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復旦大學新聞學院90周年院慶

全媒體時代,新聞傳播學期刊如何發展與創新?

2019年10月16日14:09 |
小字號

2019年9月1日,作為院慶九十周年系列學術活動之一,“復旦光華·新聞傳播主編論壇(2019)”在新聞學院舉行。本次論壇以“全媒體時代的新聞傳播學期刊發展與創新”為主題,由《新聞大學》發起主辦。復旦大學文科科研處處長顧東輝教授,復旦大學新聞學院院長、《新聞大學》編委會主任米博華教授,先后代表學校和學院致辭並發言。米博華院長在發言中指出,中國的新聞傳播學:(1)既要保持兼收並蓄的開放心態,又要加強調中國特色﹔(2)要有符合中國國情和人類文明進步的解說﹔(3)要以謙虛的態度、平等的姿態、務實的精神開展新聞學教育﹔(4)要強調學術研究的系統性規范性﹔(5)提倡友好、平等、寬容的學風。新聞傳播學期刊在上述方面有何作為才能支持學科得以良性發展?這應該成為新聞傳播學期刊發展的核心使命。

來自《復旦學報》《新華文摘》《學術月刊》《探索與爭鳴》《南京社會科學》等綜合性期刊和《新聞與傳播研究》《國際新聞界》《傳播與社會學刊》《新聞記者》《編輯之友》以及人大復印資料《新聞與傳播》等專業學術期刊的近二十位主編參加本次會議。會議還特別邀請南京大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主任王文軍教授就學術文獻計量、期刊的規范與評價等問題做了專題報告。上、下午會議,分別由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副書記、副院長周葆華教授和《新聞大學》常務副主編朱春陽教授主持,《新聞大學》全體編輯人員參會。與會主編依據各自期刊的特點,深入探討了如何通過包括傳播手段在內的諸多創新性舉措,適應新聞傳播學科發展的現狀,促進新聞傳播學期刊繁榮發展等問題,在諸多問題上既有觀點的碰撞,也達成不少共識,為新聞傳播學期刊的未來發展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思路。

尊重學術發展規律 凸顯學術研究特色

與會專家認為,在“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重要范疇之間,“學術體系”是根本性的、起基礎性作用的關鍵因素。應該認識到,當下的學術發展,已經和此前的“專門化”學術研究有很大的不同,傳播技術為知識傳播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在此條件下,“學科對話”“學術融合”“邊界模糊”等特征,越來越成為這個時代乃至未來學術發展的趨勢。中國新聞傳播學的發展,要立足於這個整體學術發展的現實。同時,我們在對國內外不同思想、不同學科知識兼收並蓄的前提下,也要立足中國國情、中國現實、中國問題,從中國新聞傳播學的實際情況出發,對於新聞傳播學學術研究中的議題、定義、概念、范式等,要有凸顯自身學術特色的探討與研究,形成富有中國特色的學術話語與學術體系,力求能夠在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學術交流中凸顯中國底蘊與特色。達成以上目標,學術期刊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媒介技術加速學術出版生態變革

就中國學術界的實際情況看,20世紀80年代,我們的學術網絡,是以面對面的學術交流、學術傳播為主,學術會議是最重要的傳播平台之一,一定程度上呈現出學術傳播的“封閉性”﹔20世紀90年代到21世紀的頭十年,學會、期刊等構成了新的較大型的“學術共同體”﹔近十年來,借助傳播技術和學術期刊,學術群體“小眾化”,“小型學術共同體”逐漸出現。對於新聞傳播學期刊而言,傳播技術變遷中的學術群體演化中一個明顯的變化是,“學術工作坊”成為期刊高品質論文的重要來源之一。與會不少主編認為,未來專題化、工作坊化的辦刊思路,將更為普遍。此外,傳播技術對於學術期刊(新聞傳播類期刊)提供了“二次”“多次”傳播的通道。與會主編都表示,“公眾號”在期刊重要成果的“再傳播”以及在學術界、社會上產生應有社會影響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覷。還有的主編表示,利用傳播技術,可以實現紙版期刊印數最小化,通過電子刊維系作者與讀者,降低運營成本。

有思想的學術 有學術的思想

與會主編認為,當下學術研究日益規范化是學術發展的進步。在強調方法規范的同時,也要重視學術的思想性。對於綜合性學術期刊和新聞傳播學專業期刊而言,通過彰顯特色與個性的欄目,通過專業化的努力,體現自身獨特的學術定位,在綜合與特色之間取得平衡,是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這一目標的實現,有賴於學術與思想之間的微妙平衡。有思想的學術,才富有精神魅力﹔有學術的思想,才具有文化底蘊。不少刊物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在日常的編輯業務中,將此作為甄選稿件的重要標准,對於喜歡“炫技術”“炫方法”,而沒有思想溫度的論文,將會被“拒之門外”﹔還有的期刊,設置了“域外新刊”“名家訪談”等欄目,通過不同方式,體現學術—思想緊密結合的辦刊嘗試。

此外,與會主編還對內容與技術、紙質期刊與網絡電子版之間的關系,如何打造合理、公平、有效地編輯流程,如何提高所刊論文的水平等編輯業務層面的多種話題進行了密切交流。

最后,《新聞大學》主編張濤甫教授致答謝詞並作會議小結。他指出,新聞傳播學研究格局發生了很大變化,存在“知識粗放型擴容,研究創新散點多”,以及“精致的平庸”等現象,需要凝練“語法”,鍛造話語體系。為此,學術期刊責任重大,須有引領的使命和能力,他也倡導建立“學術期刊共同體”,合力助推中國新聞傳播學創新和發展。 (來源: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官網)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