普及任務,節目將題目類型設置為老百姓“聽得多”但並不一定參透真正道理的詩詞。在第一二季的節目中,受眾普遍反映難度尚可﹔第三季節目組展示了較強的創新意識,在出題思路、賽程設置、選手配置上都有了很大改進。題庫容量升級,不再是“普及教育”類型詩詞題,而是古今結合,力求每到題與當下聯系,體現中華璀璨文化的傳承性[1]。“超級飛花令”和詩詞接龍環節更是考驗選手的反應力﹔董卿與百人團選手互動頻繁,平凡選手的不平凡詩詞之路也令人動容,從電視情感策略角度而言,更能夠打動受眾,產生共鳴。第三四季體現得尤為明顯:外賣小哥雷海為的黑馬奪冠從側面証實了節目海選的“平民化”,這對於詩詞普及有積極的推動作用,著實激發了全民學詩的熱情﹔百人團和預備團選手始終展開競爭,選手陳更更是連續四季參加,曾與冠軍失之交臂又終圓夢。

節目點評嘉賓四季中都沿用了曾經在百家講壇有過精彩表現的專家學者,從鏡頭感獲得感上來說點評嘉賓具備足夠舞台經驗,語音面貌較好﹔節目組又從全國各大高校精心篩選出古典詩詞領域的權威,組成命題專家組負責題目把關,這反映了節目組的嚴謹,對於文化的尊重,對於受眾的尊重。

(二)錄制及制作的創新

電視導播技術的成功運用是節目成功的一大因素。現場百人團的落座形式模擬古希臘“斗獸場”的半圓形看台。開場的背景寬屏“卷軸”緩緩打開之時,董卿配著背景音樂走來,現場文化氣息濃厚。融入了中國傳統文化元素並迎合春節檔播出的喜慶氣氛,開場過程振奮人心,三台搖臂攝像機捕捉整個演播室全景,在選手答題的最后幾秒鐘,特寫鏡頭及時抓住主持人、嘉賓和選手本人的表情,細節加上扣人心弦的現場配樂,電視受眾即使未能參與錄制也能體味真實的緊張感。整體上,每季都會定義一個色彩基調作為大屏幕和百人團的環境色彩,燈光場景美輪美奐,展現出大制作的文化節目特色。

(三)傳播過程的創新

面對傳統文化節目,央視在如何有效地宣傳欄目這一問題上跟進時代腳步——跨媒介的傳播推廣效果顯著。跨媒介傳播指的是相同信息在不同媒介之間的交叉傳播與整合[2]。電視屏幕上始終有央視影音客戶端的二維碼,線上線下可同步答題,趣味性、互動性超強,“融合傳播”模式帶來了可觀的流量效益。此外,微信搖一搖、微博話題互動、多終端直播等一系列跨媒介傳播方式極大地迎合了受眾的品味,讓受眾積極主動的加入到節目中去[3]。隨著節目熱播,央視官方冠名授權的同步書系的銷售也是十分火爆,幾大書系在主要網絡圖書銷售頻道一直佔據排行榜顯要位置如:欄目組編著的同名《中國詩詞大會》三季全冊,囊括三季以來的每場詩詞比拼精華﹔節目學術總負責人、命題專家組組長李定廣教授評注的《中國詩詞名篇賞析》包括了三季命題范圍內的所有古詩詞講解。

二、《經典詠流傳》對《中國詩詞大會》的繼承與升華

《經典詠流傳》相當於詩詞大會的姊妹篇,兩檔節目均在黃金時段播出,打破了以往對於“綜藝”節目的定位。所謂“傳承性”,突出在該節目善於洞察受眾需求以及吸收以往節目的優點。《經典詠流傳》播出前有一個過渡,那就是在詩詞大會上以精彩絕倫的開場詞給受眾以震撼的主持人董卿在2017年擔任制片人及總導演推出了名為《朗讀者》的文化情感類節目。

作為節目嘉賓的各界名人介紹個人真實經歷,閱讀經典書目的動人片段,旨在用真實的情感感染受眾,鼓舞受眾。《朗讀者》接受了詩詞大會的創新意識,將詩詞大會中略有萌芽的“情感”主題成功引入,從這一點來看,詩詞大會承前啟后,前所未有。“圍觀”了三季《中國詩詞大會》和兩季《朗讀者》后,以“詩詞唱經典,中國正流行”為創始口號的《經典詠流傳》誕生了。因為《中國詩詞大會》的成功效應,詩詞即經典的核心理念也日漸深入人心。央視官方對節目第一季的定位是“一檔原創的文化節目”,力求“精致”凸顯“央視氣質”,讓專業人士看到國家級平台的精良制作和創新素質,讓經典作品具有穿透性﹔第二季央視將節目定位升級為詩詞文化音樂節目,意在體現“詩詞”元素的注入,採用“和詩以歌”的模式,用流行音樂演繹經典詩詞、經典文學作品,傳承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遞蓬勃向上的文化正能量。

《經典詠流傳》將古人深刻的哲思與現代音樂相凝練:《尚書·堯典》中記錄了帝舜對夔說的“詩言志,歌詠言,聲依永,律和聲”﹔《詩經》中每一篇都可合樂而唱﹔老子說“樂與餌,過客止”。雖然節目內容的呈現形式是流行音樂,與古典文學作品中“歌”與“樂”的定義不一致,但是對於普羅大眾而言,這種新型的創作模式給“定型”的電視綜藝提供了新的參考。

明星歌手、人氣主持人和學者嘉賓的加入讓期待文學與藝術相融的受眾感到欣慰,“詠”字的雙關作用,既高度概括了文學的永恆性又新穎地體現出節目的內容形式,歌者與受眾一起聆聽學者的講解,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這想必也是近年獨一無二的創意。

三、結 語

《中國詩詞大會》和《經典詠流傳》的成功舉辦給多年一成不變的電視文化圈帶來了動力,欄目組每一季的改良與源源不斷的創意的加入為其他文化類節目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央視近年對於電視文化品牌的塑造與打磨,值得廣大媒體借鑒。

參考文獻:

﹝1﹞ 秦先普.詩詞文化盛宴是如何煉成的?——專訪《中國詩詞大會》總導演顏芳[J].中國廣告,2018(9):18-23.

﹝2﹞ 劉濤.淺析跨媒介傳播的新時代意義與背后的深思[J].活力,2014(3):7.

﹝3﹞ 葉思詩,周晶.中國電視節目跨屏融合創新態勢[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6(6):71-73.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